东京首相官邸的会客厅内,中日外交高层时隔数年的再度握手,揭开东亚地缘政治的新篇章。当中国外长王毅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展开闭门磋商时,钓鱼岛海域的中国海警船巡航与对日化工产品的反倾销税同步启动,这种“对话与威慑”并行的策略,将大国博弈的微妙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
石破茂破格亲自参与会谈的举动,暴露出日本当局的战略焦虑。面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日本汽车零部件出口已连续季度下滑,半导体材料对华销售额锐减,迫使东京寻求稳定亚洲最大贸易伙伴关系。内阁府内部文件显示,中日贸易额若再萎缩,将直接冲击日本GDP增长预期。
更为紧迫的是国内政治困局。自民党内部派系争斗加剧,农业补贴丑闻持续发酵,石破茂急需外交突破转移舆论焦点。中国市场的重新准入,特别是水产品关税壁垒的松动可能,成为其挽救支持率的关键筹码。
在王毅专机降落羽田机场的同日,中国海警船编队完成年内第12次钓鱼岛常态化巡航。这种“外交军事双轨并行”的策略,既宣示主权立场,也为谈判注入现实压力。与此同时,商务部宣布延长对日本间苯二酚的反倾销税,直击该国精细化工产业的七寸——该产品在华市场占有率高达37%,关税调整将直接影响三菱化学等巨头的年度利润。
分析人士指出,中方的组合拳经过精密设计:海警巡航针对安全关切,反倾销税瞄准经济痛点,二者共同构成“可逆性施压”,为后续谈判保留弹性空间。这种收放自如的应对,展现出中国对日政策的成熟手腕。
石破茂在会谈中关于“恪守四个政治文件”的表态,遭遇中方的审慎回应。这种不信任源于日本近期在台海的危险试探——防卫省秘密文件披露,拟将台海纳入“周边事态”应对范围;个别议员甚至推动修订《自卫队法》,为军事介入预留空间。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直击要害,重申“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历史学者指出,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负有特殊历史责任:从《马关条约》的殖民侵略,到二战后的秘密外交交易,这些历史债务要求东京必须保持绝对谨慎。
石破茂政府正行走在危险的地缘钢索上。美国国务卿近期突访东京,要求日本配合芯片禁令;而中国海关数据表明,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对华出口占据行业总营收的42%。这种经济依存与安全依赖的矛盾,考验着日本外交的智慧。
东京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中村拓哉分析:“日本试图在中美间扮演‘灵活中间人’,但核心产业的生存命脉握在中国手中。”三菱UFJ银行测算显示,若完全追随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日本电子产业将面临15万亿日元的损失,相当于年度国防预算的30倍。
当王毅外长引用“以诚相待、讲信修睦”的古训时,这既是劝诫,也是警示。中日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东京能否真正领悟:在21世纪的大国棋局中,任何战略投机都需付出代价,唯有尊重历史经纬与现实利益,才能找到共存共荣的持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