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毛主席观看京剧后,转身问一同看戏的肖华:这位英雄还健在吗

冬雪寒冷月 2023-07-03 15:13:35

今年是抗美援朝72周年,说起抗美援朝,很多人都会被带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部著名的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这部剧取材于朝鲜战场上真实发生过的英雄事迹,因此才会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剧中那位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严伟才的原型,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

1964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了这部剧后,转身问一同看戏的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位英雄还健在吗?现在是什么职务?”

毛主席原以为这样一个大英雄在军队中应该是很出名的,肖华应该多少会知道一些。

但是肖华却愣在原地,尴尬地说:“不太清楚。”

毛主席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肖华却为自己的失职感到懊悔,他给济南军区打电话,询问杨育才的消息。

为什么《奇袭白虎团》大火,但是杨育才却籍籍无名?

奇袭白虎团的由来

1953年6月,持续将近三年之久的朝鲜停战谈判接近尾声,双方正在进行签字前的准备工作。

虽然双方谈判达成一致,但是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却并不甘心就此结束战争。

在战场上被志愿军碾压、在谈判桌上被中国代表团堵得哑口无言,这样的结局是李承晚难以接受的。

为了抒发心中这口恶气,李承晚集团制造了一场破坏停战的罪恶行动,他们打着“就地释放”的名义,将27000名朝鲜籍战俘从战俘营里放出来,还不顾他们的意愿,将他们大多数人编入南朝鲜军队。

李承晚集团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国家针对此事大加斥责。

6月19日,毛主席在给我方谈判代表团的一份电报中指出,一定要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给敌方施加压力,类似的事情不能再发生。

原本我方代表是准备在21日履行停战协定签字的,但是鉴于李承晚这一行为,彭德怀司令决定推迟签字时间,先给敌人迎面痛击,打得他们不敢耍花招,乖乖签字为止。

志愿军领导人决定组织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次进攻,实施金城战役,歼灭在金城地区突出部位的敌人。

杨得志副司令员在审查集团作战计划时,了解到敌人有一支渗透迂回的部队,当即决定插入敌人阵地纵深配合正面攻击部队作战。

他纵观地图和战场的走向,发现若是能派出一支小部队在战斗发起时插至下榛岘附近,率先打掉敌人的指挥机关和炮兵阵地,那么便能对敌人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若是能一举打掉敌人的指挥机关,敌人必将方寸大乱,对完成整体作战任务十分有利。

杨得志这一提议得到了志愿军一致同意,这也是日后传之于世的“奇袭白虎团”的作战方案。

但是这次他们要面对的敌人是南朝鲜李承晚的精锐部队,不仅兵力充足,装备精良,他们的军官都是在美军基地受过训练的,部队里也有美军顾问作为指导。

除此之外,这一师团还配备了机甲团,增加他们的作战能力,而这一支部队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白虎团。

因此要与这样的劲敌作战,必得派出一支精锐部队。

在挑选队员时,上级要求也比较严苛:必须是中共党员;还要在战场上立过战功;要挑选久经战火考验的老战士;要英勇机智、副班长以上的职务。

经过一番挑选后,连长挑选了6名预选的侦察员,临行前,连长又特意推荐了杨育才。

那么杨育才又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呢?

杨育才的经历

杨育才出生在陕西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为了谋生他什么工作都做过。

见惯了士兵们为非作歹的恶行,杨育才对政府、对军队没有任何好感,所以为了躲避征兵,他背井离乡在外谋生。

但还是在回乡奔丧期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了壮丁,在阎锡山部队的一个团部当传令兵。

在阎锡山部队没多久,他就在战争中被解放军俘虏,不过解放军们一向善待俘虏,给了他路费让他回乡发展。

但是成为俘虏的这段时间里,杨育才意识到解放军与当地欺压百姓的部队有所不同,是一支正义之师,愿意加入解放军。

在部队里,他作战勇敢,在战争期间苦练军事技术,童年的经历反而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业余时间也不肯歇息,学习文化课程。

因为他积极上进,所以在1950年5月,成功加入共产党。

远赴朝鲜作战

1950年底,杨育才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到朝鲜作战,当时的杨育才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

刚到朝鲜作战,志愿军们人生地不熟的,为了方便作战,六零七团决定成立侦察小分队作为先遣部队侦察地理地形和敌人的动向。

侦察小分队队长赵士君命令测绘员吴文庆在军事素养最强的三连挑选六名侦察员。

因为这次要求很高,所以一开始在挑选战士的时候,杨育才是不在挑选范围内的。

但是杨育才的表现吴文庆是看在眼里的,因此在临行前,连长又特意推荐了杨育才,说杨育才条件很好,做一名侦察员再合适不过了。

吴文庆让连长将杨育才叫来,他想亲眼考察一下。

在这个空隙,连长继续介绍道:“杨育才身体健壮,臂力过人,擅长使用机枪,单兵格斗功夫也是一绝,一个人对刺五六个人不是问题。不过他最大的优点还在于机智灵活,胆大心细,各方面都很适合担任侦察员。”

因为机智勇敢,杨育才还被战友们称为“飞毛腿”、“大力士”、“小诸葛”。

排里已经批准他升任副班长并且上报了营部,只是批文一直没下来,因此“副班长以上职务”这一点就将他筛选下来。

吴文庆听连长如此介绍,对杨育才也来了兴趣,看到一身魁梧,精气神不错的杨育才后,他便答应带杨育才到团部报到。

在这次挑选的几名队员中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可堪大任,只可惜国内和朝鲜战场有所不同,他们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像侦察参谋姜宝英,是一名老侦察员,有多年的侦察经验,原本应该让他来带领大家进行任务的,但是在朝鲜只要一进山沟,一到阵地就晕头转向,难当大任;

侦察排长尚永俊,猛打猛冲,攻克阵地十拿九稳,但是不适合侦察工作;

反而是杨育才,自从到朝鲜后,只要发现敌人在哪里活动,哪怕晚上视线不好,风雪迷人眼,他还是能准确定位敌人的方位,堪比雷达,杨育才对朝鲜地形熟悉,又了解“白虎团”,经过反复商议,上级决定让他带着小分队执行任务。

接受任务后,杨育才带着军用地图来到观察所,他手持望远镜,一遍又一遍观察敌人的活动情况。

横亘在金城两侧的弧形阵地、隐隐约约的地堡、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纵横交错的交通战壕,都印在他的脑海中。

根据地形,杨育才选择了两条进攻路线:一个是从利洞沟进去,沿着高地山梁直插敌人二青洞,这条路很隐蔽,容易杨育才他们隐蔽行踪,不过也有缺陷,就是容易摸错方向,一旦方向偏离既定路线,就很难完成任务。

另一个是从直木洞插进去,这是一条大公路,敌人有重兵把守,他们小分队从这里去,无疑是以卵击石。

为了把握全况,杨育才将各个特殊地物都标到地图上,回去后让所有人反复背记,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活地图”。

在拂晓前,侦察排长率领全排摸到敌阵地纵深一个溶洞里潜伏下来,准备等天黑下来伺机抓捕敌人俘虏,问清楚情况。

结果天还未黑,小分队就被敌人发现,敌人迅速集合部队包抄他们,情况万分危急。

若是小分队被敌人堵在山洞里,则意味着他们会被当成枪靶,再无出洞的可能性。

杨育才当即向排长建议,他带领一班战士冲出去,换来全排战士的生还希望。

剩余的战士们则化整为零,四处冲杀,能杀出去几个算几个。

征得排长同意后,杨育才带领一部分战士冲到洞口,用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使得他们没有还击的能力。

趁着这个空隙,全排的战士们一起向洞口猛杀猛冲,拼命撕开一条出路,隐没在山林中。

杨育才带着机枪手将敌人的火力都吸引在他们这边,剩余的战士们得以胜利离开,撤回我军阵地,全排无一人伤亡。

虽然这一次任务失败,可是小分队决定3个班分头行动,再去424高地抓捕。

吸取第一次教训,这一次杨育才带着一班战士到424高地山梁后侧悄悄摸到敌军阵地,却不料被敌人哨兵发现。

经过一番激战后,杨育才带着战士们抓住一个美军军官,押着他回到我军阵地。

通过这名美军军官,我军了解了许多敌人的情况,制定了下一步计划。

袭击白虎团

师、团领导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反复研究,觉得小分队进入敌人腹地后势单力薄,唯有化装奇袭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米八几的杨育才化装成美国军官,戴上大盖帽,披上雨衣,鼻窝两边又抹了点黑灰,看上去还真有点像美国人。

其他小分队成员都换上了南朝鲜军的服装,除了小分队的战士们,上面还给他们配备了两名朝鲜联络员。

1953年7月13日深夜,下起瓢泼大雨,按照作战计划,我军向对方发起攻击,数万颗炮弹齐齐向天空发射,敌人阵地被瞬间炸成火海,虽是黑夜却如同白天一般亮。

当敌人被我军炮火牵制后,小分队立刻出发,13位勇士像离弦的箭一般,一个一个跃出坑道口,他们身影一闪便消失在硝烟中。

按照事先计划的穿插路线,小分队首先穿过敌我前沿阵地的开阔地,很快踏入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借着敌人的炮火、照明弹、探照灯等物,杨育才发现敌人阵地一片狼藉,有一些碉堡被摧毁,铁丝网、木桩都被我军炮火炸得东倒西歪,残缺不堪。

小分队借助地上一切可以利用的隐蔽物跳跃前进,有时候还需要为了躲避敌人的岗哨,匍匐前行。

此乃敌人阵地,很可能会存在雷区,杨育才一直提醒小分队,注意脚下环境。

侯时斌身背工兵钳和防止地雷起爆用的铜卡、铁针等,紧跟着杨育才前进。

突然间,在前面探路的赵顺合压低嗓子喊了句:“报告,我踩到地雷了。”

赵顺合自从踩上地雷后,就一步也不敢动,待在原地,他稍有差池,整个小分队都会一命呜呼。

杨育才不敢耽搁,迅速靠拢过去帮他排雷,侯时斌拿出工兵钳将阻碍的铁丝网一一剪断,拉开。

杨育才虽然帮赵顺合排了雷,但是这种事情有一就有二,一路这样走过去不仅耗时,危险系数也很高。

他白天从望远镜里观察到附近有一条水沟,敌人绝不可能在水里埋地雷。

小分队在他的指挥下跳到旁边一条小水沟里,踏着泥泞,安全向敌指挥所前进。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小分队终于安全通过敌人前沿防线,踏上到达敌人腹地的公路。

这里算是相对安全的地方,没有敌人炮火的威胁,我军也按照计划将炮火转移至其他地方。

可是当杨育才再次清点人数时,他惊讶地发现部队里多出一个人!

这个人是什么时候跟在部队后面的?他对小分队的情况了解多少?

杨育才虽然心里闪过一丝担忧,但是他即刻镇定下来,将这一情况告诉身边的南朝鲜联络员韩淡年。

韩淡年以小队长的身份机警地走到队伍里多出来的人身边,仔细打量他的身份。

原来这是个南朝鲜的士兵,韩淡年一把夺过他手里的枪严厉问道:“你是哪部分的?乱跑什么?”

南朝鲜士兵看到小韩的队长军衔后,笑眯眯说道:“你们不是也在向后跑嘛,带上我呗。”

看着面前的南朝鲜士兵,杨育才哭笑不得,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

他正准备抓一个俘虏核实一下当晚敌方口令有没有发生变化,却不想这家伙主动送上门来。

原来我军炮火袭击敌人驻地时,他正负责警戒,同岗的3个人一个被炸死,一个消失不见,见我军来势汹汹,他只能乘机向后溜。

刚走出没几步就看到了杨育才他们的小分队,以为是撤退的自己人,就跟着他们一直向南走。

在弄清楚想要询问的情报后,杨育才陷入两难之地。

眼前这个南朝鲜俘虏该如何处理?杀掉?有违我军政策,毕竟在他得知我军身份后,主动缴械还下跪投降。

放他回去,那他们不是就暴露了?

思索后,杨育才将此人四肢捆绑,口中塞上毛巾,吩咐两名侦察员将俘虏送到后面我军穿插部队。

尽管得到了口令,但是杨育才还是对口令的真实性心存怀疑,在将信将疑的情况下,他决定继续向前行驶。

小分队行军到三南里以西的小桥附近,遇到敌人的哨兵盘问,韩淡年从后面急速赶来,边走边用朝鲜语骂道:“瞎眼了!老子是护送美国顾问回团部的,耽误了事情,要你的脑袋!”

韩淡年的斥责让哨兵吓破了胆,哆哆嗦嗦让小分队通过第一道岗哨。

小分队在行进过程中发现两名南朝鲜士兵走过来,杨育才让韩淡年先问敌人口令,核实俘虏所说的话。

白虎团在二青洞西南山谷内,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小路纵观整个山谷。

赶到白虎团团部后,杨育才将小分队分成4个战斗小组,从4个方位向敌人猛烈开火。

杨育才大喊着“给我狠狠打!”

在他带领下,小分队纷纷将子弹、手榴弹全部向哨兵、汽车、木板房飞去,杨育才带着2名战士堵在会议室门口,还顺手将几颗手榴弹扔了进去。

手榴弹爆炸后,他们小分队端着冲锋枪到屋内一阵扫射,那些正在开会的敌军军官根本没想到会被人直捣团部,没有任何防备,还没从会议室跑出来,就遭到手榴弹的轰炸,随后又是子弹射击,没有任何反击之力的情况下全部葬身于此。

第一小组将敌人警卫排大部分歼灭后,第二小组战士炸毁了敌人的炮兵指挥所后与杨育才他们汇合。

敌人机甲团团长当场被歼灭,敌人军事科长和榴炮营副营长都被我军俘虏,就连白虎团的军旗也被我军缴获。

这次我军击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虏敌人19人,圆满完成突袭任务,而小分队只有一人轻伤。

这样的战绩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难怪会被当成经典战例改编成京剧供大家观赏。

这次传奇般的特种作战行动打乱了白虎团的指挥体系,有力配合大部队作战,也将李承晚逼到了谈判桌上。

1953年7月27日,李承晚终于在停战协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为了表彰杨育才所率领的小分队,志愿军为他记特等功,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

特等功英雄为何不被人熟知?

虽然毛主席问完后,没有做任何表示,但是肖华还是觉得应该打听一下杨育才的消息。

当即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打电话询问杨育才的情况,杨得志立刻让手下去查。

自回国后,杨育才一直担任侦察连副连长,还经常带着战士们在生产基地训练。

虽然将近40岁,但他还是陪着20多岁的年轻人在冰冷刺骨的湖水里苦练基本功。

抗美援朝时,他是副班长,因为奇袭白虎团,立下大功后被任命为副连长。

之所以他不被人熟知,也是因为自从回国后,中国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将士们也失去了上阵杀敌的机会。

和平年代,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幸福的,但是却没办法给将士们提供战场杀敌立功的机会。

因此杨育才一直没有可以展示的舞台,这才一直在副连长的职位上没有晋升。

在副连长的职位上一待就是十几年的时间,但他从未有过怨言,相较于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他足够幸运了。

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战功卓越的英雄,杨育才从未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以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和家人。

他一直教育家人,要低调行事,不能在外炫耀自己的身份,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共产党家属的风采。

虽然他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从不向子女提起这些,他的子女也从未因为父亲的原因享受过优待。

杨育才的三个孩子退伍后,他也没有借助自己的权力帮他们安排工作,甚至二儿子还因此下了岗,赋闲在家。

杨育才的侄孙想要通过他的途径当兵,却被他严厉拒绝,让他通过正常渠道服兵役,为国家做贡献。

他经常教育家里人,自己的前途要自己打拼,奔得好说明你们有本领,有能力,奔得不好也怨不了别人,只能说自己不行。

一辈子不肯浪费国家资源的杨育才带着老伴和女儿回到家乡探亲,当地领导得知后都要为他安排车辆接送,但是被他拒绝了,一家三口坐一辆小面的回家。

路过千户崖的时候,车子上不去,65岁的杨育才主动下车和大家一起将车推了上去。

在家乡逗留的这十多天,杨育才一直告诫家人不要浪费粮食,多余的饭菜留下第二天继续食用。

他的这种精神也感染到了村子里的其他百姓,纷纷向他学习。

勤俭节约一辈子的传奇英雄在1999年5月26日离开了世界,对他来说,能够亲眼见证太平盛世,便无憾了。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英雄,国家有难时,可以流血牺牲,太平盛世时,就低调生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肯劳烦国家。

0 阅读:4

冬雪寒冷月

简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