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阅读《三国演义》之际,往往会留意到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儿:每逢袁绍现身,他必定会率先提及自家“四世三公”的门第,借此来拔高自身的身份地位呢。
实际上,这可真不是袁绍在那儿自我吹嘘。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袁家所拥有的“四世三公”这一头衔,着实极具威慑力!要知道,此头衔差不多就等同于士族领袖的身份呢。差不多在各个郡县里,都能找出那么几位地方官,是经由袁家的长辈加以提拔又或是举荐上位的。如此这般的袁家,其所能代表的政治势力,显然是极为惊人的。
人们常说的“四世三公”,其真正含义并非是袁家“四代人里有三人被封了公爵”哦。实际上呢,是说袁家接连四代人当中,每一代都有成员能够担任三公这般级别的重要官员!
东汉时期设有三公,分别为司徒、司空以及太尉。在东汉局势稳定之时,司徒的职能大致相当于秦朝的丞相,司空则类似御史大夫。只是就权力而言,相较于前朝已大幅缩水,基本仅有执行与建议之权,鲜少有决策权。而在东汉天下大乱前夕,三公这一官阶,差不多就是士族官员所能企及的最高位置啦!
再往上看,级别更高的如大将军或者大司马这样的职位,通常情况下只有外戚才有资格担任。至于太傅之类的位置呢,基本上是不常设置的,往往只有在极少数特定的时候才会出现空缺并安排人担任。
在当时的情形下,就士族集团而言,三公这一级别的官员,基本可算是整个士族集团的核心人物啦。袁绍他们家有着四世三公的背景,这表明他家在历史上曾多次担当起士族领袖的角色。要知道,整个东汉时期那多得数不过来的官员,好多可都是经他们家的长辈一手提拔起来的呢。
故而,袁家真正令人感到惧怕之处,并非是其家中长辈所拥有的权力规模有多么庞大!实际上,真正让人觉得可怕的,乃是他们家族历经上百年所积攒起来的那张庞大关系网,再加上袁家所占据的作为士族领袖的重要地位呢!
若想真切知晓袁家究竟有多强大?不妨从袁家的家族历史来谈起吧。
袁家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初期。彼时袁家涌现出一位极具才华的袁安。在袁安出现之前,袁家不过是寻常的地方士族豪强罢了。就拿袁安的爷爷来说,在西汉末年之际,其曾担任过县令一职。
然而,像袁家这般情形,离真正处于顶尖层级的世家大族,明显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袁家能够得以起飞,靠的正是袁安这个人。要是从亲戚关系这方面来讲的话,袁绍爷爷的爷爷其实就是袁安。
在东汉刚刚开国,刘秀尚在人世之时,袁安正值年轻。那时的他一心扑在读书上,极为上进。凭借这份努力,袁安之后得以按常规途径踏入仕途,出任县里的功曹一职。在担任功曹期间,袁安处理事务极为公允,其行事作风令人十分钦佩。
最终,袁安极为顺利地通过了察举制的考核,成功获得了一个正式编制。在拿到编制以后,袁安便在县令这一级别的岗位上,徘徊了好几年的时间,如此一来,也算是将基层工作经历给彻底补齐了。
在东汉初年的时候,袁安所经历的那种情况,着实是挺正常的。要知道,东汉初期阶段,各地士族豪强的影响力尚未达到很大的程度。况且当时还有刘秀这样极为厉害的人物在上头起到震慑作用呢,如此一来,下面那些地方豪强也就没办法把察举制的上升通道给垄断起来。
在东汉后期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袁安若想要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的话,那可绝非易事。当时的局势等诸多因素交织,使得一个人想要冒出头来面临着重重困难,袁安身处其中,想要获得出头的机会,确实是困难重重呐。
即便处于东汉前期,察举制的考核门槛也算相对不高。然而在此之后,袁安成功通过了察举制考核,在县令一职上历经了数年,可若想继续往上升迁,却依旧困难重重,面临着不小的阻碍。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时刻,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发生了,它全然改变了袁安的人生走向,并且也让整个袁家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变。
公元70年的时候,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遭遇了一场大祸。他被人给告发了,而告发的内容竟然是谋反这样严重的罪行。要知道,刘英可是刘秀的儿子,却陷入了如此严重的被指控局面。
在明章之治这一整个时期当中,“刘英谋反案”无疑是影响力极为重大的政治案件中的一个。为啥这么说呢?在其被告发之后,彼时在位的汉明帝刘庄便即刻下令展开全面彻查。待彻查完毕,结果显示不但证据确凿无疑,并且还牵连到了众多的高层勋贵呢。
这下可麻烦了,问题变得很严重啦。
就刘英本人而言,汉明帝倒没觉得多么头疼,只是颁下旨意罢黜了其王爵,且并未将他处死。然而,一涉及到该如何处置那些与之相关的涉案人员,这可就着实让汉明帝头疼不已了。
倘若真要展开一番彻查行动,那必然会牵扯到为数众多的人,而这与汉明帝所推行的引导国家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相悖的。
然而,倘若查验得不够细致入微,致使众多确实参与了谋反之事的人得以逃脱法网,那么这无疑会给汉明帝遗留诸多潜藏的祸患。
对于朝中官员而言,彻查这起案子无疑是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宛如捧着烫手山芋般左右为难。明眼人都能知晓,此案件势必牵连范围极广,诸多勋贵家族都将被牵扯其中。若查案敷衍了事,定会触怒汉明帝;可要是认真彻查,又会开罪那些勋贵家族。
恰恰就是在如此这般一个令人觉得尴尬不已的时刻,有那么一个人,脑海里忽然就浮现出了袁安的身影,袁安的名字也就这样在这个特殊又尴尬的当口被人给想起来了。
在那时,袁安仅仅是一名平凡的县令罢了。其是凭借着侥幸通过察举制的考核,方才获得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要知道,他的背后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家族势力来充当其靠山,同时,也未曾有任何大佬对他给予支持。
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袁安便被推举了出来,着手对此案展开审理工作。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对袁安的结局着实不怎么看好。众人普遍认为,袁安不管是触怒皇帝也好,还是开罪勋贵也罢,最终都必然走上绝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最后,袁安凭借着秉持公正执法的态度,依靠自身的智慧,成功化解了那场危机。
袁安在审理这起案件时,秉持依法办事的原则。他既不会对涉案人员轻易放过,也不会随意扩大株连范围。经过细致查证,数百名受到牵连的人,因袁安的公正处理而获赦免。而那些确实参与谋反的人,也终究没能躲过应有的审判。
显然,无论是皇帝也好,勋贵也罢,对于这个结果都是能够接受的。
袁安因查办这起案子,得以从县令之位迅速晋升至太守层级。尤为关键的是,经此一事,东汉那些高层勋贵可就欠下了他一份人情呐!而汉明帝刘庄这边呢,对袁安亦是格外看重,另眼相待啦。
就这样,在这之后,袁安的仕途之路便真的是毫无阻碍,一路顺遂起来。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似乎都有着好运相伴,得以稳步向前发展,真可谓是顺风顺水,再没有遇到什么能够阻碍其仕途行进的波折了。
在之后的十六年岁月当中,袁安在仕途上可谓是步步高升。而在这一阶段,袁安始终秉持刚正不阿的品性,做下诸多益事。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势力庞大的士族群体,都慢慢地对袁安这个人给予了认可。
就这样,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到了公元87年的时候,袁安成功晋升,正式担任司徒这一要职,并且就此成为三公之中位列首位的人物!
至此,袁安已然引领袁家实现了阶级的跨越。在袁安未出现之前,袁家充其量不过是寻常的地方势力罢了,甚至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豪强。其家族仅仅是在所处的那个县里,具备些许影响力。家中的长辈,最高也不过能出任县令这一级别的官职而已。
然而袁安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硬是引领着家族实现了大幅的跃升。要知道,在古代,能出三公级别官员且家族在所在郡县颇具影响力的家族,通常可被称为“一地郡望”。而袁安就这样带着原本县里的平凡家族,一举跻身成为郡一级的名门望族啦。
然而,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个级别与后来袁家达到的四世三公的级别相比,差距着实不小。在东汉局势稳定之时,那种郡望级别的家族,只要三代之内出过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且在一个郡内颇具影响力的,能直接找出上百个之多。只是这些家族,到东汉末年,多数都已走向没落了。
然而到了袁安的晚年时期,竟有这样一件事发生,而这件事使得袁家的地位得以再度大幅提升,迈上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台阶!
公元88年,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竟英年早逝。汉章帝离世后,其子刘肇年纪尚幼便登上皇位。由于是幼主即位,彼时的朝政大权就统统被当时的太后窦氏牢牢把控住了,整个朝堂局势也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就这样,在那几年的时间当中,东汉时期最为强盛的外戚家族——窦家,逐渐开启了全面掌控政权的进程,进而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将诸多权力都收拢到了自己家族手中。
不过在这之后,窦家一旦掌握了权势,就立马变得格外张狂、肆意妄为起来。窦家其实也为汉朝建立过诸多功绩,像窦家的窦宪,他曾率领军队前往北方,在燕然山勒石记功,这在古代军事史上无疑是一块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呢。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窦家所具备的势力,依旧对刘肇所拥有的皇位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恰恰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当口,袁安勇敢地站了出来,他身先士卒,率领着士族群体,毅然决然地与窦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对抗,在这重要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袁安身为司徒,在当时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被整个士族群体尊奉为领袖。袁安一生里的大部分时间,向来秉持着刚正不阿的品性,从不会参与政治站队之事。然而就是这一回,袁安却一改往常,亲自牵头,率领诸多士族大臣,毅然与窦家展开了抗衡之举。
虽说在窦家跟前,像袁安这类大臣,压根产生不了多么大的威胁。可他们毕竟存在着,就因为这样,窦家心里还是有所忌惮的,既不敢明目张胆地篡位,对汉和帝也不敢做得太出格、太过分了。
汉和帝后来之所以有了反杀窦家的机会,正是由此而造就的。或者:由此便给予了汉和帝日后反杀窦家的契机。又或者:这恰好为汉和帝之后反杀窦家提供了机会。
然而,袁安未能等到汉和帝真正掌权之时。在公元92年,袁安竟骤然暴毙离世。虽说史书当中并未对此有确切的记载,可后世诸多史学家纷纷猜测,袁安的离世,说不定和窦家存在着一定关联呢。
袁安的离世,无疑成了引爆士族集团怒火的导火索。就在此后,汉和帝展开了精心的谋划布局。仅仅过了数月的时间,汉和帝便成功实现了对窦家的反杀,由此得以彻底稳固自身的皇位,牢牢掌控住了局势。
汉和帝得以亲政之后,脑海中时常浮现当年袁安所做出的贡献,不禁满心怀念之情。也正因如此,在汉和帝在世期间,便着手大力擢升袁家。而这一举措,使得整个士族集团都将袁家深深地记在了心里,袁家的存在自此在士族集团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
汝南袁氏因与窦家展开对抗一事,其名声得以彻底传扬至天下各个角落。从那时候起,袁家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是某一地的名门郡望了,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在整个天下都享有崇高声誉的士族领袖啦!
袁安的一生,就如同在绿茵场上踢出一记势大力沉的开大脚一般,居然一下子就将袁家推到了一个令人倍感惊奇的高度!可以说,日后袁家能够达成四世三公这般辉煌成就,其根基大体上就是由袁安所奠定下来的。
然而,在袁安离世之际,彼时的袁家,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很强盛的程度。可以说,那时袁家的势力、影响力等各方面,都还尚未发展到极为强大的那种状态,整体上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一定的差距呢。
最起码,相较于后来东汉末年的袁家而言,当下这个时候的袁家,确实是要逊色许多的。而在这当中最为突出的不同之处,恐怕就要数家族所具备的影响力了。
袁家声望颇高,不少地方官员也认可袁家这块招牌。可实际上呢,袁安不过是士族出身的一名官员罢了,放在东汉政权当中,他就如同一个普通打工人。这和那些勋贵家族可不一样,人家是直接持有东汉的原始股的。故而许多官员虽认袁家招牌,却并不买袁家的账,毕竟和袁家没什么关联。
接下来的日子里,袁家会通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将这块一直存在的短板给彻底补上,以此来实现全面发展,让各方面都能趋于完善,不再留有这一明显的欠缺之处。
袁安膝下共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名叫袁裳,其仕途发展不错,最终官至车骑都尉。次子是袁京,在官场也有所建树,担任了蜀郡太守一职。而老三袁敞,在兄弟三人中成就最为突出,后来更是官至司空之位。
实际上,袁安的这三个儿子大体上都是在依靠父辈的余荫。他们得以身居高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和帝顾念旧情,进而愿意对他们予以提拔。并且在正规的史籍当中,关于袁家这第二代的三个人,所留存下来的记载内容,事实上都并不丰富。
然而在这当中,老三袁敞却属于特殊的情况。
袁敞在早期的仕途发展中,着实是仰仗着其父的荫庇。想当年汉和帝在位期间,在汉和帝的大力提拔之下,袁敞先后担任了诸多官职,像历位将军之职,还有大夫、侍中以及东郡太守等职务,其仕途之路由此铺开。
正常情形下,袁敞升至太守级别后,本该就到此为止了。这并非是他自身不努力,亦非其才能不足。要知道在东汉局势稳定之时,皇帝通常会有意去压制那些名门望族,不太乐意看到一个家族能连续两代都有人出任级别颇高的官职。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袁敞成功晋升至太守这一级别的职务过后,汉和帝居然离世了!
在汉和帝离世后,由于紧接着又是小皇帝年纪尚幼便登基即位,如此一来,朝政方面的大权就全然被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所把控。从那往后的十余年时光当中,东汉王朝也就步入了由女主邓绥主宰的时代。
在邓绥掌握权力之后,其若想稳固自身所处的地位,那么向士族集团表达善意、对其示好就成了必然之举,并且还需拉拢一批士族集团中的官员,以此来为自己的权位筑牢根基。
借着这一良好契机,袁敞顺势进行突破,成功超越了自身原有的极限。在此之后,袁敞得以晋升,先后担任太仆以及光禄勋之职,由此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在仕途上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袁敞在升任九卿这一要职之后,并未去依附那对他有提拔之恩的邓家。恰恰相反,他一如既往地保持刚正不阿的品性,不仅如此,还着手带领其他士族群体,公然对邓家擅权的行为发起抵制,坚决予以反对。
从邓家方面去考量,袁敞所做的那个选择,似乎确实显得不太够意思。然而对于众多士族而言,这一选择带来的震撼可不小。要知道,在面对权力与地位的诱惑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坚守住自我。而袁敞这般的坚守,很明显是获得了大家的认同的。
当年袁安始终坚持,发展到此刻,袁家接连两代人都未曾放弃这份坚持,如此一来,已然成功为袁家营造出了极为良好的口碑。
令人惋惜的是,袁敞未能得善终。史书中有记载,在他儿子为官期间,不慎泄露了朝堂上的机密,这使得袁敞受到牵连而被免去官职。被免职后的袁敞,一心想要自证清白,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就这样,他自尽了。
后世对于袁敞的死向来存有诸多猜测。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袁敞之死实际上是邓家暗中所为,是邓家在背后下了黑手,致使袁敞遭遇了如此结局,这一猜测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所议论着。
袁敞儿子犯了事之后,有说法称邓家采用诸多手段逼迫袁敞自尽。但需明确的是,这仅仅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能够证实此事的相关证据存在。
此外,袁敞离世之后,当时手握大权的太后邓绥,看上去对袁敞的品性极为敬重。于是到了最后,邓绥不但没有将袁敞真正的死因公之于众,而且也不再追究袁家的任何责任,甚至还依照三公的礼仪规格,为袁敞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袁家第二代的故事便是如此。
总而言之,袁家因袁敞之死再度被抬高了地位。袁敞生前不愿依附邓家,可在他自尽之后,邓绥并未对袁家加以刁难。并且,那些士族大臣也因袁敞此举,愈发对袁家敬重起来了,袁敞以己之死,给袁家带来了这般影响。
就这样,在邓绥离世且邓家衰败之后,袁家的第三代子弟,也就顺理成章地再度迎来了崛起发展的契机,得以再次腾飞起来啦。
在袁家第二代的三个孩子当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老三袁敞。然而,由于袁敞不愿依附邓家,并且他的儿子还犯下了事,这便致使袁敞这一支脉日后逐渐没落了下去。而老大那一支脉呢,后续发展也只是中规中矩,仅仅是继承了袁家的爵位,承担着给袁家保底的任务。
这样一来,袁家第三代的故事内容,便主要围绕着老二这一脉的孩子展开了。也就是说,在讲述袁家第三代相关事宜的时候,核心所涉及的基本是老二这一支系的孩子们的情况。
袁家的老二袁京,曾经在官场上做到了蜀郡太守之位。在其之后,袁京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皆是十分出色的。其中长子名为袁彭,后来所担任的官职是光禄勋,也成功进入到九卿这样的级别当中。
相较而言,更为出彩的人物当数次子袁汤。
袁汤在史书上的记载也并不多。其早年是凭借举孝廉得以进入仕途的。由于袁家给予的庇佑,袁汤在仕途之路上一直走得颇为稳健。待汉桓帝登基后,他先后出任司空、司徒以及太尉这三个职位,可谓是将三公之位挨个坐了个遍。
由于史书记载较为匮乏,我们对于袁汤的故事可以说是知之甚少。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要知道在袁汤当政之时,东汉的朝政大权差不多都把控在外戚梁家手里呢。梁家从汉顺帝时期开始掌权,一直延续到汉桓帝时期,前后掌权长达二十多年之久。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像袁汤这类士族官员,他们大体上仅仅拥有执行事务的权力,而并不具备决策的权力。如此一来,即便出现了重大事项,这些事情基本上也与袁汤扯不上什么关系,都是由皇帝以及梁家来做决定的呢。
然而,在袁家的家族发展历程之中,袁汤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个人物啊!他在袁家的历史画卷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对于整个袁家而言,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呢。
袁汤的事迹并不算多,然而,他却拥有着一个极为突出的优势,那便是其寿命相当之长!
史书中有记载,袁汤享年八十六岁,得以寿终正寝。虽说史书未曾详细记录袁汤的出生年份,不过依据相关时间段去推测的话,袁汤大概率是出生在汉明帝当政之时,甚至存在出生于刘秀在位末年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说,在袁汤年幼之时,恰好遇上当年袁安负责审理的那起“楚王谋反案”。而在袁汤的童年以及少年时期,他就亲眼目睹着自己的爷爷,是怎样从区区一个县令的身份起步,一步一步地,最终成为了当朝极为重要的司徒一职之人呐。
实际上,这一点是极为关键且不容忽视的!它在整个事情当中所占的分量相当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呢,绝不能小看或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哦。
袁汤亲身经历了家族的崛起过程,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深知家族地位得来是何等不易。加之袁汤有着较长的寿命,如此一来,袁家历经几十年所积攒下来的家族人脉,差不多都被袁汤给继承了去。
特别是在汉桓帝当政期间,那时袁汤已然年近八十了,在这一时期,袁家所拥有的诸多好处,袁汤可是尽情享受到了,真可谓是尽享袁家所带来的极大益处!
袁汤自身的能力水平,按常理来说,是不太容易跻身三公这般级别的官员行列的。不过在那个时候,袁家已然成为了士族中的佼佼者,是士族的领袖存在。而袁汤在袁家内部又是年龄最长的长辈。就这样,靠着袁家所拥有的极高声望以及广泛人脉,最终硬是将他推上了三公的位置。
在袁汤升任三公级别的职位以后,其政绩方面表现得较为有限,不过好在并没有出现什么明显的过失。也正因如此,袁家诸多的政治资源,便能够毫无阻碍地、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了。
当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袁家所呈现出来的,已然并非仅仅是一两个人所担任的官职那么简单了,实际上它所象征的,乃是整个家族汇聚起来的强大力量!
在汉桓帝那个时期,东汉有一回遭遇了天灾。要知道,当时东汉十分盛行谶纬之学,依照惯例,只要发生天灾,就得有三公级别及以上的官员出来承担责任。就因为这场天灾,袁汤也未能幸免,最终被免去了官职。不过,袁汤被免职后回到家中,又平平稳稳地生活了好些年,直至高龄才安然离世。
此后,由于袁汤承接了袁家此前的全部政治资源,于是在这之后,袁家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便都是围绕着袁汤这一脉的后人来展开的了。
史书中有记载,袁汤膝下共有十二个儿子呢。在这十二个孩子当中,有三位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便是袁家的后人袁成、袁逄以及袁隗。
袁家第四代人的故事,大体上便是以他们三个人作为核心展开的。基本上所有与之相关的情节、经历等等,都是围绕着这三个人起始并发展起来的呢。
袁家历经之前三代人的不懈奋斗,待到汉桓帝时期,已然达成了“三世三公”的成就。在这个时候,袁家尽管本质上依旧属于为朝廷效力的家族,可实际上也逐渐在国家权力层面占有了一定的份额,就仿佛拥有了部分“国家股份”一般。
这就如同当下的打工人一般,起初手上或许压根儿没有任何股份。然而历经多年的拼搏奋斗,每年都能获取一定的股权激励。在经过长达几十年的不断积累后,要是股权未被回购的话,那么这个人自然而然便会慢慢变成公司的大股东啦。
恰恰是在东汉开国之际,那些起初持有原始股的勋贵家族,随着时间推移,反倒渐渐走向了没落之路,他们手中原本所拥有的股权也在不断地被一点点剥离出去。
就这样,袁家的第四代成员们,渐渐不再局限于充当棋盘上的棋子,而是开启了转变之路,逐步摆脱了棋子的身份束缚,进而成为了能够掌控棋局、执掌棋子的人。
在袁家的第四代人中,前期最为关键的人物当属袁成。袁成的身份在后世引发了诸多争议,据《后汉书》所述,袁成应为长子,然而其他一些史书却有着与之不同的记载。但不难看出,在袁家第四代那些较具影响力的人物当中,袁成的年龄无疑是最大的。
史书记载显示,袁成在早年极具独特魅力。其尤为热衷结交朋友,京城诸多官员都与他关系甚佳。并且,鉴于袁家身为士族领袖的这一重要地位,袁成在士族当中的地位可谓是相当之高,完全具备继承其父政治遗产的条件。
令人惋惜的是,袁成离世颇早。虽说史书并未明确记载其去世的具体时间,不过依后世史学家推断,他极有可能在其父之前便已逝去,亦或是在其父刚离世后的短短几年内,他也与世长辞了。
袁成由于英年早逝,其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相对而言不算高,最终在仕途上也只是做到了左中郎将这一官职。
在袁成离世以后,依照年龄大小的顺序,袁家便把袁逄推举了出来,让其承担相应事宜。如此一来,袁逄在袁成故去这一情况发生之后,基于家族按年龄排序的安排,走到了家族事务等相关事务处理的前台位置。
袁家的政治遗产被继承下来,袁逄由此代表着袁家在朝中成为士族领袖。如此一来,其仕途发展极为顺遂,可谓一帆风顺。而在汉灵帝即位之际,袁逄因参与了拥立汉灵帝之事,进而又获得了汉灵帝的赏识与看重。
此外,还需在此多提及一点:当袁成与袁逄手握大权之时,在袁家内部存在着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此人名叫袁赦。其同样出身于汝南袁氏,只是关于他究竟是袁氏家族中谁的后人,在史书之上并未有所记载。并且到了后来,整个汝南袁氏对于袁赦这个人也是避而不谈,似乎并不愿意提及他。
缘由十分简单,就在于此人乃是一名宦官。
东汉中后期,士族集团与宦官集团向来是彼此对立的两大利益阵营,再算上外戚集团的话,这三者便一同构成了东汉高层的权力架构。就袁家而言,家中出了个宦官,并且其地位还颇高,这对袁家来讲,可实在算不上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
袁赦的存在,实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在相关情境当中,袁赦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所以说,袁赦的存在确实特别重要。
袁赦后来在宫中的地位极为显赫,已然坐到了中常侍这一高位之上。要知道,在东汉皇宫里头,中常侍差不多算是最高层级的职位了,能够直接参与到国家决策当中呢。就像后来声名远扬的十常侍,他们所担任的职位便是和中常侍同一级别的宦官之职。
袁家权势之所以能愈发稳固,得益于袁赦这一关键人物的存在。袁赦使得袁家在宫里以及宦官集团当中拥有了内应,如此一来,内外皆有所凭依。再加上袁家在朝堂之上还占据着士族领袖的地位,这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其权势自然就更加稳当了。
最终,在袁赦施加的影响之下,袁家在这一代里涌现出了两个人,他们皆有能力位列三公之位。其中一位是袁逄,而另外一位则为袁隗。
袁逄后来官至司空。要知道,东汉末年称帝的袁术便是他的儿子。袁逄身体状况欠佳,在当上司空还不到两年时,就因患病而选择退休了。并且,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前,袁逄就已经离世了。
相较而言,袁隗的身体状况明显要更胜一筹。在那之后,待到袁逄离世,袁家所拥有的全部政治资源,近乎都汇聚到了袁隗一人手中。
袁隗晋升至三公级别的时间,实际上比袁逄更早呢。在公元172年之际,袁隗便获任司徒一职。之后袁隗患病,于是办理了病退手续,袁逄这才接替其位。袁逄任职两年后,也因生病而退休。在此情形下,袁隗又再度出山,继续担当司徒之职。
如此一来,在袁家的第四代里,实际上是存在着两人得以位列三公之位的。照这样去计算的话,那么袁家确切来说应当是“四世五人位列三公”的状况。
到了这一时期,纵观整个东汉,袁家已然位居排名极为靠前的超级名门之列了。于是在袁逄与袁隗这一辈人的时候,袁家便渐渐超脱出原本所处的局面,不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格局之中,开始向着更高层面发展了。
除了这一代袁家人中有入宫担任中常侍的宦官之外,到了第四代袁家人这里,他们所做出的最为关键的一个转变,那便是逐渐开始涉足军队事务啦,这在袁家的发展历程中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个变化呢。
在此之前,袁家仅仅是普通的士族家族罢了,谈不上有啥家族势力。而后,到了汉桓帝时期,由于汉桓帝征伐西羌,起用了诸多凉州武将。这些凉州武将在晋升到一定级别后,就很难再继续往上走了,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朝廷当中没有可依靠的人脉。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候,袁家挺身而出了,他们将一部分凉州的武将聚集到了自己麾下。凭借着这些武将,袁家由此展开了行动,一点点地把势力往军队当中延伸渗透过去。
而在这诸多人物里面,最为关键的那一位,非后来一手引爆乱世局面的董卓莫属!
史书中有记载,董卓在早年的时候犯下事儿,结果官职全被免掉,一下子被打回原形。不过呢,之后董卓跑到袁家去攀附,成功获得了袁隗的支持。就因为这样,董卓得以再次出山,还一步步地登上了并州刺史的高位呢。
如此一来,待到汉灵帝在位后期之际,袁家已然演变成极为骇人的庞大存在!此家族可不简单,于士族之中声望极为显赫,诸多朝堂官员皆是经他们家举荐才得以入朝为官的。并且,在宫廷以及军队方面,袁家同样具备着不容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更为骇人的是,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组建军队之际,袁家趁机收拢了大量的力量。在汉灵帝在位的末期,袁家究竟收拢了多少人,又能够调动多少力量,这一切都无人知晓!
公元189年的时候,当时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在此情形之下,汉灵帝驾崩离世了。
在汉灵帝驾崩以后,士族一方由袁隗出面,与何进携手共同主持起了朝政事务。
正是出于这一缘故,彼时袁绍才会追随着何进,并为何进出谋划策。由此,何进做出了调地方军入京以诛杀宦官之举。要知道,当时何进所调遣入京军队的领头人,基本上都是曾受袁家提拔的那些将军。
种种迹象表明,这所有的情况背后,实际都是袁家在暗中操控。彼时袁家大概打着这样的算盘,先借助外戚集团之力去诛杀宦官,接着采用调兵入京的手段,从而让袁家得以全面掌控京城,最终将一切都牢牢把控在手中!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最终,那个设计得极为精妙的局竟然玩砸了!董卓进入京城后,径直使出了以下克上的手段,一下子就翻身成为了掌控大权的老大。而由袁隗带头的袁家,也遭到了他们亲手扶持起来的董卓的反咬,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就这样,到了最后,袁绍与袁术已然别无他法,只能离开京城,前往地方上着手组建属于他们各自的割据势力了。而留在京城这边的袁隗还有其他袁氏族人呢,其结局十分悲惨,最终竟然都被董卓残忍杀害了!
而到了更往后的时候,袁家的第五代人,其相关事迹在《三国演义》当中有所呈现,说的便是袁绍与袁术的那些故事了。
这便是袁家“四世三公”所具备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啊。袁家四代人里连续出现了多位位至三公的高官,如此显赫的家世背景,其含金量自是不容小觑,在当时的社会格局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呢。
实际上,袁家真正达到巅峰的时刻,是在汉灵帝刚驾崩那会儿。彼时的袁隗,已然能与何进势均力敌,一同将中枢的大权给瓜分了。要不是董卓入京后完全不讲规矩,把局面搅得一团糟,换作其他任何人入京,很大可能最终的局面就是袁家掌控所有大权!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袁家历经四代苦心经营,本应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可谁能想到呢,最终却偏偏碰到了董卓这么一个不讲道理的人,致使袁家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实在是造化弄人啊。
最终,董卓彻底撕破脸皮,把局面搅得一团糟,袁家在京城耗费多年积攒下来的一切,瞬间就化为泡影了。如此一来,袁绍和袁术也没了在京城发展的根基,只能前往地方,从那里开启打拼之路,去谋求新的发展机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