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小国舞长刀,战略互惠两面摇;
陈词滥调炒威胁,狼子野心终难逃。
2025年4月8日,日本政府发布新版《外交蓝皮书》,一面将中日关系称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承诺推进“战略互惠”,另一面却将中国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并大肆炒作东海、南海局势、中俄军事合作等议题。此举犹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示好,实则暗藏锋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次日记者会上严正驳斥,称日方“沿袭指责抹黑的陈词滥调”,并敦促其“校准对华战略认知”。
战略定位:矛盾修辞下的真实意图
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并非首次显现。早在2022年,日本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时,便首次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并计划未来五年投入43.5万亿日元(约3222亿美元)扩张军力,矛头直指中国。2023年《防卫白皮书》更以“前所未有的”一词强化对华敌意,渲染中国军事活动“从第一岛链延伸至第二岛链”,甚至妄议台海问题。至2024年,日本《外交蓝皮书》时隔五年重提“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看似缓和,实则与同年加入美英澳“AUKUS”联盟、推动北约东京设点等动作并行,显露出“拉一派、打一派”的权谋。
这种矛盾修辞的背后,是日本对华战略的深层焦虑。一方面,中日经贸依存度高,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日本难以承受全面对抗的代价;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借美国“印太战略”东风,企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突破和平宪法束缚,重获“军事正常化”地位。正如军事专家邵永灵所言,日本“以税收支撑军扩,需制造外部威胁借口”。
历史镜鉴:军国主义幽灵未散
日本对华挑衅的基因,深植于其未彻底清算的历史罪责中。从唐朝白江口之战、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到近代甲午海战、侵华战争,日本屡次以扩张姿态挑战中国,虽多以失败告终,却始终未真正反省。二战后,日本借朝鲜战争“翻身”为美国附庸,却未如德国般彻底反思战争罪行,反而在右翼推动下,一步步突破“专守防卫”原则——从研发远程导弹、采购“战斧”巡航导弹,到计划建造2万吨级“宙斯盾舰”,其军事野心已跃然纸上。
更危险的是,日本正效仿“乌克兰模式”,将自身绑上北约战车。2024年美日菲三边峰会联合声明渲染“中国威胁”,日本自卫队与北约频繁联演,甚至计划在东京设立北约据点。这种“引狼入室”的策略,恰如《战国策》所讽:“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若日本执意充当美国遏华“马前卒”,恐将重蹈历史覆辙,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中方回应:以理克刚,以正压邪
面对日方挑衅,中国始终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姿态应对。林剑在回应中强调“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直指日本“挑动阵营对抗”的危害性,并呼吁构建“新时代建设性关系”。中国国防部亦多次驳斥日方白皮书“欺骗民众、误导国际社会”,揭穿其“为强军扩武制造借口”的本质。
中方的底气,源于国力与道义的双重优势。经济上,中国GDP超日本三倍,科技、军事等领域差距持续拉大;外交上,中国坚持“亲诚惠容”,与东盟、中亚深化合作,与日方“以邻为壑”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日本若一意孤行,只会加速地区国家“向东看”的趋势。
未来展望:博弈与平衡的艺术
中日关系的走向,短期看仍是“斗而不破”。日本需在中美之间维持微妙平衡:既要配合美国遏华,又需避免对华关系彻底破裂。2024年岸田访美时,一面宣称“应对中国挑战”,一面强调“对话合作重要性”,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而中国则坚持“底线思维”,既坚决反制挑衅,又保持对话窗口,推动日本“战略认知校准”。
长远而言,日本的战略选择将深刻影响东亚格局。若其继续充当美国“印太棋子”,东亚恐陷入“新冷战”漩涡;若能回归“战略自主”,则有望成为区域稳定的建设性力量。然而,从当前态势看,日本右翼势力显然选择了前者。中国唯有“以斗争求和平”,方能遏制军国主义回潮,守护亚太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