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在他的自述里对杨秀清有着这样的评价,他说真不知道上天的旨意是怎么回事,居然造就了像杨秀清这样的一个人。杨秀清这人头脑极为聪明,即便没有老师教导,他也能自己通晓很多事情。李开芳也谈及过杨秀清,提到说东王杨秀清不怎么经常出去打仗,反而是西王和北王,他们打仗的次数比较多。而曾国藩呢,他也表达过对杨秀清的看法,说杨秀清在排兵布阵方面,那是很有一套章法的,可见在那些所谓的“贼人”当中,还是有厉害人物存在的,这里所指的厉害人物,显然说的就是杨秀清了。
接下来咱们探讨一下杨秀清的军事能力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他能不能和韩信、白起、卫青、李靖、徐达这些赫赫有名的顶级名将相提并论呢?在笔者看来,杨秀清的军事能力大致处于中上的水平,还称不上是顶尖的那一类哦。这主要是因为杨秀清存在着一些十分明显的弱点呢。
杨秀清有一场堪称最为经典的战役,那便是第一次京师解围战啦。在这场战役当中,先是“江北大营”被成功摧毁了。而在这之后呢,杨秀清做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决策,他力排众人的不同意见,果断地征调来自各个地方的兵马,然后凭借着这些兵力去攻打“江南大营”。您还别说,这一番操作下来,还真就把“江南大营”给打垮了。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太平天国在军事方面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极为强盛的阶段呢。
咱们来聊聊石达开和杨秀清。和石达开比起来呢,杨秀清那确实是很厉害的一个人,不过呢,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存在着不足之处,而且这些缺点还特别明显呢。就说作战这方面吧,杨秀清他其实是挺有魄力的,可就是在作战安排上分不清主次,老是犯一些错误,结果呢,就使得西征这件事儿陷入到了困境当中啦。
在1853年的时候,太平天国成功攻克了南京这座重要的城市,至此,太平天国和清朝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而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那就是接下来究竟要怎样出兵作战,以及朝着哪个方向去进一步发展壮大自身的势力,这些都亟待做出决策安排。
我们都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说只有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对敌人也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在战斗或者竞争等各类情况中取得胜利。然而呢,杨秀清却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失误哦。他居然同时在东征、北伐、西征这三个战场上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去作战,就像是把赌注同时下在了好几个地方一样呢。最后的结果可不好,导致了惨重的损失,这也充分说明了不遵循“知彼知己”的原则,盲目行动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呢。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太平天国西征作战这个角度来进行剖析,看看杨秀清到底是怎样把原本大好的局势给白白葬送掉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地将太平天国引入到了灾难之中的。
在定都南京之后,大家可能会好奇太平天国有多少兵马?实际上呢,太平天国当时的精兵数量是不足6万的,要是把所有的兵力都算上的话,总计也就是在十万左右的规模啦。
金田起义的时候,太平军的规模其实不算大哦,把家属全都算上呢,总共也就才2万人左右。在之后的战斗过程当中,那肯定是会有人员出现损失的情况。不过呢,与此同时,在行军沿途也不断有人员陆续加入进来。这么一增一减的,总体算下来,太平军的人员总数其实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呢。
在1852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战役,那就是蓑衣渡之战。这一战对于太平军来说,那可是损失惨重呢,有数千人在这场战役里阵亡了,整个军队的元气也因此大受损伤。不过呢,在之后进入湖南境内的时候,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太平军得到了不少力量的加入哦,像天地会的成员,还有那些矿工以及渔民,他们纷纷投身到太平军当中。而且呢,太平军还经历了两次扩军行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发展,这时候太平军的兵马数量大约已经达到了6万左右啦。
在太平天国成功定都南京之后,就其军队的人员构成来看,人数最多的当属来自两湖地区的士兵啦。这其中呢,水师的情况更为明显,基本上可以说整个水师几乎都是由两湖士兵组成的哦。而在太平天国的军队体系里,那些起着关键作用的骨干将领,还有堪称精锐力量的部分呢,是有数千人从广西那边过来的,他们被亲切地称作“老兄弟”呢。这一批人,可就是当时太平天国最为重要的家底所在啦,整个太平天国的发展和运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着他们的。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林凤祥带着2万人马去进行北伐了,而罗大纲呢,他负责镇守镇江这块地方。还有曾立昌,他的任务是守卫扬州。另外,南京的防守也至关重要,为此得在南京留下3万多的兵马呢。这么一来,在这种兵力分配的局面下,真正能够参与到西征行动当中去的,特别是在西征的第一阶段,所拥有的兵力那是不足一万的。
在后来的战事发展中,赖汉英在南昌遭遇了挫折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局势,杨秀清作出了相应部署,派遣韦俊、石祥祯以及林启容这三位将领前往增援。这三位被派去后续参与西征行动的将领,那可都是极为骁勇善战的人物呢,个个都称得上是一代名将哦。不过呢,在此次西征之前,他们其实都并没有过实际战斗的相关经验呢,所以严格来讲,还不能算是那种身经百战的“老将”啦。
在定都南京之前,有一批称得上是真正顶级的名将呢,他们都有着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这里面就包括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还有丞相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以及黄益芸等人哦。而在这些名将当中,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这几位可以说是最为突出、最为显眼的啦。
不得不说,太平军当时是陷入到了“缺兵”这样一种艰难的处境当中呢。不过呢,那时候的清军其实是比较弱的,只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在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及时地显现出来哦。后来湘军逐渐崛起了,可在西征的时候却遭遇了挫折,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和他们缺少精兵强将有着密切关系的呢。而要是追根溯源的话,这其实主要是杨秀清在指挥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所导致的。
作为一名顶级主帅,需要具备一种重要的素养,那就是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懂得怎样充分挖掘并发挥这些兵力所蕴含的潜力。然而,杨秀清在这方面却没有能够做到。就拿西征这件事来说,原本是带着期望开启的行动,但由于他没能很好地发挥有限兵力的潜力,结果使得西征呈现出一种虎头蛇尾的态势,未能达成理想的成效。
在1853年的时候啊,那时候的太平天国所处的形势可不容乐观呢。就说当时吧,根本就没有哪一座城池是能被太平天国“全部控制”住的哦。就拿南京、镇江、扬州这几个地方来说吧,它们都处在清军“两大营”的重重包围之下。你想想看,除了这几座被围着的城池里面是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城池外面那可全都是清军的地盘,这么一看,当时的太平天国就仿佛是被包在中间的“包子馅”一样,被清军给紧紧围着呢。
咱们来看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就会发现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呢,最为妥当的策略那得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行哦。就是要一点一点地、踏踏实实地去巩固已经占领下来的根据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身的实力不断增强呢。要知道,只有拥有了稳固可靠的后方,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整个国家的实力,这样之后呢,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去和清朝在这天下间一争高下、角逐胜负。
大家知道,在西征作战的规划方面,其实比较合理的做法应当是集中兵力去作战。就是要把兵力汇聚起来,在局部的特定战场上全力发起攻击,从而实现重大的突破,进而能够完完全全地掌控住所攻占下来的那些地区。然而呢,当时杨秀清采取的做法却并非如此哦。他是分散着去使用兵力的,让部队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同时展开出击行动。这么一来,就使得太平军原本具备的那种强大的攻击能力被大大弱化了。结果就是,在每一个战场上,战斗都没办法迅速决出胜负,都打成了持久战的局面,这对于整个西征作战的形势发展可就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啦。
就拿韦俊来说吧,他可是接连拿下了九江、湖口、田家镇、半壁山以及汉阳这些地方。在当时那种形势下,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拿下武昌那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儿了。要是韦俊真的顺利拿下了武昌,然后乘胜追击,在两湖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横扫行动,同时让西征军全部投入到战斗当中去,那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恐怕是压根就找不到崛起的机会喽。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杨秀清却把进攻的方向给改变了。
话说当时,杨秀清做出了一项军事部署安排,他下令让韦俊退兵,不再继续对武昌展开进攻行动。而且,还要求韦俊从其兵力当中分出一部分出来,让这部分兵力去执行北伐庐州的任务。在另一边呢,胡以晃和曾天养负责对庐州发起进攻作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他们成功地拿下了庐州。而在这场战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发生,那就是被视为湘军鼻祖的安徽巡抚江忠源在这场战役里不幸阵亡了。随着庐州被拿下,也相当于开辟出了皖北根据地。
庐州被拿下之后,其意义可是相当重大的,只可惜杨秀清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去利用这个局面。要知道,两湖地区距离相对较远,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是可以好好去经营皖北这块地方的。把皖北经营好了,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去进一步夺取两淮地区,这样一来,还能给林凤祥的北伐进行增援呢。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杨秀清做出的安排是调遣曾天养去进行西征,让其进入湖北去作战了,并没有按照前面所说的那种更有利的规划去行动。
话说当时啊,曾天养离开了,而主帅胡以晃也被调走了。这一下,庐州那边的兵力就显得很不足啦。要知道,兵力不够的情况下,能保住自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是去开拓什么根据地了。就因为这样的情况,和春便率领着清军再次对庐州展开了围困行动。这么一来,太平军可就陷入到了被动的局面当中啦。结果呢,这庐州,压根就没能给太平天国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好处。
庐州那边留下了一部分兵马,这就导致曾天养所率兵力出现不足的情况。要知道,此前他可是接连攻克了湖北多达26座城池呢,可紧接着就把这些好不容易攻下的城池给抛弃了,于是这些地方又被清军给占据回去啦。当时作战的时候呢,清军常常是一和曾天养的军队交战就呈现出溃败的态势,然而曾天养他们却并没有能够借此机会把清军的有生力量给彻底消灭掉,这么一番折腾,反倒是白白浪费了自己不少的时间呢。
在1854年3月的时候,庐州陷入了被敌军围困的艰难处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秀清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没有派出救援力量。相反,他做出了另外的安排,派遣韦俊、石祥祯、曾天养以及林绍璋等人前往西征,目标是两湖地区。就在这个时候啊,杨秀清接连犯下了两个严重的错误,而这两个错误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极为深远,给后续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祸患。
先来看看太平军当时的作战情况,他们一开始计划同时对湖北、湖南发起进攻呢。不过呢,这时候太平军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兵力不够充足。而且呢,他们所进行的作战可不是一般的作战,是攻坚作战哦,这种作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再看看当时的局势,湖北、湖南这一大片的广大地区可都还在清朝的掌控之下呢。在这样的种种不利条件下,太平军还想着要同时把武昌、长沙这两座重要的城市都给拿下,这真的就好比是在做白日梦一样,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家知道吗,武昌和长沙这两个地方的清军啊,只要他们坚守住阵地,不往后退缩的话,那太平军在短期内是没办法把这两座城给拿下的。就说之前吧,杨秀清可是亲自带着人去围攻长沙呢,当时投入战斗的太平军足足有6万人之多,这规模可不小了。可结果呢,即便这么多人全力以赴地打,前前后后打了八十多天,却还是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城池依旧牢牢地掌握在清军手里呢。
现在西征所拥有的兵力并不是很充足哦,而在其周围呢,清军可是大量地聚集着。在这种情况下,还想着要同时把武昌和长沙这两个地方都拿下,那基本是没什么可能的啦,除非清军自己主动选择放弃,不然真的是一点机会都不存在呢。要是万一陷入到那种消耗战当中,西征军这边可就麻烦了,因为它的后勤保障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根本就没办法在这种消耗当中支撑下去,实在是耗不起。
另外呢,韦俊、石祥祯、曾天养可都是非常有名的将领,他们的能力那都是经过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考验的。然而呢,杨秀清当时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可能是为了对韦昌辉家族以及石达开家族的势力加以限制吧,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安排,让还算是“新手”的林绍璋去担当主力作战的角色,而把韦俊、石祥祯、曾天养这些经验丰富、实力不俗的将领给安排成了配角,让他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在后续发生的安庆之战当中,林绍璋做出了临阵脱逃的举动,这可把陈玉成给坑得不轻呢。就因为他这样的表现,李秀成在自己所写的自述里提到林绍璋的时候,评价说他“没有什么才情”。连曾国藩也对此发出了疑问,说道:“林绍璋到底是凭借什么能够被封王的?可对比之下,那善战的罗大纲却没能获此殊荣,这是为什么呢?”
林绍璋居然被封王了,这事儿就连曾国藩听闻后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要说起来,杨秀清任用林绍璋这一举措,那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大败笔了。李秀成更是把这一点列为太平天国走向灭亡的“十大原因”之中的第四点呢。
在当时的局势下,西征行动存在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没能做到集中使用兵力,而恰恰是因为这一点,给了湘军崛起的可乘之机。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当时杨秀清没有选择去进攻皖北,而是采取更为明智的策略,直接安排韦俊去拿下武昌呢。拿下武昌之后,紧接着集中全部兵力去攻打长沙。要知道那个时候,湘军其实都还没有训练完成。要是真能按照这样的部署来行动的话,那么两湖地区大概率就会成为太平天国的地盘啦,整个局势或许就会大不一样咯。
在湘潭发生的那场战役,曾国藩之前可是在靖港遭遇了惨败呢,那可真是一段灰暗的经历。不过呢,好在经过这一遭后,他重振旗鼓,在湘潭之战里表现得相当勇猛。从那之后,他就开启了一路猛攻的模式。先是成功拿下了武昌,这武昌在当时可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呢。接着又攻克了田家镇和半壁山,气势如虹。随后,便朝着湖口、九江的方向杀奔而去啦。就这么着,太平天国西征第一阶段所取得的那些成果,差不多都给折腾得没剩下啥了,几乎全都化为乌有啦。
在185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系列对当时局势有着重要影响的战事呢。石达开非常厉害,他成功取得了湖口大捷这一重要战果。与此同时,韦俊这边也展开了行动,他进行反攻湖北的作战,而且还顺利地再次拿下了武昌城哦。在拿下武昌之后呢,韦俊就负责镇守此地啦。就在这期间,发生了对湘军影响很大的事情哦。湘军的创始人罗泽南在与韦俊一方的对抗中被打死了呢,这对湘军来说可是不小的打击。并且,胡林翼当时在汉阳那边,情况也十分危急,差点就被俘虏了呢。这么一来,湘军整体的士气变得很低迷啦,毕竟接连遭受了这些挫折。
石达开率领部队辗转来到江西作战。在樟树镇这个地方,石达开所部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一举打垮了曾国藩湘军的主力部队。这一下,可把曾国藩给逼得够呛,他和他的湘军直接就被围困在了南昌城。那时候的江西啊,情况是这样的,绝大多数的城池都已经被太平军成功拿下,纳入到了自己的掌控范围之中。而石达开呢,也就相当于通过一系列的战斗,在江西这儿给自己打出了一块相对稳定的根据地。面对这样的局势,曾国藩心里别提多绝望了,原本的优势一下子没了,还被困住,确实是陷入到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呢。
在当时的局势下,西征正开展得颇为顺利,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形势。然而,杨秀清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想不到的决策,他执意要去摧毁“江南大营”。就因为这个决定,他把石达开所率领的兵马给调走了。这么一来,江西战场那边的兵力就一下子变得不足了。原本在江西战场上太平军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可随着兵力的减少,局势急转直下,江西战场不得不再次陷入到激烈的争夺当中。面对这种情况,太平军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能被迫采取守势来应对,苦苦支撑着局面。
客观来讲,在杨秀清成功摧毁“江北大营”之后呢,其实是不应当马上就去攻打“江南大营”的。为啥这么说呢?一方面是当时的条件根本就不允许这么做,各方面的情况都还没达到适合立刻去攻打“江南大营”的程度呢。另一方面呢,也不是说非得在这个时候去攻打它不可,并不是那种迫在眉睫、必须要打的情况。您瞧,那个时候京师的粮道是畅通无阻的,这可是很重要的一个情况呢。而且,湘军都已经陷入到了绝望的境地了。按常理来说,杨秀清这个时候应该分清事情的主次轻重,可他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呢。结果呢,就让曾国藩侥幸地逃过了这一劫,没让湘军在这个关键时候遭受更沉重的打击呢。
在1856年的时候,杨秀清成功搞定了“两大营”这件事儿呢,不过呢,这可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哦。怎么个情况呢?就是在这之后,湖北、江西这两个地方的兵力出现了不足的状况,结果呢,就反而陷入到了困境当中啦。其实呢,在这个时候,杨秀清是迎来了一个特别难得、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呢,这个机会就是能够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只可惜,这么好的机会,杨秀清却没能抓住它。
在当时的局势下,太平天国面临着东线的“两大营”以及西线的湘军这两大强劲对手。要知道,太平天国的实力毕竟是有限的,想要同时去消灭这两股势力,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而且啊,太平天国的水师力量也相当薄弱,这无疑又给作战增添了诸多困难。所以呢,必须得做出一个抉择,先集中力量去消灭其中一方。可究竟是选择攻打东线的“两大营”好呢,还是去攻打西线的湘军更为妥当?这可真让人犯难呢。
那时候,太平天国考虑采取东征这样的策略,是挺不错的一个选择呢。所谓东征,就是要一举彻底地消灭“江南大营”。要知道,“江南大营”可是清朝用来对付太平天国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呢,把它消灭掉,意义重大。而且,通过东征还能夺取那些赋税重地,这赋税重地可不得了,掌握了它,就能在经济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不仅如此,东征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借此直接和列强取得联系。为什么要和列强联系呢?因为列强手里有先进的武器,要是能和他们搭上线,就有机会从他们那儿购买到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这对增强太平天国自身的军事实力可是非常有帮助的哦。再看看当时的外部环境,真的是对太平天国很有利呢。这个时候呢,英法两国正忙着在克里木那边打仗呢,他们和沙俄较上了劲,双方打得不可开交,都没那个精力再去顾得上帮助清朝来对付太平天国啦。所以综合来看,东征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哦。
太平天国当时面临着多种战略选择,其中有一种就是进行西征。通过西征去消灭湘军,把长江上游的局势给稳固下来,之后再进一步去攻打江浙地区,这其实也算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总的来说呢,不管是选择西征也好,还是选择东征也罢,关键在于方向得正确,并且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仗打下去。只要能做到这些,太平天国都是有机会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局面来的。
那么杨秀清是怎么做的呢?他采取了同时进行西征和东征的策略,并且继续分兵作战。就拿秦日纲负责的东征来说吧,当时所配备的兵力并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秦日纲率领部队和张国梁的军队在金坛、丹阳这两个地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由于兵力等方面的限制,秦日纲他们根本没办法再向前推进一步,如此一来,整个东线的战事就陷入到了一种相持的状态当中,双方谁也难以在短期内打破这种僵局取得明显进展。
话说石达开进行西征之时,面临着一个颇为棘手的状况,那就是兵力实在不足够。就拿面对蒋益澧所布置的防线来说吧,愣是没办法突破它。石达开呢,也多次组织出兵尝试进攻,可那湘军呢,坚守在他们修筑的堡垒之中,压根不轻易出来迎战。而且,湘军还拥有着绝对优势的水师力量呢,这就使得石达开在作战过程中困难重重。没办法,石达开最后只能选择在洪山扎下营寨,先确保自身的安全了。如此一来,也就没办法给予武昌提供足够有力的支持啦。
石达开和秦日纲在当时的局势下,双双陷入了困境当中,局面僵持着,谁也没办法打开一个新的有利局面。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仔细分析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胡林翼、张国梁这两人的军事才华相当出众,在军事对抗上给石达开、秦日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杨秀清这个人盲目自大得很呢。之前有过分兵作战失败的经历,可他却没能真正从那次失败当中好好汲取教训,所以才导致了石达开、秦日纲陷入如今这样难以打开局面的困境之中。
大家知道吗,石达开和秦日纲所率领的军团啊,不管是同时朝着东边去征战,还是朝着西边去征战,那情况可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哟。在当时那个时候,太平天国的水师力量实在是太薄弱啦,几乎就相当于没有呢,这样的水师力量根本没办法和清军的水师相抗衡。要是在征战过程中一不小心陷入到持久战的局面里,那太平天国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可就不太大喽。
我们来看看太平天国西征这一历史事件,在这个过程当中呢,杨秀清在指挥用兵以及任用人才等方面,那可是犯下了不少的错误呢。不过,杨秀清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条件,就是具备“天父下凡”这样的资格。正因为有了这个特殊的情况,他所拥有的容错率就比较高啦。怎么说呢,就是当他犯了错误之后,他能够借助“天父下凡”这种方式来维持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威望,而且呢,也正因如此,他还能有机会去改正自己所犯下的那些错误。
很可惜,杨秀清在作战遭遇挫折之后,他用来树立自己威严的方式竟然是通过“天父下凡”这套把戏,去用杖责来惩处那些诸侯王们。这一下可就不得了啦,直接让内部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激烈起来了。要知道,韦昌辉和石达开他们本来就不怎么相信所谓的“天父”这套说法,而杨秀清还如此这般地张狂行事,到了这地步,那双方的关系也就没法维持平和了,只能彻底闹掰,就好比把桌子都给掀翻了一样啊。
在1864年的时候,李秀成不幸被敌人俘虏了。之后呢,他在自述当中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一共归纳出了10点原因哦。这其中和杨秀清相关的原因就占了5点呢,具体来说包括3次北伐行动、湘潭那一战的全军覆没情况,还有就是影响极大的天京事变啦。而且,除了天京事变是涉及到内部权力纷争等多方面因素之外,其余的4次情况呢,可都是和军事方面紧密相关的哦。
咱们来看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指挥情况哈。要是不把“天父”这个特殊因素考虑进去,单纯就从正常人指挥军事作战的角度来讲呢,杨秀清在这方面的表现其实只能算是比较一般啦。而陈玉成和李秀成那可就不一样了,他们俩那绝对称得上是真正厉害的名将呢。当时的情况可是相当艰难的,他们面对的可是处于巅峰状态的湘军,这可是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呢。但即便如此,他们在这样的逆境当中,依然能够多次取得胜利哦。而且还做到了一件大事,就是拿下了江浙地区,要知道这江浙之地,杨秀清可是一辈子都没能成功夺取下来的呢。从这些方面来看,就足以充分证明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是多么强悍、多么有本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