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出梅,老话“早梅旱断伏,晚梅发大水”,今年是早还是晚?

聊聊民谚吖 2024-07-04 03:03:21

导语:老话说“早出梅旱断伏,晚出梅发大水”,今年是早还是晚呢?下面来了解一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将进入小暑节气了,届时,长江流域将结束阴雨连连的梅雨季节,而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将进入降雨比较集中的“七上八下”时期,提醒农人要防范“旱涝急转”带来的危害。

按传统“小暑后逢未出梅”的说法,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就出梅了。今年这天是在7月6日(辛未日),正好也是小暑节气的交节时间。老话说,“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长江流域能不能接结束阴雨连连的天气,按古人的说法,就要看小暑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了!

按传统算法,今年是7月6日出梅,老话“早出梅旱断伏,晚出梅发大水”,什么意思?今年是早还是晚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这句民谚比较容易理解,大意是说,如果当年的梅雨季节在小暑后“未日”之前就结束了,那么就预示着当年长江流域的盛夏会提前到来,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相反。如果当年的“出梅”是在小暑后“未日”之后,那么就预示着当年接下来的降雨天气比较多,甚至可能会出现发大水和洪涝灾害。

像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出梅就比较晚,从入梅开始就阴雨连连,大雨、暴雨轮到上陈,一直持续到公历8月初才结束,造成了我国江淮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再有,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由于出梅晚,梅雨季节长造成的。所以,你看,古人总结的这句农谚还是非常有道理啊!

正常年份,进入“小暑”、“大暑”以后,我国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这样有利于作物快速生长,如果还继续阴雨连连的天气,气温偏低,必然会影响作物生长。并且,通常小暑前后全国都将进入主汛期,这时候长江流域还大雨不断,就可能会引发大水。

按过去民间的说法“芒种逢丙入梅,小暑逢未出梅。”如果,“入梅”出现在芒种之前,那么就意味着“出梅”也会提前。今年官宣最早入梅的是杭州,是在6月9日这天入梅的,而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是在6月11日。并且,今年江淮地区在6月19日入梅,较常年(6月23日)偏早了4天。因此,今年是“早入梅”。

按老祖宗的判断方法,入梅早,意味着“出梅”也会早。例如,我国上海地区7月2-3日梅雨带减弱气温升高,虽然局地仍有雷阵雨天气过程,但之后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将出现连续6天左右的高温天气。因此,上海已经官宣在7月4日“出梅”,比老祖宗判断的7月6日早了两天。

因此,按古人“早出梅旱断伏”的说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

不过,按现在气象学上的说法,“出梅”后不意味着就不下雨了,但这个雨不再叫梅雨了,而是叫“夏雨”。但是,按古人的说法,如果“出梅日”(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这天还下雨打雷的话,则意味着接下来会阴雨连连,就像梅雨季节又回来一样,被称为是“倒黄梅”。下面来看一下古人留下的农谚是怎么判断的:

一、出梅雨不断,四十五个倒黄梅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出梅日这天阴雨连连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仍然会阴雨连连,“黄梅雨季”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类似的农谚还有“出梅雨淋淋,平地坐船头”、“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雨打黄梅尾,四十五天雨“、“出梅天泪流,黄梅去又回”、“出梅龙流泪,重新倒黄梅”、“雨打黄梅尾,车水拉断黄牛腿”、“出梅雨淋头,伏里不缺雨”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二、小暑雷轰轰,黄梅重头来

这句农谚大家比较熟悉,意思是说,如果小暑节气当天出现打雷或者雷雨天气的话,那么就要预示接下来降雨的天气比较多,就像黄梅雨季一样,阴雨连连。

类似的农谚还有“小暑一声雷,半个月黄梅倒转来”、“出梅雷唱歌,黄梅又返回”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0 阅读:0

聊聊民谚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