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丁克。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中国丁克家庭的数量,已超过6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八百多个家庭里,就有一个丁克家庭。并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
有人说,这些丁克一族到了某个年纪,就会后悔——可能无法辜负父母的期待,也可能无法承受晚年的孤独,人到中年,又匆匆忙忙决定生个孩子。但就有这么一小部分人,坚定地选择了这一条路,并且绝不后悔。他们之中,有人宁愿离婚都不生孩子,有人为了斩断后路毅然结扎,也有人明知前路艰难也义无反顾……
杨子祎,今年51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他结婚11年,但始终没有孩子。
提起自己选择了丁克,他的眼神里写满了坚定:“真丁克,不是假丁克,不可能动摇。”
而之所以不要孩子,原因很简单,因为没钱。在他看来,有了孩子之后,人生的所有一切,就只能围绕着“钱”打转转。“老提钱,张口钱,闭口钱,算下来你没个二三十万,你是没法把这个孩子生下来的。”
小到一包纸尿布多少钱,大到北京一套学区房多少钱,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不能没有钱。他用了个很通俗的比喻:“打孩子一出生,就等于拿钱在屁股底下垫着,然后像换尿布一样,把钱唰唰往外丢。”
说钱太庸俗,其实杨子祎更多的是认命:“丁克是我这个阶层,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
从小到大,杨子祎都属于“日子过得苦哈哈”的那个阶层。他家里条件不好,高考又没考上,读完职高早早就出了社会,但努力打拼了大半辈子,也没能在北京买房。所以他深知,自己给不了孩子什么。也不希望下一代像他一样,一辈子碌碌无为,注定无法跨越阶级。
结婚后,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岳父母的房子里。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也少了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计较,胜在清静自在。
但就是因为他坚持丁克,不要孩子,岳父母对此十分不满,要求他从家里搬出去,自己租房住。人到中年,没有孩子,没有稳定工作,没有自己的房子,怎么看都有些可悲。
但杨子祎却很坦然地接受这一切,甚至觉得如果哪天妻子后悔了,想要孩子了,也没关系——“你愿意跟谁生,就跟谁生,我离婚,我自己过”。
听上去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其实这也是一份尊重——如果今后追求不同,你可以去过你想要的生活,我会祝福。我们共同度过的这一段快乐的时光,没有遗憾就够了。这或许也是丁克婚姻的好处,倘若在某个时间点,各自有了不一样的选择,也不必有太多顾忌,可以体面分开。
陈翰宾,也是一个坚定的丁克主义。他是自由职业者,曾经辞职放弃一切,只为去环游世界。而说起为什么选择丁克,其实也和这段经历有关。
在环游世界的四年后,陈翰宾回国了。那时,他惊奇地发现,周围的朋友都结婚生子了,并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有激情,有梦想的人,为了婚姻,为了养育孩子,不再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了,而是做一个能够尽快赚最多钱的一份工作。”
或许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生命的必经之路,可陈翰宾却对此感到害怕——如果选择婚姻、生育,就意味着要被迫放弃很多曾经喜欢且热爱的事物,这对个体来说,难道不是一场悲剧吗?于是,他坚定地选择了丁克,并且毅然决然地给自己结扎。
对于陈翰宾来说,他生命中最大的乐趣,就是探索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攀岩、登山、滑雪……他热爱各种户外运动,或危险或刺激,每一项似乎都充满了意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能分配给孩子。
“如果我有了孩子之后,还是这么我行我素,按照我的方式去生活,我认为这是孩子人生的悲剧。”“但如果我有了孩子,我改变了,那我觉得是我人生的悲剧。”倘若生育会让陈翰宾失去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那他宁愿不要。
这种说法听上去确实很自私,也很极端,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太多年轻人为了家庭和孩子,被动地牺牲,却没问过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陈翰宾也关心身边结婚生子的朋友,“后悔过吗”,得到的答案却有些无奈:“选择了婚姻和生育,那么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已经没有退路了。”
俞雨和赵晨,是一对结婚了10年的夫妻。多年来,夫妻俩一直没有要孩子,也是一个坚定的丁克家庭。而说起为何选择丁克,他们并不是出于个体的意愿,仅仅是因为「对现实的担忧」。
听上去,担心现实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俞雨和赵晨不愿意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冒险”:“你不能保障,他从一出生到长大,不受任何伤害。”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可他们担不起任何突发的意外。
对未知的将来感到担忧,这是人之常情。在俞雨看来,他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出生起,吃喝的东西、呼吸的空气,其实都不算健康,比如雾霾严重、顿顿快餐……各种Debuff(减益属性)叠加起来,她很难保证自己的身体能一直平安无事。倘若有了孩子,夫妻俩却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患上个什么不治之症,那这个家就彻底崩溃了。
赵晨也非常理解妻子的担忧,他天生就是“少年白”,也担心孩子会遗传,受到同龄人的歧视,承受异样的眼光。加上自己后天抽烟喝酒,身体不算太好,如果检查出肝癌、肺癌,也不想拖累下一代。在他看来:“人生犹如一个高等的难度游戏,我都活得这么难了,干嘛还让孩子参与进来?”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每当回看自己不算成功、不够精彩的人生时,难免会担心下一代也重蹈覆辙,这一生都过得不痛快。出于这些考量,不要孩子,似乎也是一个能减少烦恼和担忧的选择。虽然人老了,没有孩子陪伴左右,听上去确实很悲哀。但如今养老院日益丰富多彩,养老的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供人们选择的晚年生活,其实不应该局限于“养儿防老”这一条路。
当然,选择丁克,并不意味杜绝了所有麻烦事儿。它就像天平一样,当你放下了一侧的烦恼,就意味着要去面对另一侧的压力,这很公平。而这些压力,不管是社会的,还是家庭的,甚至个人的,都不是几个字就能轻易解决的。比如,赵晨俞雨夫妻俩就一直瞒着家里,不敢明着说不要孩子。但不管如何,这些丁克一族想得很明白——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还是「为自己而活」。
我们谈论丁克,并不是鼓励丁克。而是看到一群人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从固有的角色中跳脱出来,尝试把“我”挪到人生排序的前面,优先为自己负责。也看到了社会越来越强大的包容性,它允许一小部分人追求另一种幸福,让大家越发自由地选择“我愿意”和“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