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调沙,何以不辍?六度调沙,何以不辭?一个小浪底水库,何以有如此之决心?这是对小浪底水库调沙的真实刻画,也是对黄河生态的深切思考。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久,黄河小浪底水库也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大转折——调沙的历史机缘。为了减少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淤积,降低汛期洪水泛滥的风险,黄河小浪底水库从2022年6月19日便开启了调沙活动, 初期排水量为2600立方米每秒,随后进入了每天加速排水阶段,直至排水量达到了最高的2600立方米每秒。
而自小浪底水库建成以来,我国的治水人才也意识到了泥沙治理的重要性。洪水来临之前,河床将被洪水冲刷出宽广的沟壑,形成泥沙后,洪水才会沿着这些沟壑流下去,从而将泥沙带走。就这样,在不断制造洪峰的调沙过程中,小浪底水库的泥沙治理能力便逐步得到了提升。
数据也在不断印证着这一点,自小浪底水库建成以来,洪水承载能力便从1800立方米每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第一章:调沙致鱼类大量死亡,黄河变成“死水”
(一)黄河的“流鱼”现象,调沙功不可没!
但调沙也确实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对鱼类生态的影响更是极其明显。每年调沙期间, 河水中的含沙量极高,河水中的悬浮物直逼三亚海滩的新鲜空气和海水,这等高含沙量的河水流入黄河,便会造成大量鱼类死亡,形成所谓的“流鱼”现象。
(二)鱼类为何会在调沙时大量死亡?
在调沙期间, 河水中的含沙量极高,导致河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逐渐降低,水中氧含量过低,鱼类呼吸则会出现困难,海水入河,会使得河水的水质环境变得更差,水质变差,鱼类的生存环境也会随之变差,缺氧的环境也将直接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三)鱼类大量死亡,影响极其巨大
据调查发现,在调沙期间, 黄河中大量鱼类的数量都明显减少了,鳗鱼、马口鱼等小型鱼类的数量下降最为显著;不少垂钓者也表示,近两年来,自己在黄河中垂钓的收获也越来越少,钓上的鱼类越来越稀少,这对咱们的渔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第二章:小浪底调沙的决心坚定,为安全不顾生态?
调沙确实对黄河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调沙的目的之后为了保障黄河下游的安全,毕竟,小浪底水库的调沙活动已经持续了20年之久。若是没有一定的决心,早就已经放弃了这个活动。
(一)调沙致鱼类死亡,生态受损但安全为重
两千多年来,黄河的泛滥成灾在我们历史的长河中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从古老的《水经注》到近代文人笔下的悲惨诗句,黄河的“哭泣”历历在目。
朝为之臣,夕为之贼,黄河上游人们的“调沙”更是在不断的选择之中。为了安全,“鱼”却成了“替罪羊”,但若无“调沙”,下游的沦陷便早已成为定局。
(二)调沙带来的生态损失可控,鱼类的消亡不可逆
另一方面来看,调沙造成的生态损失终究是可控的,而鱼类的消亡却是不可逆的。 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更需要重视生态平衡,若是一味地为了安全而不断的调沙,或者是不进行调沙,那么黄河下游的生态安全又该如何保障呢?
结论;小浪底调沙的目的明确,保护安全大于一切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小浪底水库调沙带来的影响太大,甚至诟病调沙的行为,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调沙的目的确实是为了保护黄河下游,保障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得不承认的是,调沙确实造成了鱼类生态的大量死亡,多少鱼在河中死去,多少生命在此殇,甚至有人称如今的黄河为“死水”,将以往的生机勃勃的黄河比作鱼翔浅底,一时间还被称作“神奇的黄河水”成为了“死水”,这也让人感到心痛。
二十年调沙,何以不辍?六度调沙,何以不辞?小浪底水库调沙的初心是为了保障黄河下游的安全,这是调沙的初心,也是调沙的必然。对于黄河生态的影响,是我们无法轻言抹去的,但我们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改善这样不利的影响,让鱼类的生命重新回归河流。
【结尾】
作为水利专家,咱们还需更多的来思考,在调沙期间,是否可以在上游设立鱼类的迁移通道,以便于鱼类向上游迁移,减少调沙对鱼类生态的负面影响呢?
生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若是没有及时的救助,鱼类在黄河中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未来或许也会更加难以生存。 希望大家能够从个人做起,拒绝进入调沙的黄河,爱护黄河的生态环境,支持调沙,未来或许会看到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黄河,看到黄河重新回归生机,与黄河共生。
调沙的长期影响或许会导致黄河生态环境的某种变化, 但目前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咱们更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不可继续无止境的进行调沙,以免造成生态的崩塌。总之,调沙虽然带来了生态损失,但也保障了安全,咱们需更加关注生态的恢复,再来思考如何去保持安全与生态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