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龙族的起源与演化
关于龙族的缘起
大暑时节,酷热难当,避居一室之内,正好作天高地迥之神话想象。从盘古到大禹的谱系及故事大纲已经梳理完毕,下一步的工作是把大纲扩展为系列神话故事。但却面临了一个有趣的难题,这些神话主角涉及了很多龙的形象和神话。不妨对这些龙族的起源和演化作一个系统整理,方可以为下一阶段的神话写作奠定基础。
龙族的定义
我们而今所熟知的中国龙的形象,是多种图腾形象糅合后的一种标准形象,但《山海经》或其他神话的记载则不同。龙是多元的,各种动物都可冠以龙之名。我们大可以说,龙是个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同类中中体形巨大者,马八尺以上为龙,狗可以为龙犬,海贝可以为蜃龙,鲤鱼可以化龙,鳄鱼可以为猪婆龙,猛虎可以为螭虎等等。
龙生九子的传说,就是把一些异常的动物归为龙一类。这些龙属还有另一个共性,吼声如雷,或许龙之谐音就来自“隆隆”的雷声。龙属为各类动物奠定了一个终极演化目标,当这些原本普通的动物蜕变为龙,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物种。一旦这些化龙者成为龙族,就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世界观也自然不同了。况且对于人类而言,“望子成龙”的说法也不外如此。
神话中龙族起源问题
在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后,进入了天皇、地皇、人皇的时代,其后则是五龙氏继位,从神皇时代进入了神人时代。中国人称之为龙的传人,也是此中的因缘际会。盘古神话描述盘古为龙首的神人,可见这原始巨蛋原本就有龙的属性。归结到用神话的具体表述,龙族的神格要远高于其他生灵。盘古身化万物,龙族因何起源,又如何演变?这是不但是一个视觉层面的技术表现问题,更是一个图腾与信仰的追溯问题。从科技层面而言,又涉及到了基因的遗传、变异和合成问题。
风水学和《黄帝内经》
盘古作为一个巨人,如何演变为一个宇宙?这在印度史诗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其巨人称为布卢沙,可见于金克木翻译的作品。庄子认为地球也是有呼吸的,从而也是一个生命体,正所谓“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宇宙是一个巨生命体,地球是大生命体,人是小生命体,细菌是微生命体,生命体可以不断缩小和细分。人寄居于宇宙,犹如细菌寄生于人体。
古代的相术,观星、相地、相城、相人,正是基于这种自然生命体的观察思想。天空对应大地,天廷对应朝廷,分星对应分野,这都是自然的契合。相地之术,又称为风水学或勘舆学,建城之学也源于此。郭璞《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是散,界水则止。”风水学讲解山川河流的走向与布置,风恰似呼吸,水正如血脉。如把人体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则可参见《黄帝内经》,人体五行与经脉之学,正是身化宇宙时以小见大的学问。
《周易》震卦为龙
既有风水学与《黄帝内经》为导论,则可从神话学的角度来阐释盘古神话宇宙的一些细节,这也关联到龙族的起源和演化。此处还要引入《周易》八卦的概念,八卦作为一套抽象的象征符号,与自然现象有相应的对照。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对应天、地、水、火、雷、风、山、泽。
《易经·说卦》云:“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为雷、为龙,青龙居于东方之位,以龙纪官的伏羲氏在东方号为太昊,可见龙的原型最初应源于雷电的形状,发音取自“隆隆”的雷声。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经脉不同于血脉,穴道连接为抽象的经脉,凭借的或许就是电传感原理,这也符合震为龙的观念,此龙为雷龙,为隐藏之龙。
山水之形化龙
震与巽是一对,巽为风、为凤,因而龙与凤是对偶关系。雷电起火,为离。风云降水,为坎。积水为泽,为兑。喷火为山,为艮。山势连绵,如龙起伏,所谓山脉,这源自盘古本身的血脉。山裂为谷,蓄水为河,所谓水脉,水脉包含于山脉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所指的经脉与血脉并不相同。自然界的山脉和水脉更类似于血脉,可称为显龙之脉。在山水外或者其他不可见处,当有另一套自然之“气”的运行脉络,更贴近中医经脉的概念,这或许就是所谓气运、文脉等概念。这一套自然的经脉,可称为隐龙之脉。
昆仑山与龙脉
龙侧重于自然之形和魂,是能量聚集于核心。凤侧重与自然之气和魄,是能量发散向四方。九州大地的地理观,是群龙汇聚于昆仑,也即从祖山昆仑山上衍生出五条主脉,两支向西而去,三支进入中国,由西向东而行。三条山脉,又加上长江、黄河两条水脉,可视为中国之五条龙脉,代表五大祖龙,其山水之分支,可视为子龙系。
昆仑居于九州西北方,犹如人之心脏位于左胸。九州之中心,经历了昆仑山、华山到嵩山的历史变迁。按照中医学说,人体经脉有十二条,恰与舜时的十二牧对应,也就是把四方再细分为十二等分。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于天空对应东方青龙、南方朱雀、中部麒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于大地对应五岳。《山海经》的《山经》部分,也称为《五藏山经》,其东南西北中五大山系,当与盘古的五藏对应。
五行之气化龙
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之气皆可化龙,这是自然经脉由气化形,由隐至显的一种演化。木气化龙,弯曲盘绕,为树,为藤蔓,诸如青龙、勾龙、虬龙、盘龙、蟠龙等。火气化龙,火光冲天,为天火、地火、山火、篝火、烛火、灶火,诸如赤龙、红龙、烛龙、雷龙等。土气化龙,绵延起伏,为土丘、山川,诸如黄龙、土龙、石龙、山龙等。金气化龙,富有光泽,诸如白龙、金龙、银龙、铜龙、剑龙等。水气化龙,奔腾不息,为江河湖泊,为井潭渠沟,为东南西北四海,诸如黑龙、江龙、海龙、河龙、井龙等。
《淮南子》育龙说
《淮南子》中另有一种育龙之说,可以用不同的动物杂交来繁育龙种。先生成四大祖龙,进而演化为羽、毛、鳞、介这四大类动物。四大祖龙为飞龙、应龙、蛟龙、先龙,可对应风、土、水、岛这四种自然形态。飞龙与应龙不同,飞龙类似于羽蛇,而应龙作为麒麟的祖先,最早身上长的并非是鱼鳞,而是牛毛或鹿毛。到宋代时,麒麟才逐渐演变为覆盖鱼鳞的形象。
《淮南子·地形训》云:(1)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2)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3)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4)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
胚胎化龙
中国出土文物中有一类龙形玉佩,比如玉猪龙、玉熊龙、C形玉龙等,昭示了龙属的一些共同之处。很多可以化龙的动物,比如牛、马、猪、熊等,尽管在成熟体的外观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在胚胎阶段却极其相似。从生物学角度而言,这些动物之间的基因序列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可化龙的动物可谓系出同源。联系盘古从混沌巨蛋中诞生的神话,这些龙属的玉佩或许源自其胚胎演化时期的形象,因而都具备了龙形。
万物皆可化龙
神话中很多动物乃至植物演化的终极目标都是龙,同族中的超绝者最终都成为了龙族的一员,并凌驾于其他各族生灵之上。这却是基于万物平等的一个观念,即万物皆可化龙。每种动物在自己的基因序列中都含有龙的基因,这种强力基因平常被封锁起来。当普通个体有了基因突变,或者通过超常的努力,最终打破了封印的枷锁,唤醒了返祖的龙族基因,化龙成功。
沃唐卡结语
当我们谈论《山海经》乃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时,不应局限于一种标准化的龙,而应该把龙的形象放置于更久远和更广阔的神话背景下。龙的形象是多元的,是多变的,龙族的起源和演变需要更为深入的探索。山川河流、五行之气、自然万物皆可化龙。当理清了中国神话中龙族的本源,神话也会随之变得更加奇幻和精彩。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55-179165的东密十一面观音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