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不仅发生在诸侯国中,也发生在周王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周王室里的子颓之乱。
子颓:以下是我的人生简历,请查收周庄王是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第三任君主,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96年至公元前682年。他爱上了一位姬妾,这位姬妾被称为王姚。王姚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被称为子颓。
周庄王爱王子颓吗?那是当然。《左传》记载:子颓有宠。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引发了人们很多的想象。有人说,说不定周庄王还想把王位传给子颓呢。
但子颓是有志气的:王位这东西,凭什么要父亲传给我呢?我要自己去拿!子颓也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当国王的。周庄王去世了,我们的子颓是守本分的,没有想着去抢夺王位。他的哥哥继承了王位。哥哥在位期间,子颓依然是本分的。
又过了五年,公元前677年,哥哥也去世了。哥哥的儿子成为了国君,史称周惠王。侄儿当上了国王,我们的子颓依然是安分的。
周庄王
但我们的子颓虽然本分,却挡不住侄儿作妖啊。周惠王即位以后,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得罪了好多人,从而引发了子颓之乱。这真是应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周惠王虽然当了国王,但却没有一点儿国君的样子。我们来看看他做的事就知道了。
有一位大臣,他的菜园被周惠王看上了。周惠王就霸占了这块菜园。这还没完,霸占了菜园以后,他竟然将菜园改成了动物园,用来饲养野兽。这就很过分,很侮辱人了。即便将来这菜园要回来了,那也八成是不能用了。
这还没完,周惠王继续作死,又强取了一位大臣的房舍。还没完哦。周惠王又抢了另外两位大臣土地田产。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周惠王就喜欢房子和土地吗。当然不是了,这不,他又收回了一位大臣的俸禄。抢房子和土地还不够,还要抢大臣们的钱。
抢占菜园,得罪了一位大臣;强取房舍,又得罪了一位大臣;又抢了另外两位大臣的土地和田产;最后,还剥夺了一位大臣的俸禄。五位大臣被周惠王这样欺负,就想要报复。
这时,他们想到了子颓。子颓看见侄儿这个样子,自己也蠢蠢欲动。双方一拍即合:打倒周惠王,子颓来当王。
过程有点儿曲折,但不管怎么样吧,我们的子颓还是当上了国王。公元前675年,周惠王被逐出了都城,子颓被拥立为王。
洛阳城今貌,曾为东周的都城
被逐的周惠王异常恼火,他想:简直是岂有此理,从来都是我抢别人东西,什么时候轮到别人来抢我的东西了?而且,他们一抢就抢了最重要的东西——我的王位。
周惠王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要把失去的东西重新拿回来。而且他还下了决心,决定要再抢这五位大臣一番。这次,周惠王下了狠心,要把他们的命抢了,要杀了他们。
公元前673年,周惠王在郑国的护卫下进了都城,重新成为了国王。同时,他杀掉了自己的叔叔——子颓。当然,他也没有放过那五位大臣,把他们都杀了。
王姚:我也是一个正常人,但《左传》却只给我写了14个字王姚是子颓的母亲,但关于她的记载,《左传》里却只有一句话:初,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意思是说:王姚很得周庄王的宠爱,还生了一个孩子叫子颓,子颓也很被周庄王宠爱。这就是《左传》关于王姚的记载,只有可怜的14个字。就算加上标点,都不够20个字。少得可怜啊。
王姚就这样出现了一下,然后就彻底消失了,再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而且,要不是因为要记载子颓之乱,王姚根本不会被记录进历史。
王姚的事情出现在《左传·庄公十九年》。正是在这一年,子颓之乱发生。在对子颓之乱的背景进行介绍时,出现了对王姚的记载。
《左传》
史官在记录历史时,面对着那么多的史料,需要进行选择和整理,把什么保留下来,把什么不保留下来,这里面有他历史观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史官一定掌握了关于王姚的更多的资料,远不止他给我们看到的这一点。
《左传》想把子颓之乱记载下来,史官的关注点就放在了这件事情上,就围绕着这件事情来组织和选择史料。同样,如果史官想让我们更多地知道王姚,他也一定会围绕着这个人物来组织和选择史料。
拿《左传》和《史记》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左传》的重心在记事,以为事件才是历史记录的中心和重点;而《史记》的重心在写人,司马迁认为,人物才是历史的中心。
回到王姚这里,我们稍微多想一下,就会对这几个问题产生追问,我们想要知道:子颓之乱时,她还在世吗?如果在世的话,她知道儿子要谋反,态度是怎样的呢?子颓被杀时,她还在世吗?如果在世的话,她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各位读者朋友,这些不算是苛求《左传》的作者吧,这些事情是最起码要交代的吧。
做了上面的一些分析后,有人可能还是会说,《左传》的作者有可能真的不知道王姚的其他事情,他对王姚的关注也没有那么多。就算是这样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来关注这位女性。读历史,写历史,我们总应该要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会被作者带着走,跟着他的历史观来看历史。不知不觉,我们就跟从了他的思维和看法,而忘掉了对一些事情做出基本反应。比如,当我们读历史时,看不到一个人去世时,他的亲人对此是怎么反应的。长久读这样的历史书写的话,我们的心就会被教育得冰冷起来,不再会对一个生命的去世感到可惜、伤心和难过。
有人说的好,大意是这样的:一些关注历史的人,对天下大事和上下古今滔滔不绝,忧国忧民;但他们对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却爱不起来,不会去关心。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所读的历史是有关的,与他们受到的历史教育(哪怕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是有关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
因此,我们重读历史的时候,问一些诸如“王姚有没有看到子颓的去世”之类的问题,真的并非在抬杠和哗众取宠,而是非常有必要。
关心天下大事没有错,但也要关心身边具体的人回到王姚的这个例子来看,《左传》的作者关心天下大事和政治风云并没有错,但与此同时,他也可以关心一下王姚,关心一下这个看似没那么重要的人物,而不是只让她当成背景板出现一下。
但这种只关心军国大事、不在乎友朋邻舍的传统,还是影响到了今天的我们,我们也活在了历史的延长线上。在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比如,今年2月的时候,土耳其发生了大地震。一个人很可能会对遥远的土耳其表示着关心,时不时就刷一下手机,看一下那里有什么新闻了,土耳其的地震揪着他的心;但与此同时,他却对身边的朋友、亲人漠不关心。
类似的现象可能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是需要我们警醒的。土耳其的大地震,需要关心,这是没错的;但身边人的冷暖甘苦,更需要我们的关心。
关心天下大事,不顾孩子死活
还是回到王姚这里,史官当然要关注子颓之乱,记录下这样的大事件。但与此同时,大事件背后的小人物呢,历史就应该对之无动于衷和漠然置之吗?
我们来看一个《史记》中的例子,看看同样是历史书写,怎样做到既关注了天下大事,也没有忘了历史背后的小人物。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历史是可以也应该有温度的。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录了项羽的失败和身死,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子颓之乱,这可是改朝换代的事,远比王室内斗要重要得多。但在这样的大事件中,司马迁却让一位小人物出场了。而不是像《左传》那样,只顾着记录大事件,使无干人等的王姚消失不见了。
这个小人物就是虞姬。《史记》对此是这样记载的。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什么是历史的客观?什么是历史的真实?这才是啊。对别人的生死大事,是表示关切的,这才是真实的,这才是更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对笔下历史人物的生死,无动于衷,像是在做历史的播音员,而且还是人工智能的那种。
霸王别姬
回到王姚这里,我多想看到《左传》能多对她记录一些啊。记录一下她什么时候去世的,有没有经历了子颓之乱;若是经历了儿子的叛乱和死亡,她又是怎样表现和反应的。
是的,我想看到这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