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坑了女孩又坑她母亲的男人,是怎样一个人?

陈哥文化 2024-05-25 03:04:55

《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对高晓亮(蒋奇明饰)有一个判断:

高晓亮不是一个好人。也许他不坏吧,但他不是一个好人。

我觉得她的判断是准确的。

我们有时习惯于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实际上,好人与坏人之间,有非常大的空间,有着各种各样“不好不坏”的人,或者说,在好与坏之间游走的人。

而高晓亮这样的人,大概可以名之为“唯利是图”的人。

为了利益,他可以突破道义,甚至损害别人的利益,但同时他又还是有一条自己的底线,不把别人逼死,也不把自己送进牢狱。

他是一个灰色的人。

李文秀的判断是有依据的。

她曾经叫他“亮哥”,因为在酒店工作的时候,高晓亮曾经帮助和鼓励过她。

特别是,她刚刚被那些同事嘲笑过,打着嗝(因为不愿受同事嘲笑吃太急了)在酒店顶楼天台晾衣服时,高晓亮过来与她交流,给她喝水止嗝,介绍自己的情况,表示要赚大钱,说“梦想总是要有的”,听了文想当作家的理想后,也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嘲笑她,而是鼓励她说“一起为梦想努力”。

我并不认为高晓亮说的是假话。在没有什么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也愿意帮助别人,特别是弱势的人。

然后就是文秀第一次认识到了高晓亮的“不地道”。

文秀被酒店开除了,高晓亮出面为她争取了300元的遣散费,文秀在门外听得清清楚楚,但当钱交到她手里时,已只有100元。

对的,高晓亮吞掉了200元。

我们看到了文秀脸上又惊愕又失望的神色。应该说,周依然的表现力真是不错!

当然了,其实还不能说高晓亮“坏”,因为如果不是他出面,文秀连100元也不会有。

同时,高晓亮也是问清了文秀回家需要七八十块钱后,再给了她100元,就是说,他还是保证了她有足够的钱回家——如果文秀说回家需要200元,那么估计他给她的就是200了。

从市场逻辑讲,高晓亮这么做好像也不坏。文秀母亲张凤侠就是这样理解的。就当是“中介费”了。

但文秀以此下了“不是好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如果是讲感情的好人,怎么会克扣一个被开除的小女孩的200元钱?

就是唯利是图。

这里已经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于金钱和利益的强烈渴望,以及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倾向。

后来高晓亮不满足于酒店工作的待遇,要去大西北“捡玉”,赚大钱、发大财;人家问他靠什么生活,你听他怎么回答的:靠女人。

靠一个小女孩,他赚了200元;后来他还要靠那个小女孩的母亲,再赚一笔钱。

从这个回答来看,高晓亮就不是想正经勤劳致富,而是想要投机取巧的人啊。

投机取巧的人,内心必定是浮躁的。

于是他捡玉被人骗,差点在戈壁上饿死,幸得张凤侠救了他;走投无路的他跟着张凤侠来到夏牧场,算是谈了几天的恋爱,就难以忍受草原的艰苦生活,对金钱的渴望逐渐加剧。

他以替张凤侠去送货为由,卷走了张凤侠辛苦攒下的钱款并逃之夭夭,然后又与不法商贩合作,在接下来的草原古尔邦节上公开收购虫草,企图以此牟取暴利——这意味着鼓励人们去破坏草原植被,损害牧民利益。

这时,他的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塌。

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张凤侠的极大伤害,更是对他自身人性的极大背叛。

当他的所有目标都落空,恼羞成怒的他对张凤侠母女俩行凶,甚至导致了无辜的“踏雪”被射杀的惨剧。

这一幕无疑将高晓亮的黑暗本性暴露无遗,也让观众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愤慨和谴责。

高晓亮唯利是图的行径,不仅伤害了他人,也最终导致了他“梦想”的毁灭。他其实一直被别人骗,但没有人会同情他。

他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必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

当一个人开始做出让人不舒服却又算不上恶的行为时,这很可能只是他黑暗本性的冰山一角。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及时识别和远离这样的人,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对这个人物,你怎么看呢?留言讨论吧!

0 阅读:0

陈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