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仙姑鲍姑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灸学家也是四大女名医之一

趣小艾 2022-03-28 23:22:09

在我国有几千年传统的医学中灸治的历史悠久并有相当的地位。

孟子曾经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患了七年之久的慢性顽固疾病,选用三年的陈艾就可治好。这里的艾,就是指用艾叶灸治。

鲍姑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女灸学家,医术高超。鲍姑(约288-~343年),名潜光,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晋代著名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之妻。她笃信道教,精究医术,与其夫葛洪共同致力医道合一的研究。她精通灸法,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和赘疣疗效显著,闻名于世,被誉灸圣。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第一个用艾灸治病的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也是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妻子——鲍姑。

鲍姑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父亲鲍靓,亦名静,字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知晓河图洛书。他历任黄门侍郎、南海太守,管辖今广东、广西两省的部分地区。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对道教教义十分有兴趣。父亲在南海任太守期间,结识了同样笃信道教的葛洪。父亲"见洪深重之,以女为妻",鲍姑遂与葛洪结为百年之好。嫁给葛洪后,鲍姑也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初平一起协助葛洪研究炼丹之术,并与他一道研习医术,为附近的百姓治病。晋成帝咸和初年,葛洪欲赴扶南(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搜集丹砂,在广州被刺史邓岳劝阻,鲍姑与葛洪从此入罗浮山(今广东省博罗县长宁镇境内)修行。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与弟子来到广州越冈院(今广州三元宫),一面修行,一面行医。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不断钻研和实践,医术益精,疗效日著,人们称她为"鲍仙姑"。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灸治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因其简、便、廉、验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鲍姑擅长运用灸法治疗赘瘤与赘疣,因而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越秀山脚下随处可见的红艾,制成艾绒条,用火点燃,在赘疣上熏,不久赘疣便全部脱落,"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的灸术不仅享誉其时,而且代有传人,直至明清仍有人不畏艰辛乞取鲍姑艾。有诗写到:"

越井岗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峋。

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砂不疗贫。

蹩躄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

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鲍姑一生行医、采药、炼丹,足迹遍及广东广州、惠州、南海县、番禺县、博罗县等地,采药行医于溪涧河畔。

《西华仙箓》一书记载,萍花溪一带常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其所自来,问之则曰鲍姑。鲍姑去世后,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并留有两副歌颂楹联:"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以及"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

遗憾的是,鲍姑没有为后世留下著作。然而后人认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吸收了她的部分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例如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且较为详细全面地论述了灸法的治疗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这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经验总结。鲍姑与葛洪这对情深伉俪双宿双飞,松萝共倚,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鸾凤和鸣治病救人的佳话。

根据《云笈七笺》记载,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名潜光,官宦家庭出身。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医药之学,精通针法,是我国第一位从事艾灸的医家。

他的父亲鲍靓曾任南海太守,并在越秀山南麓觅一偏静处建越冈院讲道炼丹。期间葛洪从北方来到广州,在越冈院炼丹讲道。(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学家、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人(今江苏句容县)。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著有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的症侯及诊治。)

鲍姑受父亲的影响,笃信道教,而且对葛洪非常崇拜,鲍靓就将她嫁给了葛洪。后来和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其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

鲍姑聪颖非凡,不同一般,她学什么会什么,将学到的本领全都用于为百姓治病。

当时广州地方,多热气,人多生热毒,鲍姑用越冈院内一口井(虬龙古井)中的井水浸泡一种艾草(红脚艾)为当地人治疗热疮。

她治赘疣最为得心应手,她灸治疾病所用的艾绒采自越秀山的山脚下生长的红脚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采用越秀山脚下产的红脚艾,制成艾绒条,用火点燃,在赘疣上熏,不久,赘疣便全部脱落。

这些在《鲍姑祠记》中有所记述:

“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传说:鲍姑有一次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询问,原来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这个姑娘,而她也因赘瘤一直无法找到意中人,姑娘只能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在几次熏灼之后,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

《太平广记》一书,在《崔炜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鲍姑升仙后,到唐贞元中节,在广东番禹人陈设奇珍异宝于佛庙时,鲍姑化为一乞食老妪,不慎打破人家酒瓮,无钱赔偿,正受到殴打,崔炜怜悯之,脱衣抵偿,有一天,在路上又遇崔炜,鲍姑说:谢子为吾脱难,不至被殴,我善灸赘疣,今有越岗山艾少许奉给你,每遇赘疣,只一炷之,不独愈苦,兼获美艳,崔炜接受后数日,遇老僧赘于耳,炜出艾试炙之,果如鲍姑所说,后又由老僧介绍他下山治一位家财巨万的姓任富翁的赘疣,炜因出艾,一灸而愈。任翁告炜说:谢君痊我所苦,无以厚酬,有钱十万奉先生。这段记载,把鲍姑的越岗山艾,当成神艾,反映鲍姑灸术名不虚传,她制的越岗山艾,疗效极好。去掉美丽神话来谈,可能是崔炜间接地得到鲍姑再传弟子的灸术。

(上世纪90年代,广州中医学院杨顺益先生曾编撰《鲍姑与中医温灸疗法》一书)

鲍姑的灸术,不仅擅名一时,而且相传了好几代人。鲍姑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艾草仙姑》。

我们都知道艾灸用原料是艾叶,《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以火灸之,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有温经通络、祛除寒湿、回复阳气的作用。

鲍姑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她医术惠泽苍生,行医济世名震岭南,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针灸学体系,灸圣称号当之无愧,我辈当赞美传颂!

鲍姑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灸学家,编发此文,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灸法。

以艾传爱,让艾灸成为人们养生的主流方式,呵护人们的健康。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