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朱含梅, 1970年生于安徽六安,自幼酷爱书画,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师承乔宜男老师,主要从事花鸟画及书法创作。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作品《生生不息》《夏荫》《家园》《盛世和风》《封不住的怒放》《和光同尘》《岁月静好》等,入选省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
作品鉴赏
国画的死穴是“俗”,而国画最难的是创新。纵观朱含梅女士的每一幅画作,都既雅又新,强烈撞击观赏者的审美感受。
首先她的构图新奇精妙,有鲜明的个性和满弓的张力;其次,她的线条丰富且生动。由于她在书法上亦造诣颇深,线条虚实自如,极具美感,真正做到了书画同源。再就是色彩运用上的独特,既水润淡雅,又简洁鲜活,最能体现她画作的“雅”。
我与朱含梅女士相识十数年,她一路小跑在创作的路上,每个阶段都在出新,既深潜古意,又有当代审美,时尚但绝不轻飘,我皆看着眼里,赞在心里,她所创造的个性美,让人永远没有审美疲劳!
麦罗武
香港理工大学院士
中国画学会香港创会副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与丹青两幻身”——朱含梅中国画的诗性之美
乔宜男
王安石《传神自赞》的诗境,总让我看到一个孤寂远去的背影。虽然他洞察了世事的变换流转,宇宙万物的寂灭归终,并且他把自己的内心幻化于丹青作品之中。但非他诗中所描绘,他认为最虚幻飘逸的丹青诗意,却流传了千古,并没有随坚硬的现实远去。在这一点上苏轼的认识更清醒,其雪泥鸿爪的诗句表明苏轼心中作品跨时空的幻身更珍贵和永留。
当今中国画依靠图象创作的现象非常严重。本应技术的进步应淡化那些没有创造性的作品,但我们惊奇地发现借助图象的作品并未有颓势,在某种程度上反大行其道。所以鉴赏与评审者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作品的创作者。在此情况下,传统中国画所营造与提倡的诗性之美就成了极其稀缺的审美资源,令人向往。或许这也是传统的中国画得以延续的命脉,它给中国画的存在发展留下一个太充足的理由。所以我们呼唤中国画的诗性之美。
对诗性的追求使中国画营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的艺术之境,这个境界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而出的,是依据文字的表意功能间接联系到了一个只有内心存在的画境。所以它是诗性的,非语言表达而出的,它是现实美感在另一维度的反映,也是中国画存在的最重要的核心审美。
第一次看到朱含梅的作品,即惊异于其作品中的感性认知,她的写意花鸟画没有传统花鸟画套路的窠臼,其注意力也没有被以笔墨塑型所局限。她努力以写意花鸟画的形式塑造其心中的美感。并且我注意到她画中笔线的功力以及以用笔运线营造画面意境的协调性。朱含梅在中国国家画院学习期间,我看了她更多的作品,并对她学画的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认为她对写意花鸟画的学习与创作是围绕她心中的诗意意境展开的。中国画家最为难得的是心中有意,胸中有境,而书法基础技法的训练,造型的积累,写生的实践,创作的方向都是随其而展开的。
朱含梅跟随安徽著名书法家学习过多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她的篆隶作品多次入选省级书法展览,加之朱含梅沉稳专注的个性,使她的用笔朴实沉稳,用线坦然大度。这不但是其创作写意花鸟画的基础,更为她画面自我心性的表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除书法基础之外,我认为更难得的是朱含梅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接触过不少老师和同道。她学人之长,但始终以自身审美为追求,并没有被他人的套路带偏带走。她心中自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花鸟世界,这一点成就了她以后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诗意之美。
中国画到诗性之美实质上是其意境之美的文字表述,画面之意境是绘画语言的心性呈现。当我们试图用文学语言加以说明时,发现只有诗意更接近。对某些作者而言,早年的文字修养自然在其心中留下了一幅幅诗性的画面,可贵的是这些画面不是自然的图像,是通过文学高度的加持后形成的心画,是有慧根的灵魂才能形成的。这些画面不但包含了诗的作者的哲思,更有内心呈画者自身的天性禀赋与特殊生活经历后的理解。所以这些作者总是试图把所学知识与技法用于表现内心之美,朱含梅便是此类作者。她从小喜欢中国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这种喜爱流自内心,所以长久。她的工作与生活都安排得非常好,事业一直很顺利。可她总是阶段性的放下这些,把大量的时间用以水墨花鸟画的创作,其状态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给自己心性的外化,找到一个适合的形式,所以她作品中的诗性之美是纯粹与本真的。
抒情性是诗性之美的首要,朱含梅的大多数作品并没有着力表现禽鸟自身的细节,却充满生命意象。她画的是自然中一个个弱小的生灵。作品《家园》中占据画面的是大面积的树木根茎,两只小鸟依偎其中,生命虽然弱小,但有生的向往。《秋憨》同样用大面积的荷叶衬托一只蜻蜓的可贵。这情感不是对鸟语花香的表现,也不是对鱼虫之趣的欣喜,而是表达一种对自然生命孕育的情感,对小生命存在的爱怜。其作品《夏荫》中的小鸟并没有刻画羽毛的表现与形态的逼真,而是更拟人化的将对象画的可爱呆萌。这种抒情性来自于作者本身的关爱与情感。另外她的很多作品,画面都以水墨的恣肆交融画出自然的静谧与安详,折射出作者内心的诗意之美。
诗性之美的音乐节奏感表现在含梅的画中就是对形式语言的追求,她的许多作品追求形式的律动,如荷叶音乐般的排列组织,画面植物枝干的穿插节奏都表现出对画面语言形式组合的敏感,这种敏感使她的作品徒然增加了现代感,虽是传统水墨绘画,却充满着当代的视觉形式感。其实,这种对形式的表达是作者内心诗性之美的音乐节奏感的外化使然。所以她的画面是抒情的,又充盈着节奏之美。
水墨幻化的诗性之美。诗性之美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朦胧幻化,这一点在含梅作品中体现为水墨交融渗化生成的自然美感。她对水墨的干湿浓淡,用笔的急徐缓慢都有一种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是对绘画本体语言的直觉,以此来表达诗性的含蓄婉转,尤为贴切自然。诗性之含蓄不定转换为含梅画中的墨色氤氲。其作品《生生不息》就是对笔墨之美很好的体现,梅花花头的具体勾勒与树干的笔墨意象化处理,使这幅墨梅超出一般意义上对梅花的描述,而呈现出一个苍茫混沌的梅的世界。
独特心境的诗性之美,以上诸多因素自然和谐地存在于朱含梅的作品之中,不着刻意的痕迹,而其画面最终呈现出的却是一派温润冲淡的个体心境。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冲淡的诗性之美所体现的朴和之气是朱含梅作品最好的注解。她画的荷塘就似有惠风吹过,蜻蜓飞舞,而阅音修篁之意在她的《聆听暖阳》等作品里也多有体现。独特的心境之美是作品最后呈现出的气息,不但是作品的本质格调,更是作者的内心之音。
朱含梅中国画作品中独特的诗性之美,使她有别于许多花鸟画家,这使她的作品有了作者之意的存在。我们提倡以写意的方式进行中国画创作。而写意之意应该是作者自己的,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心声,是作者对自身审美的坚持,也是对中国画创作的艺术规律熟识以后的自信。她的作品呈现出冲淡的诗性之美,但她的创作心路历程和工作事业经历以及对绘画不舍的追求却 呈现出 一副诗性人格的雄浑之气。其实冲淡与雄浑是一体的,是内心与外在的两种表现,那是藏与露的体现,也是其相互转化的使然。雄浑之士才会追求冲淡,冲淡之人才能积累雄浑,愿朱含梅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滋养作品中的诗性之美,用内心冲淡之境以绘其作品,以外示雄浑之势应对世事。
吾与丹青两幻身,世间流转显心神。但知画中有真意,诗性之美永续存。
说几句朱含梅大写意花鸟画
三竿堂刘廷龙匆草
在安徽大写意花鸟画界若用一句巾帼不让须眉来形容朱含梅的大写意花鸟画是非常恰如其分的,她于当下生活和工作压力十分卷的环境下尚能心性恬淡,潜心致力于中国画大写意笔墨的研究着实令人钦佩,尤其是她在大写意花鸟画的构图与泼墨的运用中以及在色块与线条的对比、画面的墨色与色彩的互融互滲的韵味上,是有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和极其灵活处理的方式的,因而可以肯定说这些技法运用归根结底都是她大胆下笔,细心收拾的最佳的结果……
从其近年来参加的省内外一些重要展览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其在表现形式上,尤擅以“水墨淋漓尤湿幛”的传统花鸟画的构成形式为基础,再施以她所擅长的色彩与墨色互挤冲下所呈现的那种沉雄而鲜亮,用笔肯定而又不拘束,赋幻而又神奇的效果,从而产生出对比强烈的自个的大写意表达语言形式,使人欣赏其作后有一种十分愉悦的视觉享受,而这些十分难得表现技法我认为是靠她多年来的勤奋探索与尝试,也是她可贵的经验积淀,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希望她能以此为契机,用“心远地自偏”的幽栖境界和冷眼去审视当下的热闹的业界,始终保持一颗淡泊笃定的心怀,尚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彰显己意,不断的去探索,去聊发自己的逸气和胸意!
崎岖艺术路
朱含梅
我生在偏僻的农村,小学二年级迷上了绘画。70年代的农村物资匮乏,小学也没有美术课,那时的我啥也不懂,看到啥美就画啥,小同学们的书本,总想让我给他们画点什么。一次,看到一幅齐白石肖像画,带着眼镜,白白的胡子,我 用了半天的时间把他临摹下来。家里人都说和照一模一样,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筑起了画家梦。农闲时,别人打牌聊天看大戏,我都在画画。没有专业画材,树枝、瓦片为笔,墙体、地面当纸,揣着梦想无拘无束的度过了少女的快乐时光。
一次,城里姑姑到我家里,看到墙上贴了我画的四季花鸟条屏,非常惊讶,就给我引荐了我的的启蒙老师六安文化局的邓兆安。在邓老师的课程中,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画。在他的指导下,我的写意花鸟逐渐成熟,第一幅作品《清风徐来》诞生了,并入选六安市举办的庆国庆书画展,得到了领导和书画前辈们的一致好评,都说我很有绘画天赋,作品不落窠臼,让我千万不要放弃。可是天不随人愿,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父母无力供养四个孩子上学。因此,我和姐姐被迫辍学,回家务农。邓老师知道后,建议我去南方临摹名画挣钱贴补家用。我那时虽小,可我知道我内心追求的是纯粹的艺术,不愿意画行画,做一个画匠。在我无助又无奈情况下,暂时掐灭了燃烧在心里的艺术之火,先解决温饱,便开启了我贷款经商之路。
一个创业小白,就这样一头扎进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可能是我的勤奋感动了上苍,创业之路还算顺利,很快淘到了第一桶金,解决了家里的经济窘境。九十年代末,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我全身心投入经营,分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完成了我的资金积累。这时候,我心里的画家梦火焰又一次被撩拨起来,一个追梦规划开始了。我先抽出一部分时间,跟著名的书法家程耀凯老师学习书法,为下一步绘画打基础。程老师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书法之外的很多东西。在书法学习后间,我的篆隶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安徽省的书法作品展,并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了一个笔会,结识了专职画家李一谷老師。他发现我看他画画特别专注,就问我是不是喜欢画画,有没有作品让他看看。我找出很久以前参展作品的图片给他看。他看到我的画作,有些惊讶,说我天赋异禀,绘画才情很高,国画路子很正。他鼓励我不要等待,即刻就该重拾画笔。李老师的鼓励和推动,让我放下了蒸蒸日上的事业。在李一谷老师指导下,我很快完成了梅兰竹菊基础练习。后来我又上了刘存惠老师半月短训班。在刘存惠老师那里,我解决了笔墨运用技法问题。
十三届美展上,我看到了乔宜男老师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触动了我内心的创作之火。当即就报考了中国国家画院乔宜男老师的花鸟班,并顺利通过考核。中国国家画院是当代书画名家的聚集地,听了他们的课程,茅塞顿开,让我彻底打开了眼界。特别是乔宜男导师的一句“艺术就要创造不与他同的美”,更是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我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激发出一个又一个创作灵感。乔一男导师一次又一次地肯定我的作品,并给与精心指导,让我坚定地走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就像我艺术航程中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可能是我艺术火种被压抑的太久,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生命只属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