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天上瑶池人间九寨”游之尾声(上)

腾平聊旅游 2024-06-19 16:22:55

都江堰历史人文景观匆匆浏览

告别茂县便很快离开了阿坝州,可算是结束了九寨沟这条线的游程。沿岷江下行两个来小时,到达青春纪所设计旅程的倒数第二站都江堰市(历史上的灌县)。在停车场下车跟着导游去吃罢午饭,然后穿过灌县古城的一条街道进入都江堰景区。

景区前半部分为离堆公园,公园大门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第一,公园就是增色添彩的一处。

公园以其典型的川西风格园林建筑群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著称。离堆公园不仅是川派盆景艺术的发祥地,还被誉为“导江第一名园”。主要景点清溪园,展示了全国罕见的上千年树桩盆景和再现巴山蜀水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桩头六宝”,分别为张松银杏、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紫薇佛掌、玉瓶迎宾和乌龙出岫,这些珍品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魅力。堰功道两旁塑有历代治水先贤的十尊铜像,尽头是伏龙观,观内前殿立有东汉时雕塑的李冰石像。走过伏龙观,便闻水声,都江堰雄姿即赫然展现眼前,虽然只是一部分,但整体即使航拍也难显全貌。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悠久深沉的历史和人文内蕴尤其值得细细品味。

战国时期,本来落后的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一跃成为“国富兵强,长雄诸候,周室归籍,四方来朝”的强国。而亟欲统一天下,须有其坚实后方基地,故早有图巴、蜀之意。秦惠王诱使蜀王修通了“石牛道”,并不断用金银美女去麻痹之。《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公元前316年,巴、蜀发生激战,“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候,苴侯奔巴,求救于秦”,为秦灭巴、蜀造成机会。同年秋秦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举兵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被戳。使奴隶制割据的蜀国,迅速向封建制社会转化,也为都江堰的创建,准备了最可靠的社会历史条件。

之前,成都平原农业已有一定基础。蜀国以农为本,并有治水要求和能力。《华阳国志·蜀志》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又说,司马错伐楚时,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曾率领“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山海经·海内经》载:“蜀有都广(即广都,今成都双流一带)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黍、膏稷”。同时,蜀国人民对岷江的开发和利用,已有很多贡献。《尚书·禹贡》说:“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水经注·江水》亦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杜宇时期,“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等。

公元前285年,秦昭王采取了断然措施,废蜀侯,“但置蜀守”。秦昭王后期(约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他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出高山峡谷,河面开阔,流速顿减,以及左岸一带,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精心设计了都江堰工程。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即将瀚山伸向灌县城西的一段余脉,凿开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这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二是“壅江作”,即修筑都江堰分水堤。其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就地取沙石修筑长堤。并将此段山麓,修整成为引水渠的左岸,构成从右(岷江正流)向左的弧形弯道(称为内江),以迫使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引水渠;底层水挟带泥沙仍奔向正流。因此大大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泥沙淤积,使渠道的畅通得到保障。

其实,我这是第三次游览都江堰了。我非常推崇两千多年前李冰的设计竟与现代新思维科学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定理的无隙契合:“鱼嘴”分水;“金刚堤”护住内江;“飞沙堰”解淤;“离堆”和“宝瓶口”导流。各部分各具功用,但须在系统中才能发挥作用,使整体效力远大于部分之和。

最神奇的飞沙堰,是聪明的古人利用了弯曲河床形成的弯道环流原理。江流由于离心力作用,在凹岸一边的水位高于凸岸一边的水位时,河床横断面上就形成了左右岸的水位差,同时,由于水流的纵向流速从水面向河底逐渐减小,不同水层的水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要求的向心力大小不一样,这又加强了底部水流进一步向凸岸方向移动,由此造成了底层水流向凸岸,表层水流向凹岸的横向环流。横向环流与纵向水流叠加在一起,便构成了弯道中的螺旋流,螺旋流导致水流的横向流动和泥沙的横向搬运。飞沙堰恰恰设置在这个弯道的下游凸岸,高程又较低,因此在大水期间,飞沙堰不仅可以侧向溢流,以保证内江宝瓶口进水不致于过多;而且利用弯道水流的横向输沙作用,还可以加大飞沙堰排沙量,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沙卵石,减轻灌区和风棲窝处的清淤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再浅显些讲就是,洪水期间,内江洪水主流直冲飞沙堰对岸的凤栖窝山体,该山体形成的自然丁(字形)坝直接改变了水流方向,经过丁坝(又称挑流坝)的强制作用,内江水主流直接冲向内江右岸的飞沙堰中心,由于水流较大,冲大于淤,水流在经过丁坝的强制转向后大部分能量并未得到释放,水流越深,能量释放越难,深层水带着巨大的水能同沉积在该段的推移质(卵石等)进行搏击,最终将卵石等推移质挑向对岸的飞沙堰,水能在搏击的过程中能量得以释放,同时飞沙堰的强排沙功能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据都江堰渠首原型观测,直径近2米的卵石均能通过飞沙堰排入岷江正流(外江),这样就保证了进入宝瓶口的水流夹砂石量相对较少。

实测资料表明,飞沙堰的飞沙效果随着岷江流量的增大而增加。当岷江水量达到1600立方米每秒时,飞沙堰的分流比为40﹪,飞出的卵石占70﹪左右。当岷江流量超过2200立方米每秒时,飞出的卵石接近80﹪,1966年竟有一块重约2.8吨的混凝土块自飞沙堰飞向外江。

还有,李冰根据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形成都江堰《治水三字经》: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深淘滩”即指都江堰渠首内江大修期间飞沙堰对岸的凤栖窝淘淤,深至所埋“卧铁”(如堰功道上所示)露出来为止,而“低筑堰”即指飞沙堰的堰顶高程,目前为飞沙堰正中的堰顶高程为河床以上2.05米。

宝瓶口在玉垒山和离堆之间,为内江引水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立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的安全。当时火药还没发明,是用柴火烧冷水浇使岩石炸裂开凿出来的。开凿玉垒山分离出来的的石堆就叫“离堆”。

也因游客体力和时间所限,我们团没安排到二王庙及其他景点游览。晚餐后,我们乘大巴到成都住宿。

0 阅读:5

腾平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