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佛教与玉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关联主要鲜明地体现在文化交融、象征意涵以及实际运用等多个层面。

参考图片
道教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宗教,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将玉石视为实用的物品,认为佩戴玉石可以延年益寿、升官发财等,这些观念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道教务实的特点。

参考图片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对玉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器中的各种关于佛的题材,如观音、弥勒佛、释加牟尼、童子等人物,以及莲、法轮等佛教圣物。这些佛题材的玉器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象征着吉祥平安、辟邪挡煞等寓意。

参考图片
1、道教与玉文化在道教中,玉的使用十分广泛。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许多神仙是以玉命名的,如至高无上的天界主宰是玉皇大帝,神仙的侍从称为玉女或玉郎,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为“玉台”、“玉宇”、“琼楼”,仙人所居的宫殿称为“玉阙”,可以说整个神仙界是一个玉的世界。

参考图片
1.1、道教人物
金元时期,道教龙门派的鼻祖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自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19岁时出家,拜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为师。33岁时,迁居陕西陇县龙门山修道,创建了龙门派。41岁时奉诏去燕京,金世宗皇帝多次召见,并奉旨于天长观主行万春醮事。44岁回到山东,先后活动在栖霞昆嵛山、青州的云门山。公元1195年,全真七子同来崂山,弘扬全真教法,崂山所有的道士都接受了全真派理论,皈依全真教派。

丘处机
1220 年正月十八日,年过古稀的丘处机毅然率弟子18人西行万里,历时4年,在雪山之巅(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谒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见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十分高兴,便向他讨要长生之术和长生不老药。丘处机说:“世界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而卫生之道以清心寡欲为要,即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静。成吉思汗对丘处机非常尊敬,言听计从,尊他为“国师神仙”,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并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赐虎符,付玺书,敕领全国道教。从此,全真派盛极一时。1223年,丘处机去燕京,掌管天下道教。1227年逝于白云观,享年79岁,殡于白云观的处顺堂。

白云观
丘处机在主持白云观时,曾率领众徒弟琢玉,所以,被北京玉器行业称为玉器业的鼻祖。过去,在丘处机生日那天,北京玉器全行业放假,到白云观跪拜,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
1.2、道教与玉雕题材
道家思想对玉雕美学的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美学思想,一直是中国古典玉雕美学的核心。到了宋代,这种追求物我两忘和大美天成的艺术思想在各种器物上达到了极致。玉器不再崇尚过度雕琢,而是能够表达出虚静的心境。清新高雅、自然恬静的含蓄美成为这一时期玉器的特色。玉雕中的童子、小鹿、仙鹤、古松等图案,体现了道教对长寿的美好愿望。这一时期的道教用玉不再局限于辟邪和丧葬,而是将道教思想和纹饰结合,与玉器完美融合。

玉辟邪
汉代玉器中的辟邪元素非常盛行,如刚卯、玉辟邪、玉天马、玉螭虎等。陕西北郊墓葬出土的东汉玉辟邪,昂首挺胸、张口露齿,造型威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汉代玉制辟邪。安徽亳县凤凰台汉墓出土的玉刚卯、玉严卯都是用于驱疫逐鬼的代表玉器。收藏在安徽亳州市博物馆的玉司南佩也被当作辟邪器物来佩戴。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神仙故事玉座屏,两片玉上分别有人物、凤鸟、神兽等图案,学界公认屏饰内容为“东王公、西王母”,是道家神仙形象在玉器中体现的代表之作。
1.3、道教与玉文化的融合
昆仑山是产出美玉的地方,也是神仙所居的仙山,在这个充满美玉的世界里。我国著名的《水经注》一书就说:“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五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昆仑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琼树、不死树。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这座通天之山居住着“百神”。山有九井、五门,井槛用玉制成,山上有种玉树,作为神仙的食品。

玉虚峰
传说中的昆仑山是道教昆仑宗派的发源地,也是西王母宴请诸神之地,是姜子牙、济公活佛修仙之地。在昆仑山有一座玉虚峰,这是一座海拔6000米的雪山冰峰。传说玉皇大帝之妹玉虚神女曾居住此地,故名玉虚峰。玉虚峰脚下是俗称中华道教发祥地的昆仑主场。有《封神榜》中姜子牙修习五行大道的修真洞,西王母瑶池等。这里奇峰亭亭玉立,传说是玉帝两个妹妹的化身。峰顶巍峨高耸,银装玉甲;山间奇峰怪石屹立,飞禽走兽出没;山下庙宇错落有致,香烟缭绕。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昆仑风光,真可谓“人间仙境在昆仑”。
2、佛教与玉文化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经新疆传至内地,在唐时发展到了鼎峰。佛教与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思想与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已经能够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佛教中所描述的极乐世界,相传就是由金银、玉、玛瑙和珊瑚等制作而成,特别是《法华经》更将玉列为“七宝”之一。

释迦牟尼
2.1、佛教人物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佛教人物就是唐僧,法名玄奘。原名陈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13岁时出家当和尚,在洛阳学经。20多岁时到了长安。他佛学知识渊博,在佛教界声名大振。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到达天竺。他潜心钻研全部佛经以及其他宗教流派的学说,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声誉传遍了整个天竺。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5年),他带着650多部佛教书籍,返回长安。他花了19年时间,翻译佛经,共译出佛经1335卷。他还和弟子辩机合著了《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的经历。

玄奘
由于佛教与玉的结缘,玄奘非常喜爱美玉,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当时昆仑山各地产玉的情况,特别是记录了当时屈支国(旧叫龟兹)见到了佛足履玉石。书中说:“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说这块玉是一块优质的昆仑山白玉,带有美丽的黄皮色。玉石上一尺八寸长的佛祖脚印,更是佛与玉的美妙结合,或许佛来听经,或许佛来看望众生,令人崇拜。

鸠摩罗什
西安的草堂寺是我国古老佛寺之一。这是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当年翻译佛经的地方。鸠摩罗什7岁出家,聪慧异常,留学印度,精通佛典。公元401年,后秦王姚兴从西域(今新疆)请来鸠摩罗什,待以国师之礼。他带领3000多名佛门子弟校译梵文经典97部427卷,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用中国文字大规模翻译外国书籍的浩大文化工程。寺内鸠摩罗什舍利塔地座高为2.33米,八面十二层,用西域八种颜色不同的玉石雕刻镶拼而成,称“八宝玉塔”。
2.2、佛教与玉雕题材
中国较多高等级庙宇中供有玉琢成的佛像。这些玉佛是较为神圣且弥足珍贵的。一些寺庙中因供奉而出名,被称为玉佛寺。现代玉器工艺界常以佛为题材琢成精美的玉器,人们用于供奉或佩戴佛像以求祛邪恶和保平安。
佛教诸神有佛、菩萨、罗汉、天神四种类别。佛是佛教的最高尊神。菩萨常见有释迦牟尼像旁的文殊和普贤,阿弥陀佛旁的观世音和大势至,还有地藏、弥勒等。罗汉,在清代以前,庙宇中塑有十八罗汉,清代咸丰后增加至五百罗汉。天神是佛的护卫神,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韦驮等。释以佛为题材的玉器,常见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观世音和干闼婆等较为知名。
2.2.1、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生于公元前623年5月的月圆之日。父亲净饭王是印度迦毗罗国的国王,母亲摩耶夫人是一位公主,她在45岁时生下释迦牟尼,取名“悉达多”,含有吉祥和一切功德成就之意。

释迦牟尼玉雕
悉达多太子脱胎时,是乘六牙白象,白象口含白莲花降入母胎,生下来就会走路和说话。他一落地,即走七步,脚踏之处,出现七朵莲花,举目四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七岁时开始读书,得到学问。29岁时,抛弃王位和财富,离家出外修行,经过六年的苦行生活,在菩提树下降魔,终于35岁生日那天得道成佛。从此,世人尊他为佛陀,圣号“释迦牟尼佛”。佛陀说佛法四十五年,于80岁那年5月的月圆日半夜涅槃。
2.2.2、弥勒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中说,阿弥陀佛能够给人以成佛的快乐,拔去人生死之苦,所以称为大慈大悲。据说,他修行前是一个国王,学了佛法后,觉得佛法有种种好处,在世上做人有种种苦恼,因此,他放弃了王位,出家去修行,法名叫法藏。他发誓:若是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若诚心相信,并愿意到极乐世界,只要念我的名号就一定可以去的。在经历许多劫数后,他修福修慧终于成功。

弥勒佛玉雕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来必定成佛(即未来佛)。他成为释迦佛弟子后,先于佛离开人世,到弥勒净土兜率天,享受乐事,经过很长时间才下到人间,广传佛法。
2.2.3、观音菩萨
观音又称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传说人们受到各种灾难时,口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她就会“观其声音”前来解救。她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为了教化不同层次和不同环境的不同众生,变化成不同形象和身份,达三十三身。

观音菩萨玉雕
据明代《搜神记》所记,传说观音娘娘是鹫岭孤竹国祈树园施勤长者第三女施善化身,生于北阙国中。父妙庄王,姓婆名伽,母伯牙氏。妙善生时,异香满室,霞光遍布。幼时聪达,通晓人间世事。成年时不顾父亲阻挡,誓不成姻,到白雀寺为尼。经过种种苦行和磨难,包括火焚和杀戮,感动了诸神,得以解脱。最后被国王命令绞死,此时一虎跳入,负尸而去。后来妙善得释伽如来之助,叫她到南海普陀岩修炼,九年功成,割手目以救父,持壶甘露以济万民。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敕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音菩萨,并赐宝莲花座为南海普陀岩之住持。
2.2.4、干闼婆(飞天)
在佛教中有“飞天”,梵名干闼婆,我国称为香音神。她是专门采集百花香露、能歌善舞、造福人类的神。飞天神形象最早出现在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中,以后在敦煌、云冈石窟中都有飞天的形象。在佛的周围画有许多飞天,在天空飞舞、演奏,构成一个极乐世界。

飞天玉佩
用玉作飞天较早于五代时期。飞天最早为男像,后改为女像。佛经有一个故事,说佛陀的大弟子舍利佛,与飞天讨论女身能否成佛的问题。当时,飞天立刻显现女身,变化神通,到了高深的境界,令舍利佛拜服。唐代用和田玉琢成的飞天佛佩,是历史上最精美的一件飞天玉佩。
2.3、佛教与玉文化的融合
古时,玉被注入神和道德因素,用玉以比附。佛教法理中,把玉的属性引到佛理中来,以弘扬佛法,这是佛学理论对中国玉文化的创造性地运用。把玉的属性比附于佛,有六义或十义之说,总体上是指导众生修善绝恶,离苦得乐,解除一切烦恼。
《宝性论》将佛理比附为宝,提出六义:一曰佛理稀有,如世间珍宝,无善根之众生,非轻而易举可得;二曰佛理离尘,如世间珍宝,吸秽不占,绝离一切世俗尘染;三曰佛理势力,如世间珍宝,能解困祛危,医病治毒,足具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四日佛理庄严,如世间珍宝,美妙无比,能以隆重装饰,给人以庄严整肃之感;五曰佛理最胜,如世间宝物,与一切事物相比最为崇高;六日佛理不改,如世间真金真宝,不惧磨洗,不为人间富贵、利禄所动。
《心地观经》中又将宝归纳为十义,即:坚守、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这些都是以珍宝之尊贵来比喻佛门之至高无上。
玉与佛教的渊源,还可以从“玛瑙”一词的来源得到解译。在汉代以前,玛瑙被称为“琼玉”“赤玉”。佛教传入后,梵语中“阿斯玛加波”,意思是“马脑”,因古人认为这种玉石是由马脑变化而成的。马脑属于玉石类,因此,加上了“王”旁,改为“玛瑙”。

三圣佛玉雕
作者:王建泉
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注释: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佛教与道教》、《般若心经》和《中国玉文化》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宝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