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海南黄花梨,总让人想到鬼脸、莹光,或者细腻材质,仿佛海黄的珍贵是由这些细节决定的。实际上,最早发现黄花梨木之美,是因明代文人参与家具设计。黄花梨优良的木性加上炫雅、动静相宜的整体色泽,契合了古代文人平静外表下的激昂内心,机缘巧合之下,造就了伟大的明式风格,由此开启了世人对黄花梨的追逐。
但短短的一百多年之后,随时代沉浮,国人开始将这种材质淡忘,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而外国人对黄花梨明式风格的着迷,使它再次受到关注。清末民初时期,一些长居中国的西方人注意到,明清遗留下来的一些老家具韵味独特,随后便开始了收集、整理、研究,并将它们贩运至海外。一种新的东方收藏品在西方人群中流行起来,这就是黄花梨家具。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黄花梨家具收藏在内地戛然而止。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本圣经般的《明式家具珍赏》,点燃了中国人对它们的热情。那时候的爱好者,还并未对木材的细部特征情有独钟;黄花梨制品重点表现的,也不是它的颜色、莹光或花纹。作为海南省独有树种,当地一直都有以海南黄花梨为材,制作工艺品的传统。雕花、刻字、镶嵌,是当时海黄制品的常见工艺,但不像现在,无需精细打磨,因此表面全都略显粗陋。
更有甚者,如这件海南黄花梨木台灯,通体上漆,部分描金,天然之美尽被掩藏。由此可见,如今对海黄材质美的极尽渲染,在三十多年前绝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