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6天破百亿票房的战绩横扫院线,而最让观众意外的,并非哪吒与敖丙的宿命对决,而是一个“萌化人心”的新角色——申小豹。
这只奶声奶气的小豹子,竟由一名年仅11岁的成都小学生王智行配音!当同学刷到电影片尾字幕时,班级群直接炸锅:“他平时英语课背单词都结巴,怎么突然成顶流动漫声优了?!”
2023年夏天,成都某奶茶店里,刚结束期末考的王智行正在帮母亲整理货架。
一位常客——声娱文化公司的配音导演张可晗,偶然听到他模仿动画片角色的即兴表演:“妈妈,这杯芋泥波波要‘豹速’送到哦!”稚气未脱却充满张力的声线,让张可晗瞬间联想到《哪吒2》中尚未敲定的申小豹角色。
三天后的试音现场,面对数百名专业竞争者,这个小学五年级男孩却以“天然萌”杀出重围。导演组临时调整试戏台词,要求表现申小豹偷吃仙丹被抓包的场景。
王智行现场即兴加入吸鼻涕声和打嗝音效,把“我...我就是闻闻味道”演绎得既滑稽又惹人怜爱,直接让监制的动画师笑喷咖啡。
更戏剧性的是,王智行全程不知道自己试音的是《哪吒2》项目。母亲为让他保持平常心,谎称是“给少儿频道的公益广告配音”,直到签约当天看到保密协议,他才惊觉自己要参与的是国漫顶流IP。
为了塑造申小豹的“奶凶”人设,配音导演陈浩为王智行设计了独特的训练方案:
每天含着温水练习气泡音模仿小豹子喉咙震动,对着镜子做200次“獠牙微露”表情找到凶狠与可爱的平衡点,甚至在录音棚搭建1:1申小豹洞穴场景,要求赤脚踩碎石体验角色野性。
最艰难的挑战来自“黑化戏”——申小豹被魔气侵蚀时的嘶吼需要连续爆发30秒高强度哭喊。王智行一度因用力过猛导致短暂失声,急得躲进厕所抹眼泪。
导演组紧急调整方案,改用“分段录制+情绪叠加”技术,最终呈现出撕裂感与破碎感并存的经典片段。
电影上映之后,王智行的生活发生巨变:课间操时全校广播突然播放申小豹台词,教导主任亲自送上“校园艺术之星”奖杯。
抖音#我的同学是顶流声优#话题播放量破3亿,网友扒出他三年级文艺汇演视频,发现早有“戏精”潜质。
中国传媒大学附中抛出橄榄枝,某国际动画公司开出百万签约金,却被父母以“先完成中考”婉拒。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这个14岁少年展现出超龄清醒:“配音只是我的爱好之一,数学考不及格照样会被妈妈没收游戏机。”
申小豹的走红绝非偶然,它与《哪吒2》的“配角经济学”深度绑定。
主创团队将传统反派申公豹“幼态化”,通过婴儿肥、短尾巴设计弱化攻击性,与哪吒形成“暴躁萝莉VS呆萌宠物”CP感。
技术团队采用“乾坤系统”动态捕捉300种幼兽声纹,使每一声“嗷呜”都精准触发观众的母性本能。
这种现象级传播背后,是Z世代观众对“完美主角”的审美疲劳。
正如《哪吒1》中申公豹因“职场PUA受害者”身份引发共情,《哪吒2》通过申小豹传递着更复杂的价值观——强大与脆弱可以共存,野心与天真能够和解。
近年来,《深海》《雄狮少年》等片大量启用素人配音,追求“未经雕琢的生命力”。
成都已出现“少儿配音研学营”,主打“3天速成动漫声优”课程。
然而光线传媒CEO易巧却泼来冷水:“我们不需要第二个王智行,需要的是尊重声音艺术的产业生态。”
从奶茶店到录音棚,从班级群到热搜榜,王智行的奇幻旅程恰似现代版“哪吒闹海”。
当我们在影院为申小豹的“嗷呜”会心一笑时,何尝不是在对那个敢于打破常规的自己致意?
或许,《哪吒2》真正要讲述的,从来不只是神话重生,而是每个平凡人心中那份未被磨灭的“少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