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得意洋洋地宣布:“国家统一了!你们觉得我该怎么管理呢?”一时间,朝堂上风云突变,各路大臣纷纷开口。
丞相王绾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大计:不如像周朝那样实行分封制,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王。毕竟,像燕国、齐国和楚地这些地方,离咱们太远,老百姓不可能动辄被管得死死的。你儿子去了,搞搞封地,照样可以享受赋税,权力就交给他,算是保住了地方的安定。
这番话一说出来,朝廷上一片叫好。群臣们纷纷点头:“好啊!这可是既能保持中央集权,又能让地方安稳!”可李斯这位廷尉(现在说法就是司法部长)可不干了。他脸一沉,立刻开口反对。
李斯拍着桌子说:“王绾大人,您这主意不靠谱!别忘了,周文王、武王封子弟的例子早就证明了,这种同姓亲王的情况早晚引起混乱。”他给大家做了个生动比喻:“你看,周朝的各个诸侯国,表面上同宗同姓,可是没过几代,亲戚都疏远了,互相仇视,互相攻伐,这样的局面,周天子都管不过来。到了现在,您给您的儿子封地,迟早也会引起动荡!”
李斯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于是他接着讲:“现在,整个天下都已经统一,您的儿子和功臣们拿的是公家的赋税作为奖励,完全没有必要搞什么分封制。您儿子想当王,给他一块田地,赋税让他过得好,别让他分权,大家都是按中央的命令办事。”
秦始皇听得入神,心里一动,想了想后回答:“王绾说得有道理,但不封国立王,难道天下就能一直安稳?如果有一天,有个王公突然起义,别说是国家不稳,就是我家族自己也可能受牵连!”
于是,秦始皇拍板定了:我们要搞郡县制!不封国,不立王,整个天下归我一个人管,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更有意思了。就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场宫廷派对上,博士淳于越这个学问大佬又开始插嘴。他说:“您这郡县制看起来挺好,可是也有问题啊!您这么做,岂不是让您的亲戚儿子们都成了平头百姓?若将来真的发生什么大乱,您的子孙后代怎么能救得了您?”
这话一出口,李斯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你什么意思?看不起我做的事吗?郡县制怎么了?你这儒家派的学者,岂能在我面前说这些反动言论?不学古人,不传承古法,简直就是在抨击我们的大秦政权!”
李斯气得拍桌子:“那些讲究古老儒学的家伙,肯定不靠谱!他们说什么诗书,推崇古制,根本没看见现代的局势。现在是以法治国,不以古代的空话治天下!我决定,所有这种学者的书,除了秦国的历史和自然科学书,其他一律销毁!”
于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所有的儒家经典书籍被焚毁,连孔子的后代都只能把书藏进夹壁墙里,生怕被连累。话说这“文化大劫”直接导致了四百多位学者被活埋,秦朝的专制手段可谓史无前例。

可这一切并没有给秦朝带来安宁,反而让百姓愤怒到了极点。徭役繁重,兵役不断,百姓几乎要成了“机器”一般的劳动力,日复一日的剥削让人无法忍受。农民没有土地,税负沉重,想不造反都难。
最终,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爆发了大泽乡的农民起义,紧接着,刘邦、项羽等人纷纷起义,最终导致秦朝在公元前207年灭亡。秦始皇虽曾“扫六合”,天下一统,雄图一时,却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暴政和民怨的积压,轰然倒塌。

《过秦论》里总结得好:“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就因为秦始皇对百姓苛刻、对权力的极度集中,最后导致了国家的快速崩溃。
而新生的汉朝则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了教训,逐渐转向重视百姓,减轻负担,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安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