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的“八大员”,是当年社会上最吃香的职业

山西初哥 2025-04-24 14:53:16

在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结构大致相同。那时候,公社里设有八大员,这些干部地位很高,领着固定工资,享受商品粮待遇。他们不用自己买菜,生产队会送柴火过来,过着半城市半乡村的生活,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八十年代之前,行政层级是公社、管理区、大队和生产队。到了八十年代后,逐渐变成了乡、镇和村的划分。如今,既有镇,也有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村委会并存。

【“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侍遇如何?】

在人民公社时期,各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不同的岗位,其中最常见的八种职位被称为"公社八大员"。这些岗位包括:商店售货员、电影播放员、广播站工作人员、仓库管理员、财务人员、售票员、司机以及卫生保健员。这些职位构成了当时农村基层服务工作的核心力量,为公社的日常运转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七十年代末,电影放映员的工作由公社广播站负责。那时候,电视和网络还没普及,看电影成了难得的享受。县电影队和公社电影队差不多同时成立,他们经常在同一个公社放映电影。每次放映时,常常出现“跑片”的情况,也就是上本放完了,还得等下一本片子送来。那种焦急等待的感觉,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挺特别。虽然有点煎熬,但那种独特的体验,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挺有意思,让人怀念。

广播员:那时候,县里和公社都设有广播站,农村每家每户都装了有线广播,所有广播内容的播放都靠广播站来负责,起到了上下沟通的作用。因此,广播员这个职位通常由有文化的女性担任,大家都觉得这个工作很体面,让人羡慕。

保管员主要负责管理公社粮店的仓库,通常一个粮店有五名员工,其中三名是保管员。在那个时候,这份工作算是相当不错的。在粮管所工作的人相当于人民公社的干部,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并且享有国家提供的粮食供应。

会计出纳员主要承担财务管理的职责,包括记账和资金操作。在过去的公社体制下,粮店、供销社和食品站等机构都设有这一职位,负责处理日常账务和资金流转。这一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

卖票员:那时候农村的交通条件特别差,有辆自行车就算是有钱人了。很多家庭能有马车或牛车,已经算是条件不错的了。所以,有些公社就建了小车站,里面安排了卖票的人。那时候,要是有亲戚或朋友能帮忙买票,那可是件挺有面子的事。

过去的驾驶员和现在的不太一样。那时候,公社里的驾驶员主要是开拖拉机的,因为汽车很少见。公社组建了机耕队,配备了几台拖拉机,能在这个队伍里当上驾驶员的人都不简单,不仅得会开车,还得懂修车。那时候,想当驾驶员得先经过培训,然后考取驾照才行。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卫生员这一职业备受推崇。公社设有卫生院,村里也有保健站,为当地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卫生员在这些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社区健康的守护者。在缺乏专业医生和药品的情况下,卫生员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通过简单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帮助村民处理常见的健康问题,减轻了医疗资源的压力。这一职业的存在,不仅缓解了当时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也为村民提供了必要的医疗保障,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七十年代,我们当地的大队领导班子包括正副支部书记、负责民兵和治安的干部,以及妇女工作负责人,这些职务通常由同一批人兼任。在生产队层面,设有正副队长、负责思想政治的队长,还有会计、出纳、记分员和物资保管员等岗位。

生产小队的管理团队通常由小队长、副队长、党小组组长(同时担任政治队长)、妇女队长、会计、出纳和贫协代表七人构成。对于规模较大的生产队,这一团队会扩充至九人,增加库房管理员和记工员。此外,还有负责饲养、民兵分队以及操作手扶拖拉机的成员。在生产大队层面,领导层包括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大队长、副大队长、妇女主任、会计、出纳、贫协代表和民兵营长,共九人组成大队委员会。除此之外,还设有调解员、科技员以及负责水资源管理的放水员,后者在某些地区被称为“呌长”。

简单来说,当年的"八大员"都是体制内人员,享有固定收入和稳定的生活保障。他们的工作相对轻松,不像农民那样需要付出大量体力劳动。这些职业在社会上地位较高,受到普遍尊重和羡慕,是那个年代人们向往的工作岗位。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