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爱恨随意。
图/来自网络,侵删
不知从何时开始,陆陆续续看到、以及听到不少的人“控诉”父母对自己不好了。
ta们中,有多子女家庭中,因父母“一碗水未能端平”而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也有因“父母未及时或者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而愤愤不平的独生子女。
至于原因,说到底,大都是钱的问题。
其实,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稍有偏颇还可以理解,毕竟父母也是平常人,也有自己的私心,不可能对孩子们做到绝对的公平,只要不是太过分,也愿意力所能及地为每一个孩子考虑,那么,作为子女,也没必要太过“记仇”,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
而独生子女,最应该意识到,当你成年,乃至成家后,父母就没有义务再为你的生活买单,不是家里就你一个孩子,父母就得毫无保留地为你付出,当你遇到了难处,父母帮或者不帮,你都不应该埋怨、愤恨,毕竟,生活是自己的,从来都得靠自己去闯。
很多人总觉得父母有时候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爱自己,甚至会不理解父母的做法。
其实,父母爱或者不爱子女,不是只通过父母所做的一两件事去评判,也不是用子女自己的“条条框框”去衡量,而是要结合实际,子女自己有难处的同时,也要思量父母是否有其他的顾虑。
01 结婚时,因不看好我的婚姻,母亲一毛不拔,而且对我一直都是不管不问
读者徐女士,今年34岁,离异已五个多月,目前自己一个人带着即将三岁的女儿在外地生活。
不过,与其他离婚后一个人带娃生活的女人不同的是,自从徐女士离婚后,她的父母给了她很多的帮助,尤其是她的母亲,对她的态度可谓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当然,也正是因为离了婚,徐女士对母亲的“偏见”彻底改变。
“我以前怨过我母亲一段时间,那时总觉得,我是她唯一的女儿,她竟然一点儿都不愿意为我考虑,太让我寒心!可是,真等自己撞了南墙、吃了苦头儿后,才明白母亲其实也是一番苦心。”徐女士如今这样感叹。
说起来,还是因为女性对待感情,比较容易感性、容易活在自己编织的美梦中,以至于会忽略很多实际性的、现实的问题。
徐女士便是如此。
当初,她和前夫大刘结婚时,因为不满大刘是外省人,而且又是多子女家庭出身,她母亲曾反对过她的婚事,只是,相信靠着大刘对自己的好,以及大刘的自强、努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徐女士,最终还是没能听进母亲的劝,执意要结婚。
对于自己的偏执,徐女士这样解释:
“我那时觉得我们家也不是特别有钱,父母虽然都是公务员,但也只是在小县城,所以,没必要嫌弃大刘是农民家庭,更何况,他能从农村走出来,在大城市读了不错的大学,那就说明他有点儿能力,总得给他一些时间。”
或许,也正是看到了徐女士的倔强,她的母亲见状,也不再阻拦,只不过,接下来关于婚事,男方会怎么准备,以及给不给彩礼,母亲都不再过问,不仅如此,就连以前曾许诺给徐女士的结婚陪嫁(在徐女士工作地全款买套房),母亲提都不提一句。
毫不夸张地说,徐女士结婚时,她的母亲一分钱都没给她。
想到母亲本来就不看好自己的婚姻,对于母亲的举动,徐女士虽然心里有点儿不舒服,但她也能理解,毕竟人是她自己选择的,更何况大刘家人也在能力范围内,首付了一套房(就是大刘的母亲,不愿加徐女士名字),只要以后她能过得好,母亲总能改变看法。
然而,自从她结了婚后,不管是逢年过节回家,还是平时给父母打电话,母亲的态度一直都是不冷不热,对她的生活更是不管不问,就连她生孩子时,母亲也是在医院呆了半天就回了家。
如果说母亲仅仅是生自己的闷气,徐女士还能接受,但自己有难处时,母亲“狠心”的做法她真的是愤愤不平。
女儿满月时,大刘曾提议卖掉当时住的小房子,双方父母再添一点,全款买一套大点的房子。因为公婆以及两个姑姐拿了不少的钱,徐女士便觉得自己不给钱也不像话,只是,她当时只有九万多的存款,于是,思来想去之后,她便向父母寻求帮助,希望能给她点资助。
她母亲听后,说了一句“你婆家既然出那么多的钱,也不差我这一点,更何况又不加你的名字,还是让你婆家人管吧”,之后,索性置之不理。
徐女士很是生气,她觉得母亲不顾及她的处境,再怎么说,都是婚后财产,加不加她的名字都有她的份儿,自己嫁了人之后,娘家人一点也不管她,婆家人为此心里该有气儿了,以后肯定会刻意刁难她。
果不其然,在凑钱买房一事之后,徐女士的婆婆开始处处挑刺儿,嫌她不中用,生不出儿子,更嫌她没出息,不被爹娘待见;就连大刘,平时和她说话不是夹枪带棒,就是明嘲暗讽,大意是“还是独生女呢,父母对她一毛不拔”。
不仅如此,徐女士的女儿刚满六个月时,婆婆以“我家出了那么多钱,你家什么都不出,凭什么还让我累死累活地伺候”为由,执意要回老家,而且还告诉了徐女士:要么让她母亲帮她,要么自己想办法。
看到婆婆以及丈夫待自己的态度一天不如一天,徐女士伤心的同时,便把期望放在了母亲身上,她希望母亲这一次可以帮帮她,能为她在婆家“讨回”点地位。
然而,她母亲在听到她哽咽着哭诉“悲惨遭遇”后,非但不为所动,反而呛了她一句“你以前不是说大刘对你好吗?不是说他会维护你、替你考虑吗?你去找他商量呗,更何况,本来就是你们俩的孩子,怎么照顾也由不得我一个丈母娘说话!”
母亲的话让徐女士彻底寒了心,她生气、愤恨但又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她只好又找了大刘,只不过,此时的大刘,早已不是未婚前那个对她关怀备至的人了,他挖苦道,“人家娶了个独生女,娘家父母出钱又出力,你倒好,父母啥都不管!你们家真是奇葩!”
徐女士无力反驳,后来,眼看着大刘一口一个“我母亲本就不容易,凭什么还要出钱出力地再帮你”,她只好顺从了大刘,辞职在家带娃。
也正是从她做了全职妈妈后,她过得越来越小心翼翼、越来越憋屈,而大刘以及婆婆对她,却是越来越颐指气使。
02 离婚后一个月,母亲二话不说,在工作地全款给我买了房
看到自己的日子没能过成预期中的那样,徐女士既心酸又后悔,她不知道为什么原来恩爱的两个人越过却越恨对方,也想不明白昔日里的“暖男”大刘为什么像是变了另一副面孔?
很多次,她都涌出不愿再继续过下去的念头儿,可一看到怀里的女儿,她终究是于心不忍。直到去年过年和大刘回婆家,大刘以及公婆依旧像使唤丫鬟一样安排她做年夜饭,她看着婆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终于鼓足了勇气打算反抗。
就这样,今年的四月初,徐女士提出离婚,执意要结束自己五年的婚姻。大刘见她语气坚定,不但羞辱她“老女人谁还要你”,而且买房时凑的钱一分都不愿退给她,就连女儿,大刘也让有多远就走多远,眼不见心不烦。
大刘的态度让徐女士一阵苦笑,她想起当初母亲反对她婚事说的一句话:有时候,家境就是一个人的人品折射,出身贫寒的人做事大多太利己、心太狠。
“早点认清他也挺好!要不然以后在一起生活,注定也只是一地鸡毛。”徐女士劝完自己后,便带着女儿离开了大刘老家的城市。
只是,因为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她也不好意思再回老家,思来想去之后,只好去了大学毕业时的工作地,打算带着女儿从新来过。
出乎意料的是,离婚后一个月,就在徐女士为了生活发愁,绞尽脑汁地想着找什么样的工作能养活她和女儿时,她的母亲突然打来了电话。
母亲先是问了她为什么离婚,以及离婚怎么不和父母说后,继而又问她和孩子搬去了哪里,最后表示会和父亲第二天一早去看她。
徐女士很想婉拒母亲,她觉得自己理亏,就算见了父母,也不知该说些啥,可谁知,母亲在说完该说的话后,还没来得及等她拒绝,就挂了电话。
就在徐女士忐忑地想着怎么和父母解释时,第二天,父母赶到她的住所后,非但没说一句责怪她的话,反而在看了看她住的小标间后,拉着她和孩子就出了门:
“走吧!带你去买套房子!我和你爸昨晚看了看你这里的房子,挑了一个不错的地方,虽然是二手房,但地段、环境都可以!我们是看在外女还小的份儿上,不想让她在外漂着才买的,要不然,就你自己的话,我们才不会再管你!”
听着母亲一如往日得理不饶人的语气,徐女士泪目了,她不知该怎么说,只是小声说了句:“对不起!谢谢妈!”
接下来,在看过房、弄清楚了房子的各种问题后,徐女士的母亲当场二话不说,全款就买了房。
母亲的“大手笔”,让徐女士目瞪口呆,出于愧疚,她劝母亲要留一些钱,不必全都帮她,她自己年轻还可以接着拼,但母亲对此置若罔闻。
03 有时候,爱,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看能否给你权益保障
买完房子的当天,父母又帮徐女士搬了家,在确定能让她尽快拿到房产证后,父母才回了家。
走之前,母亲给徐女士说了这样一番话:
“以前,我们对你不闻不问,你不要记恨,那是因为男人是你自己选的,总要给些时间,让你,也让我们看一看值不值得!实话讲,如果大刘好好和你过日子,对你一直也不错,我和你父亲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可是,他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坚持没几年人就变了……
闺女,我们不是不爱你,也不是不愿意拿钱资助你,而是得看能不能给你权益保障!如果钱和房子的受益人,大多都是你,我们肯定会出手的,可事实不是这样啊,你婆家人就算拿了那么多的钱,那也是给他儿子、给他孙子准备的,一旦发生不测,他们会给你吗?还不是想方设法地让你少挨着点儿边?当然,咱们也不图人家的。人家若防着咱,那咱们就保护好自己,而不是幻想着“犯傻”,好让让他们对你改观一点!
有时候,爱不爱,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看能否给你权益保障。”
母亲的话让徐女士感动不已,同时她也后悔,自己当初太不理智,一门心思只想着怎么“讨好”所爱的人。
她这样说:“可能也是我现在年纪大了,再想一想以前,也觉得自己傻!一个男人爱不爱你,和你娘家有啥关系呢?他真爱你,你娘家给不给你底气,他都不会亏待你,相反,他不爱你,你娘家给的再多,他也不会有一点感恩。”
的确。
真爱一个人,从来都是只爱ta这个人,和其他无关。
有一句话叫,“爱如果为利己而爱,这个爱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欲。”
不管是父母,还是夫妻,如果只是局限于口头上的“爱”,实际上对你却是肆无忌惮地伤害,那么,这一定不是爱。
当然,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仗着对方是父母,或者是伴侣,而理直气壮地索取,达不到目的后就埋怨、甚至是愤恨对方。
别人给你爱,你也能理解别人的那种爱,而不是非要强迫对方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提供爱,这才是最值得提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