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青训的十字路口:全运会是枷锁还是摇篮?

烟雨故人归归 2025-03-15 16:18:48

“王钰栋和刘诚宇入选国家队了?”

“是啊,这批U20的小伙子,总算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

“可蒯纪闻呢?听说为了全运会,联赛都踢不了了。”

这几句对话,或许是中国足球青训现状最真实的写照:一丝曙光乍现,却又被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当U20亚洲杯上,中国队的年轻球员们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术能力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足球的青训,究竟该走向何方?

国内外青训:冰火两重天

放眼世界,西班牙、德国等足球强国的青训体系早已成熟。他们的年轻球员,每年都能参加40场以上的高水平赛事,在实战中不断磨砺成长。

反观国内,全运会的周期性集训,严重挤压了年轻球员的比赛时间。年均实战不足15场,这与职业足球的规律完全背道而驰。更令人扼腕的是,中国足协已经连续三届缺席土伦杯这一重要的青年赛事,今年再度为全运让路。这意味着,我们的2005年龄段球员,再次失去了与欧洲俱乐部梯队交锋的机会。

全运会:甜蜜的负担?

2025年全运会,男足项目设立了U16至U20五个组别。为了备战,各省市纷纷成立集训队,总数超过120支,涉及球员近3000人。

这种看似“大练兵”的模式,实则暗藏危机。为了追求全运会的成绩,一些地方甚至直接将职业俱乐部的梯队整建制地转为全运队,导致中乙联赛出现大规模的人员轮空。

针对这种情况,前大连人主教练谢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短期成绩掩盖不了体系缺陷,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最终只会扼杀中国足球的未来。”

历史的叹息:那些被全运耽误的天才

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

王楚,曾经的留法希望之星,却因为全运会的征召,不得不中断自己的留洋生涯。

陈涛,天赋异禀的攻击型中场,也因为全运会的任务,错过了登陆欧洲联赛的宝贵机会。

而如今,被誉为“应该参加更高水平赛事”的天才少年蒯纪闻,却被迫在封闭基地进行低强度的训练。这样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感到惋惜?

崇明岛模式:盛极而衰?

曾经,崇明岛青训基地是中国足球的一面旗帜,徐根宝指导的“长期集训+体教分离”模式,为中国足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也逐渐显露出疲态。数据显示,近五年崇明岛基地输送的球员中,能够在顶级联赛稳定出场的,不足30%,远低于鲁能足校的45%。

徐根宝指导坚持“集训出成绩”的理念,但欧洲青训机构的经验告诉我们,85%的球员是通过联赛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职业巅峰。

破局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面对困境,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德国足协的“双轨制”或许值得借鉴:青年国家队仅在大赛前进行短期集训,日常培养则完全依托俱乐部。

日本J联赛的“特别指定选手”制度也颇具启发:大学生球员可以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加职业赛事,提前感受职业足球的氛围。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职业俱乐部与地方体育部门的利益共享机制,设计弹性化的竞赛日历,让年轻球员有更多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

“中国足球的希望,在于青少年。”亚足联秘书长温莎-约翰曾这样评价U20国青的技术能力。

但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年轻球员更需要植根于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土壤。破除全运会的枷锁,构建符合足球规律的人才通道,是中国足球振兴的必经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 阅读:43
评论列表
  • 2025-03-18 17:36

    全运会必须有足球项目,但是可以把年龄放到u16、u17、u18三个级别,19、20岁的球员应该踢职业联赛,踢中超联赛水平不够,可以在中乙练级

烟雨故人归归

简介:好好生活,积攒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