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难以收服河北人心,为何倾全国之力,也奈何不了河北三镇?

老张聊史 2023-12-08 11:19:50

唐朝的藩镇和汉朝的国中之国不一样,藩镇是由地方自治,但节度使(节度留后)需要得到朝廷承认的,可以简单的认为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有点贪心但不多,周围一圈都是一群和自己实力相差不大的对手,头上还有个朝廷紧盯着(唐朝廷有15-20万神策军,就是为了压制地方不服的藩镇)怕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再加上藩镇节度使不是世袭制,经常出现下克上的局面。

简单来说,就是单个藩镇有点实力但不多,地位并不稳固,自己又不敢轻易冒头,一旦冒头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毕竟大多数藩镇都乐于干这种趁火打劫还能博得朝廷好感的事,所以推恩令没用。汉朝的那完全可以当做国中之国看待了,完整的世袭制,有兵有权有钱,推恩令合理合法地将兵权钱都能弱化,导致诸侯国继承人不齐心,这才有效。

想要与唐朝中央对抗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地方节度使个人的意愿,而是他们手底下那帮骄兵悍将的集体意志。至于各个地方势力为什么要顽固的对抗中央割据,那原因太多了,大概总结了一下根源就是利益导向,跟着大唐中央混不符合当时地方势力的利益,特别是河朔地区。

首先,是唐朝中央的财政体系早就已经崩坏了,严重的挤压了河朔地区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唐朝初年平定河北地区以后,因为河北此时是全中国人口密度最多,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所以唐朝在此地区的赋税压迫是最严重的,而且还杀了在此地深的民心的首领窦建德,河北的老百姓在唐朝平定河北后,不仅日子过得越来越难,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等于唐朝在拼命压榨有钱有人的河北地区供给唐朝中央财政吸血。

此时江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比例,还远比不上河北给唐朝中央的财政输血,时间长了,这里的老百姓与唐朝中央离心离德也是正常的,这也是后来安史之乱河北地区积极响应成为叛军大本营的最大原因。后来安史之乱虽然勉强平定了,但是河北地区深受唐朝之苦的老百姓,还继续生活在那片土地呢。他们从根本上就不想被唐朝中央统治,他们及他们后代的存在就是河北藩镇能持续割据的基础,而且他们已经从持续割据尝到了不被唐朝中央直接统治的甜头,更不会心向朝廷。反而藩镇割据化以后,本地老百姓要活得相对舒服一些,相比被唐朝直接统治。

还有就是河北地区的逐渐胡化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历史书上一直强调少数民族被逐渐民族融合汉化,其实,这是双向的,河北地区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区,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民族融合过程,此时的河北地区胡化非常严重。举个例子,南北朝时期,统治河北地区的北齐,开国奠基领导高欢就是一个胡化的汉人,他所倚仗的统治力量核心就是北魏六镇起义胡人群体。

相反的,当时统治关中地区北周的鲜卑人宇文泰,反而是汉化程度比较深,他的统治力量核心,日后缔造隋唐王朝的关陇贵族也多是以汉人和汉化程度比较深的胡人为主。不仅仅是汉化融合,也有胡化融合,这也导致了河北地区的老百姓利益上与唐朝中央不一致,文化上与唐朝中央也有一定的隔阂。河北地方利益与文化都与唐朝中央有所区别,又怎么会愿意轻易的被唐朝中央直接统治呢。

2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