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中医药学报》2023年第5期《湿邪与脾胃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
老话常说"百病生于湿",湿气困体确实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8%存在不同程度的湿气问题,这也是导致多种不适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祛湿健脾一直是中医养生的重点内容,而一些传统食疗方法已被现代研究证实确实有效。

身体有湿气时会有哪些表现?身体沉重、容易疲劳、关节酸痛、面色发黄、舌苔厚腻...这些都是湿气的常见信号。今天要介绍的这款健脾祛湿汤,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天然良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奥秘吧!
健脾祛湿汤的科学原理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强健,水湿才能正常代谢;脾胃功能失调,水湿就会停滞体内,形成"湿邪"。湖南中医药大学王教授研究团队2021年发表的论文指出,脾胃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着密切联系,增强脾胃功能确实能有效促进水湿排出。

健脾祛湿汤融合了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知识,配方中的食材大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这些食材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祛湿的效果。
打个比方,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房子,湿气就是房子里的潮气。单靠开窗通风(排汗)难以彻底除湿,还需要开启除湿机(健脾)。健脾祛湿汤既能加强"除湿机"功能,又能改善"通风系统",双管齐下解决湿气问题。
健脾祛湿汤的配方与做法这款汤的主角是、莲子和山药这四味食材。
薏米被《本草纲目》誉为"五谷之最",含有薏苡仁脂、薏苡仁蛋白等成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薏米中的多酚类物质能促进水分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肠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效。赤小豆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能增强肠道蠕动,促进体内废物排出。

莲子味甘涩性平,入脾、肾、心经,具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的功效。莲子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
山药性平味甘,入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固精之效。山药含有淀粉酶和多糖类物质,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脾胃功能。

【健脾祛湿汤做法】
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提前浸泡4小时莲子20克,去芯后浸泡2小时山药100克,去皮切块红枣5枚,洗净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小时最后加入少许冰糖调味即可健脾祛湿汤的食用建议要获得最佳祛湿效果,食用方法和时机很重要。建议在早上9-11点或下午3-5点饮用,这两个时段分别是脾经和膀胱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此时饮用效果更佳。

一周食用2次较为适宜,过多食用反而会增加脾胃负担。空腹或饭后1小时饮用效果最好,可以单喝汤水,也可以连同食材一起食用,但不宜与寒凉食物同食。
这款汤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体质偏寒、长期腹泻的人应谨慎食用;孕妇、经期女性不宜过多食用薏米;有严重心脏病、肾脏病的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张大爷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长期久坐办公,加上喜欢吃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身体湿气较重。他经常感觉四肢沉重,容易疲劳,特别是阴雨天气时症状更明显。

在朋友的推荐下,张大爷开始每周煮两次健脾祛湿汤。坚持两个月后,他明显感觉身体轻松了很多,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张大爷说:"以前下雨天膝盖总是隐隐作痛,现在好多了,走路也有劲了!"
祛湿健脾的日常生活建议除了这款汤,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祛湿健脾:
运动方面,推荐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晨练、慢跑、太极等,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量,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饮食上,尽量避免或减少寒凉、油腻、甜腻食物的摄入,如冰镇饮料、生冷瓜果、油炸食品等。多吃温性食物和新鲜蔬果,如生姜、胡椒、茴香、山楂、冬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祛湿作用。
生活习惯上,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损伤脾胃功能。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梅雨季节可使用除湿机,减少外部湿气对身体的影响。

年过五旬的刘阿姨在医生建议下,将健脾祛湿汤与以上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三个月后复查,她的血脂指标明显改善,体重也轻了5斤,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焕发。
想要摆脱湿气困扰,健脾祛湿汤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不妨每周煮上两次这款汤,配合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相信您很快就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记得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家人朋友,一起轻松告别湿气困扰,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