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木壹
编辑|草木壹
“道歉确实是道了,错误却是一点儿没改的。”
2月15日,央媒人民网就“重庆燃气集团燃气收费异常”一事严肃发声。
这次的标题更加犀利和醒目,“重庆燃气,为何一次次点燃群众火气?”
去年4月,重庆燃气还刚因为乱收费上过热搜,没想到时隔10个月,就又“喜提曝光”。
这一次,哪怕被通报拟从重处罚810万,民众的“悠悠众口”也没那么轻易就被“堵住”了......
“错了,但不改”
从今年1月开始,重庆当地居民发现,自家的燃气表跟“上了发条”一样,莫名转得飞快。
离谱的是,气表转得飞快,炒菜却炒半天都炒不熟,燃气费是噌噌往上涨。
家住南岸区的李阿姨翻出缴费记录称,之前两个月交不到两百,今年单月直接飙到 268 元。
更离奇的是江北的王先生,1 月份连续收到两张缴费单,间隔不到 20 天。
当类似这样的吐槽声越来越多后,当地居民实在是忍无可忍,再次投诉了重庆燃气公司。
去年 4 月该公司刚因为乱收费上过热搜,当时那场“危机公关”堪称“教科书级别”。
抄表工集体“背锅”,董事长光速免职,整改承诺更是写得比高考作文还漂亮。
结果呢?2月15 日人民网的一记“重锤”,直接把这场“整改大戏”锤成了“皇帝的新衣”。
还记得去年那个“抄表失误”的经典说辞吗?
当时公司拍胸脯保证要升级智能表、加强员工培训、增加抄表人手。
结果今年被扒出,部分区域还在用上世纪 90 年代的手抄台账本。
有网友拍到抄表员在小区里拿手机闪光灯照表盘,这画面简直像在“拍谍战片”。
更绝的是某位离职员工匿名爆料,表示“系统里同一户人家能出现三个不同读数”。
“这哪是抄表失误?简直是数学奇迹啊,怪不得那燃气费老是说多就多了。”
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燃气用量同比仅增长3.2%,但燃气公司营收却暴涨。
有精明的网友算过账,按现在的收费速度,重庆人民给燃气公司打工的速度,都快赶上给银行还房贷了。
毕竟重庆燃气可是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经营区域覆盖了高达585万的用户。
据说仅仅四个月的时间,这家公司错抄和违规估抄涉及的气量就超过20万立方米。
或许说这个没什么概念,但跟这个数字相对应的,是每个用户多缴纳的至少200块的燃气费。
这样粗略一算,因为所谓的“错抄和估抄”多收取的燃气费总额轻松就上亿了。
去年的“监管剧本”至今仍有不少重庆居民都还记得,如今想来,堪称“魔幻”。
当时调查组进驻时轰轰烈烈,整改报告写得天花乱坠,最后事件以公司董事长免职结尾。
结果今年问题升级重现,当初信誓旦旦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就跟重庆的雾”一样,看着挺浓,伸手一抓啥也没有。
网友不禁疑惑,“免职的董事长是去峨眉山修仙了吗?抄表工集体报错了十个月还没培训好?这整改怕不是改了个寂寞?”
当“重庆燃气二次收割”冲上热搜榜首,评论区瞬间变成了大型民间脱口秀现场。
“民生”
在渝打工的小陈算过一笔账,月薪5000,燃气费从200元暴涨至450元,相当于每天多支出 8 元。
“早餐钱直接被燃气表吃了”。
江北区开面馆的老赵更惨,小店月利润刚过万,燃气费竟占三分之一,红油抄手的红油还没涨价,燃气费先涨成了“刺客”。
“冬天洗澡都不敢超过十分钟,结果钱还是照扣不误。”
有网友直言,“重庆当地的居民现在查个燃气表估计比查老公手机还刺激。”
去年整改报告中列出的六项收费异常的原因中,有五项都归结到了抄表上。
不少网友对此感到不解,要知道现在很多地区都早已用的是智能表,哪里还需要人工抄表?
如今重庆燃气再次因为乱收费收到七千多封投诉被顶上热搜,这次的处理方式也“超级加倍”了。
14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通报称,将成立专项工作组入驻企业进行专项整治。
810万元的罚款,为期3个月的调查整治,看上去,这次的处理措施没那么“敷衍”了。
不过普通群众更关心的是,多收的燃气费到底还能不能退?又要怎么退?
重庆某小区甚至直接挂出了“燃气费不公,业主要说法”的横幅。
事实上,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维权行动,更是中国式民生的韧性。
有网友在相关话题下方评论,“不需要二次道歉信,只想要一张能看懂的账单。”
这场燃气费“罗生门”,既是对企业良心的拷问,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
如果此次事件仍以“抄表员背锅,董事长免职”的套路收场,恐怕下次热搜词条会是“重庆燃气三度屠榜”。
因此无论是出于那7000多封投诉信,还是一次又一次上热搜,显然,事情不能再轻易收场。
当民生工程变成盈利工具,当道歉声明沦为公关话术,究竟要多少轮整改,才能让燃气表不再“发疯”?
要免职多少个董事长,才能换来一张明明白白的缴费单?
一如网友所言,“抄表失误年年有,收费翻倍岁岁新,但又要如何彻底改善呢?”
所谓的民生不能只存在于书面上,更要一次次地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别忘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这届网友也不好再糊弄了。
“重庆燃气二次收割”话题里那海啸般的投诉,就是最真实的民生答卷。
结语
希望这一次所说的整改是真的能有所改善,真正地做到“惠及民生,以民为本”。
也希望今后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前发现提前规避,而不要每一次都是“亡羊补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任何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央广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