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MCN编剧本平台算法存漏洞

南都N视频 2025-04-01 07:21:29

制图:陈欣(豆包AI)

流量经济下的未成年网红乱象调查

近日,南方都市报调查发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上出现涉未成年人网红的不良内容,如软色情擦边、退学辍学Vlog、出镜直播演绎低俗剧本、打造“大胃王”吃播等。数字时代,本该天真无邪、乖巧可爱的孩子,有的成为了网络乱象的主角,有的成为了吸引流量的工具。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现,“网红儿童”乱象的背后,有家长为博人眼球、为将流量变现赚快钱的主动选择,有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的刻意运营,也有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内容审核机制漏洞导致的未成年人主动效仿。有专家指出,“网红儿童”乱象的整治仍需多方合力。

超四成受访网友:

他们熟知的网红儿童账号是其父母打理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着近30万粉丝的用户“肉×××”发布的1400多个作品,几乎全为一名看上去才七八岁大、却比同龄人胖出不少的小男孩的“吃播”视频。南都记者留意到,该账号疑为小男孩的父母在打理,自述是“家庭宝妈分享宝宝日常/美食”,然而发布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带货视频,小男孩在视频中吃的食物也基本都是推广商品,如麻辣火锅、无骨鸡爪、鸡蛋灌饼等。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不少打着“记录孩子生活”旗号的账号悄然兴起。在“流量至上”的观念影响下,网络平台“云晒娃”模式出现畸形问题,甚至变成“啃娃”模式,稚嫩的小孩在父母的镜头下变成了引流、带货、变现的工具。南都民调数据显示,超四成受访网友表示,他们熟知的网红儿童账号都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家长在打理。

南都记者查看发现,不少儿童短视频账号都开通了店铺、商品橱窗等带货功能,个别橱窗商品甚至多达上百件,商品类型包括零食、冷冻食品、生活用品等,单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例如,用户“肉×××”店铺内的商品大多都曾出现在首页的视频中,橱窗显示总销量为3200,若按商品最低价格9.9元计算,销售额也超过了3万元。另一平台上有着200多万粉丝的儿童账号“小××”的商品橱窗跟卖人数高达5万人,已售商品数量达6万件,销售额应更为可观。

还有部分儿童账号在首页设置了“找我官方合作”“官方合作上××”等标识,通过接广告投放、商业合作等方式变现,主要为拍摄并发布广告植入视频。有一运营孩子账号的家长表示,自家5岁的孩子通过拍摄开箱视频,现在已经能接到“商单”了,“第一条视频单价是1000元,现在已经涨到2000元/条了”,其透露目前孩子的账号已交由专人运营。

此外,还有部分未成年家长虽不直接打理自家“小网红”的短视频账号,却能通过“蹭流量”的方式吸引孩子的粉丝关注个人账号,进而带货变现。例如,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对未成年网红姐妹花的个人账号粉丝量均超过了50万,发布的视频有不小的流量,她们的妈妈、姥姥也纷纷开设了个人账号,通过发布孩子的生活日常收获了较多粉丝的关注。其中,孩子妈妈首页的视频作品也多为商品推荐,部分甚至打着“孩子同款”等标题,两位小孩也时不时出现在带货的视频作品中。

有MCN机构编造剧本

打造人设营造反差感

“宝妈您好,我们是一家MCN机构,近期想签约一些素人宝妈做直播带货,内容、拍摄、剪辑、选品全程不收费,把你打造成为母婴精致妈妈赛道的带货博主,你有意向吗?”去年12月,宝妈汪雨(化名)在短视频平台收到了一条这样的私信。她平时经常在平台上分享“带娃”日常,也希望能在“带娃”的同时赚到一些零花钱,于是便与MCN机构签约了。

南都记者留意到,网络平台上不少“晒娃”的亲子账号背后疑似都有着MCN机构的身影。想抽烟、喝酒的爸爸被女儿管教后,乖乖听话;爸爸看见女儿与男同学聊天,立马黑脸、不高兴;爸爸与女儿关系更亲密,区别对待甚至冷落在一旁的妈妈……某社交平台上,14岁网红“沈××”近期发布的视频几乎都是类似的内容,剧本痕迹严重。据观察,该未成年人疑似去年与一家专门孵化亲子账号的MCN机构成功签约,在MCN机构的运营下,其在某短视频平台开设的账号粉丝量从200多涨到了30万,广告报价已高达8000元/条。

有MCN机构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剧本演绎和打造人设的情况在“网红儿童”短视频中很常见。不少短视频博主在探讨如何“晒娃”晒出流量时,也都提到了“反差感”“人设”等关键词,“家长带娃大家见得多了,换成萌娃带爸妈的剧本,流量不就来了吗?”为吸引流量、搏出位,一些家长、MCN机构会想方设法为出镜的孩子打造与众不同的人设,例如“小大人”人设下的小孩子,奶声奶气地模仿大人说话、讲大道理;“吃得多”标签下的小孩子,在镜头前狼吞虎咽地吃下分量夸张的食物。有业内人士坦言,不少火爆的萌娃视频背后,可能存在“利益链”。

宝妈汪雨与MCN机构签约后又后悔了,她表示自己两个月发了9个产品的带货视频,才赚了100块左右,“签约后,账号的所有收益都要跟MCN机构五五分成,如果中途不做了,还要被限制3年内不能再做母婴赛道类的内容”。

南都记者留意到,此前曾有母婴博主被曝造假,出镜的小孩子并非博主本人的孩子,而是“租”来的。个别母婴博主还会谎称“生二胎”,将出镜的小孩子换成“二胎娃”,实际是上一个“租”来的小孩到期了,重新“租”了一个。

“请多推荐未成年人跳舞视频”

有平台评论区助推不良内容推送

“我爱看未成年人跳舞”“以后多推点这种视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多个未成年人跳性感舞蹈的视频评论区充斥着这样的内容,评论中还艾特了某平台的官方认证账号,而该官方账号也会煞有介事地回复道“收到啦,记住咯,以后会多多推荐这类视频哒。”在此场景下,这一问一答,颇让人不适。

南都记者打开了多个短视频及社交APP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在检索并查看了多个与“未成年人跳舞”相关的内容后,“推荐页”“同城页”开始频繁出现同类视频或图文。民调数据显示,九成受访者表示曾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与未成年人相关的不良内容,包括霸凌、斗殴等视频,以及辍学、退学、逃学等不良引导内容。有受访网友担忧,在算法机制下,这类不良内容或会被分发给其他未成年人,从而误导更多的小孩子盲目模仿。

南都调查发现,随着各类性感的“社会摇”“慢摇”等舞步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不少未成年人也开始模仿发布类似的相关视频,憧憬着自己也能“火一把”。“脱下校服就是兵”“校服变装”等热门话题也吸引了不少未成年人加入,效仿变装。当被问及网络上出现与未成年人相关不良内容的原因时,有六成多受访网友认为是未成年人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发布低俗内容流量大,进而效仿,还有五成表示是平台频繁推荐低俗、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造成误导。

专家说法

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 改善算法推荐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平台算法推荐机制遵循“以流量为导向”的底层逻辑,往往会优先推荐流量高的内容,“这或会导致有些低俗的、不良的内容夹杂在流量高的信息里面”。还有专家指出,对于平台来说,“网红儿童”可能迎合了部分受众的浏览需求,会为平台带来流量。但如果这种流量是利用儿童制作“软色情”“软暴力”等擦边视频带来的,那它就是一种“毒流量”,应该坚决摒弃。平台应通过强化内容审核、改善算法推荐机制等方式,进行引导和规制,而不是任其泛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认为,在当前社交媒体内容生产传播与流量逻辑深度结合的背景下,未成年“网红”现象已从个体家庭的偶然选择演变为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背后交织着传播失序、伦理失范、监管不力等多重复杂因素,需要多方合力治理。

南都调研 总第628期

统筹:凌慧珊

采写:南都记者 罗韵 唐静怡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