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麻醉后的病人晾在手术台40分钟,但我医德没问题。”
这是某三甲医院发布开除陈医生通报后,陈医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辩”。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陈医生的妻子实名举报他婚内出轨,涉及一位实习医生、两位行政助理,甚至还有一名刚入职的规培生……
几百页的举报材料和截图在网上疯传,中日友好医院却一直保持沉默,直到4月27日深夜才终于发声,确认陈医生严重违反职业操守,决定开除。
举报材料里,陈医生对那位实习生杨某格外“偏爱”。
一次手术中,杨某因操作失误被护士批评,陈医生当场怒斥护士,竟然带着杨某直接离开手术室,把已经麻醉的患者晾在手术台上。患者:请问我还能醒来吗?手术室因此停摆了将近一小时,后续很多患者的手术也全部延误。
而陈医生的解释是,自己与那名护士早有积怨,争执之下“气到头晕手抖”,离开是去找领导理论,想换掉这名护士。
可问题是,医生手抖了,难道不该自己先下岗吗?
这还不是陈医生第一次为“红颜知己”大动干戈。
医院的规培生本应轮转各科室,但杨某只在陈医生所在的心外科待了一阵子,原本要去神经外科,她不愿意。
陈医生先是托关系找教学秘书协调,被拒后,杨某又通过家中人脉直接找到医院高层,最后如愿留在心外科,留下神经外科的规培生独自撑场。教学秘书为此鸣不平,陈医生还放话:“等他轮到我们科,有他好受的。”
从杨某的履历来看,确实是“人生赢家”:家境殷实,高中出国,随意申请大学,转去常青藤名校学经济。
毕业后又被国内顶级医学院“4+4”项目录取——本科非医学专业,四年本科再加四年医学教育,就能获得博士学位。
疫情期间,她在家上网课,第二年就能进手术室做肿瘤手术。博士论文不过寥寥三十页,毕业典礼还被校长点名表扬。普通医学生规培三年,她只需一年。
但在陈医生被查之后,医学院校长对新一届毕业生的寄语里,已不见杨某的名字。
至于“4+4”项目本身,表面上是借鉴美国体系,要求极高,本科得是985或海外名校,还要修特定课程。
可现实中,录取名单里出现了经济学、传媒学、外语等专业的本科生,令人疑惑这些课程如何与医学挂钩。
更让人无奈的是规培时间的“双标”。普通规培生熬三年,拿着微薄补贴,负重前行,甚至有人因压力过大而选择轻生。
去年新闻里,26岁的规培生因病不能休息,最终自残身亡;27岁的规培生因规培证被卡,在洗手间割颈自杀……
他们承担着最辛苦的工作,却拿着最少的回报。
而像杨某这样的“天选之女”,可以绕开高考、缩短规培、轻松拿证。
说到底,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凭什么?
张雪峰那句“家境一般的千万别学医”越发现实。
所以问题还得抛给顶级医学院:杨某的录取和毕业是否经得起严格审核?“4+4”项目自2018年启动,至今录取了多少人?名单和就业去向能否公开?
不把话说清楚,谁敢放心把命交给手术台另一头的“关系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