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的夏朝为何全是Bug?前二里头队长:夏有可能被放大

高升评历史 2024-12-12 09:14:43

夏朝的“471年”,怎么看都像个放大了的数字游戏。

说起夏朝,这可是咱们史书上的个王朝,什么“禹让位”、“桀无道”,全是教科书里的经典桥段。可问题来了,这个王朝的存在,靠的是后世的推算和猜测,考古学家们刨了几十年地,找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像“Bug集合”时间不对、文化不符、寿命还特别“长”。说白了,夏朝的存在更像是一个被后人“拼贴”出来的神话王朝。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文献记载严重“缩水”,考古发现无法对上号。

咱们的古书记载,夏朝是从大禹治水开始,传了17代,活了471年。听起来这时间挺靠谱,但问题是,古书记载的数字随便一个朝代都不对劲!比如《竹书纪年》说商朝才400多年,《左传》又说600多年;西周的国祚更离谱,有的说200多年,有的说300多年。这些“祖传算法”一加一减,误差大得能塞进一个新王朝。考古学家也不省心,刨出来的二里头文化顶多能撑个230年,剩下的200年去哪儿了?这就像看个电视剧,剧情断了半截,后面全靠脑补。

2. 平均寿命30岁,君主平均治国30年?咋可能!

夏朝的17个君主,平均下来每人得干33.6年。听着很励志,可问题是,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啊!山西陶寺遗址和偃师商城出土的人骨研究说得很明白男性平均寿命34岁,女性30.8岁。要真按这个算,夏朝的历代君主一个比一个能活,感觉像是穿越回去的现代人。这就两种可能要么史书漏了好几代君主,要么夏朝根本没那么长。

3. 二里头遗址更像商的“前传”,硬凑成夏朝太牵强。

二里头遗址,朝廷礼仪、中轴线建筑、绿松石作坊,怎么看都是个新兴王朝的样子,跟一个“行将灭亡的夏朝”根本对不上号。还有,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的区别太大了,前者的标配是深腹罐,后者的标配是陶鬲,族群文化压根就不一样。更有意思的是,考古测年发现,二里头一期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而偃师商城(早商文化)大概是公元前1600年建的。也就是说,二里头遗址撑死了也就支撑个150年,剩下的300多年,考古学家全靠“找补”。

说到底,夏朝更像是个被后人“放大”的王朝,一个象征性的起点。许宏教授一句话点明了问题“庞大的‘夏’可能只是后世文献的幻想。”从这个角度看,夏朝可能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存在得太理想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