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刚被迫接受美国敲定的停火协议,被视为对乌克兰问题的暂时妥协,欧洲大陆另一场政治危机已悄然升温。
塞尔维亚,这个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铁杆朋友,正面临一场席卷全国的抗议风暴,首都贝尔格莱德街头超过10万民众高喊要求武契奇政府集体下台,场面令人不寒而栗。
当地时间3月19日,塞尔维亚总理武切维奇的辞职已获批准,总统武契奇也承诺如安全部门使用声波武器属实将辞职,政局危机感迅速蔓延,令人不禁联想起2013年乌克兰危机的开端。
在这场风波背后,究竟有哪些外部势力正在推动塞尔维亚走向不稳定?中国与塞尔维亚多年来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如何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被重新洗牌?
去年11月,诺维萨德火车站一块刚翻新的混凝土顶棚突然坍塌,15条人命瞬间化为乌有,这本是一起普通的基建事故,却被点燃成了一把燎原的政治大火,起初,民众只是想讨个说法,质问工程质量为何如此草率,可不知从何时起,抗议的矛头开始偏离方向,直指武契奇政府的执政合法性。
抗议的阵营正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学生、农民、教师甚至一部分警察都加入其中,让人不禁想起“一石激起千层浪”,670万人口的小国,竟有近30万人走上街头,这规模之大,在塞尔维亚历史上都属罕见,更离奇的是,自去年11月起,这样的抗议活动已有660多起,密度之高,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是否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事态在3月15日达到了白热化,贝尔格莱德的和平游行突然失控,人潮如惊弓之鸟般四散奔逃,随后,一个奇怪的说法在人群中蔓延开来,政府使用了“声波武器”驱散示威者,这个指控犹如一桶油倒进火堆,瞬间激化了矛盾,武契奇政府矢口否认,而学生领袖则以安全无法保证为由宣布散场,双方话语权之争已然开启。
武契奇面对这一指控,出人意料地下了一步险棋:若安全部门确实使用了声波武器,他愿意辞职。这一表态犹如釜底抽薪,本想打消谣言,却无意中给了反对派可乘之机,若西方媒体继续渲染这一说法,武契奇很可能被自己的承诺所绑架,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前,西方也曾渲染亚努科维奇政府向示威者开枪的说法,最终导致其下台。
随着总理武切维奇已于3月19日辞职获批,塞尔维亚政坛的不稳定性愈发明显,从简单的抗议到要求政府全员下台,这场危机已然演变成了一场政权更迭运动,武契奇本人毫不讳言地称之为“颜色革命”,而这正是当年乌克兰的翻版,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塞尔维亚经济数据亮眼,202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达4.3%,在欧洲排名第二,但这些成就却丝毫没能平息街头的怒火。
这一切或许印证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古训,当欧洲势力开始在塞尔维亚周边活动时,这场看似偶发的危机,便埋下了更深层次的地缘博弈伏笔。
西方在塞尔维亚的博弈内幕表面看来,这场塞尔维亚危机是一出标准的西方剧本,然而细究起来,扮演“推手”角色的并非华盛顿,而是布鲁塞尔。
奇怪的是,当欧洲诸国对塞尔维亚内乱摩拳擦掌之际,特朗普政府却显得异常谨慎,仿佛隔岸观火的姿态,3月11日,小唐纳德·特朗普不请自来地访问贝尔格莱德,与武契奇会面后直言不讳地将这场抗议活动定性为“被武器化的政治工具”,这番表态无异于向欧洲盟友泼了盆冷水,二月,当德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塞尔维亚这个“欧盟候选国”维护所谓“法治和人权”时,美欧在巴尔干地区的分歧便已浮出水面。
德国的嘴脸尤为耐人寻味,表面谈“人权”,骨子里却是对塞尔维亚与中俄走得太近的醋意大发,自武契奇上台以来,塞尔维亚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不“听话”,既不跟着欧盟制裁俄罗斯,又与中国签下一箩筐合作协议,这让布鲁塞尔的精英们如鲠在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塞尔维亚政府官员透露,欧盟内部已经将塞尔维亚视为“叛逆的养子”,必须接受“家法处置”。
西方干预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武契奇曾公开指责西方动用了30亿欧元想要推翻其政府,这笔资金流向了哪里?不言自明,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前不久武契奇的专车遭遇了一场离奇事故,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未遂的刺杀行动,虽无确凿证据指向幕后黑手,但恰似“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西方媒体在制造舆论压力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将塞尔维亚描绘成一个专制政权,3月15日游行出现混乱后,关于声波武器的传言被欧美主流媒体迅速放大,尽管塞尔维亚政府否认,却仍被贴上“暴力镇压和平示威”的标签,这一套路与2014年乌克兰危机如出一辙,只不过当年西方媒体炮制的是“亚努科维奇派狙击手”的故事,如今换成了更具科技感的“声波武器”。
然而,欧盟与美国在塞尔维亚问题上的微妙分歧,或许为武契奇政府提供了一丝喘息的空间,这也解释了为何塞尔维亚街头至今未见美国官员的身影,对华盛顿而言,在经历乌克兰战争的教训后,是否还愿意在巴尔干地区再点一把火,恐怕需要三思而行。
中塞关系的战略深度就在西方忙着在塞尔维亚掀桌子的同时,中国和塞尔维亚的合作却如高山流水般自然流畅。
斯梅代雷沃钢厂曾是塞尔维亚工业的骄傲,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跌入低谷,濒临倒闭,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接手这座“百年老厂”,注入新的活力,三年内便扭亏为盈,当地人形容这简直是“点铁成金”,如今,这座钢厂已成为塞尔维亚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柱,解决了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当地人亲切地称这里为“中塞友谊的熔炉”。
中塞合作并不止于此,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高铁如一条钢铁巨龙,正在巴尔干腹地蜿蜒铺设,华为智慧城市项目让塞尔维亚民众体验到数字时代的便利,偏远山区也能连上5G网络,不经意间,塞尔维亚已然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在欧洲最成功的样板间,这种合作之密切,让布鲁塞尔的一些官员莫名地坐立不安,似乎中国人在自家后院里种了棵参天大树。
武契奇政府对中国的友好姿态从不遮掩,在国际舞台上多次为中国仗义执言,涉疆、涉港、涉台等问题上,塞尔维亚始终坚定站在中国一边,2023年,当某西方国家驻塞大使对中塞合作冷嘲热讽时,武契奇当场反击:“我们不会因任何压力放弃与中国的友谊,中国是真正尊重我们主权的国家,”这番言论赢得了塞尔维亚民众的一片喝彩。
双方合作的硕果早已落地生根,塞尔维亚202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达到4.3%,在欧洲各国中排名第二,失业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平均工资同比上涨14%,这些数字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改变了塞尔维亚百姓的生活质量,有国际观察人士指出,正是武契奇政府打破西方封锁,与中国深化合作,才使得塞尔维亚在经济上扶摇直上。
这种合作还催生了文化上的亲近,塞尔维亚已成为赴中国游客最多的中东欧国家之一,两国青年交流频繁,中文学习在塞尔维亚年轻人中蔚然成风,武契奇本人也数次访华,每次回国都带回一堆项目协议,如同满载而归的“丝路商人”。
正是因为这样深厚的中塞情谊,使得西方对武契奇政府的不满日益加深,在他们眼中,这位敢于对欧盟说“不”的总统,已然成为阻碍西方将巴尔干完全纳入囊中的最大绊脚石,而推翻武契奇,便成了某些势力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
塞尔维亚危机走向何方历史的阴影从未真正离开过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尤甚。
南斯拉夫解体的创伤犹在,北约轰炸的伤疤未愈,科索沃分裂的痛楚难消,塞尔维亚人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太多的国家分裂与战争动荡,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里,刻着对西方势力的深深警惕,当年克林顿政府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画面至今让老一辈塞尔维亚人谈之色变,正是这种历史阴影,使得许多塞尔维亚人对西方的“民主自由”口号嗤之以鼻,更乐意接受武契奇这样能带来实际经济发展的强人。
然而,地缘政治的夹缝求生从未如此困难,塞尔维亚位于欧盟与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交界处,西边是北约东扩的前沿,东边是莫斯科的传统势力范围,两大阵营的角力让这个小国不得不左右逢源,科索沃问题更是塞尔维亚政治的神经中枢,西方支持科索沃独立,让许多塞尔维亚人对欧美怀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这也给了武契奇向东看的理由。
塞尔维亚总理武切维奇的辞职已经获得批准,国家进入了为期一个月的政府组建期,新政府能否顺利诞生,牵动各方神经,若组阁失败,塞尔维亚将不得不举行议会选举,这将给外部势力提供绝佳的干预时机,有分析认为,欧盟已在幕后准备了一份亲西方政客的阴阳名单,一旦大选开启,那些对欧盟阳奉阴违的政客将被逐个拔除。
更棘手的是,如果武契奇在声波武器争议中被迫兑现辞职承诺,塞尔维亚很可能陷入全面政治真空,动荡之下,西方势力将有机会在塞尔维亚政坛来一次彻底的“换血”,安插亲西方人士,构建一个向欧盟看齐的新政府,这一切,与2014年乌克兰剧本如出一辙。
乌克兰的前车之鉴已经证明,一旦政权更迭导致地缘平衡打破,国家分裂与军事冲突便可能接踵而至,塞尔维亚境内的民族关系本就复杂,若受外部刺激,不排除局部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彼时,巴尔干“火药桶”或将再度引爆,殃及整个欧洲。
武契奇政府的命运已成为中欧关系的风向标,如果这位亲华领导人被推翻,中国在巴尔干地区苦心经营的布局将遭遇严峻挑战,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言:“西方不会允许中国在欧洲后院种下太大的树,”而对塞尔维亚普通民众而言,政治动荡带来的恐怕只有经济倒退与社会撕裂。
结语塞尔维亚危机仍在持续发酵,武契奇能否守住政权、中塞友谊能否经受住西方的干预测试,都需要时间给出答案,或许,比起冲动地选边站队,塞尔维亚民众更需要思考的是: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究竟是选择西式“民主”的未知风险,还是坚持当前稳定发展的确定性?无论如何,历史已经证明,外部势力主导的政权更迭,往往难以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