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荆州有个少年叫薛康,从小习武,身体强健,勇武过人,后来参加武举,和同乡秦家女子结为夫妻。
这一天,北方的匈奴进犯,朝廷听说薛康骁勇善战,便推荐他在北方总督帐下做了一名小校,以抗击匈奴,薛康这一走就是三年,杳无音信,全凭妻子秦氏独自一人撑起这个家。
薛家是荆州当地的豪门望族,富甲一方,秦氏锦衣玉食,身边还有侍女奴仆伺候,但是终究独自一人独守空房,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薛家有个大花园,其中亭台楼阁、假山怪石草木一应俱全,花园有一座小山丘叫铁舫,因亭内有个高大黝黑的大铁柱而得名,能俯瞰花园全貌。
夜晚秦氏睡不着,一个人来到花园中,望着天空皎洁的明月,想起了征战多年的丈夫,如此美妙夜色,秦氏感到自己形单影只,越发感觉孤单凄凉,不知不觉间走到了铁舫上,坐在凉亭里长吁短叹。
秦氏独自一人撑起这个家多年,把家中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平时在其他人面前,她是精明强干的女主人,将自己心里的苦藏起来,只有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她才卸下坚强的伪装,把心中的苦闷和委屈化作泪水,肆意流淌。
泪眼朦胧中,感觉眼前的高大黝黑的铁柱仿佛幻化为人形,变成了丈夫的样貌,笑着向她招手。
秦氏看得出神,情不自禁地靠在大铁柱旁,感觉就像丈夫在身边一样,从此她就把大铁柱当做丈夫,每到夜深人静时,都会来到这里向它诉说相思之苦。
不久之后,秦氏发觉自己的身体似乎有了异常现象,恶心呕吐,浑身无力,一直想要睡觉,什么东西都不想吃。她以为只是感染风寒,便并没有当一回事。
过了三个月,她发现自己一直没来月事,再联想起这几个月的一些症状,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又过了一段时间,她见到肚子明显鼓起,那个可怕的念头成了真,她居然真的怀孕了。
她一直谨守妇道,也从没和其他男子来往,怎么会怀孕呢?可是鼓起来的肚子总不会是假的,这又是怎么回事?而且这件事要是传了出去,她的名声,薛家的名声,全部都完了。
为了不让其他人知道,她便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搬进家中的一处小院,只让从娘家带过来丫鬟和乳母何妈妈在身旁伺候,其他婢女奴仆一律不得入内。
几个月后的一天,天空中飘来一片片乌云,遮蔽了天空,闪电偶尔划空而过,秦氏即将分娩,她让丫鬟赶紧去请稳婆帮她接生。
过了一会儿,秦氏顺利分娩,却听不见孩子的哭泣声,当丫鬟、何妈妈和稳婆看到孩子的一刹那,大家的脸色都变了。
只见这孩子浑身铁青乌黑,虽然有眼耳口鼻,四肢躯干,但却一动不动,浑身就跟铁一样,分明就是个铁孩子。
秦氏看到孩子后放声大哭:“我到底做了什么孽,上天要这样处罚我,让我无缘无故的怀孕生下这么个怪胎。”
秦氏此时早已六神无主,乳母何妈妈老成持重,赶紧给稳婆一些银子,并且让她一定要保守秘密,送走稳婆后,何妈妈又劝秦氏赶紧把这个怪胎处理掉。
秦氏虽然害怕,但毕竟是自己怀胎十月生下来的,难免有几分不舍,最后她在孩子后背上写上了“铁生”二字,把他给交了何妈妈。
何妈妈半夜趁四下无人,将铁孩子悄悄扔到了河堤下。
有个兖州来的大将郑大生,打败匈奴后率兵马回兖州,路过荆州时,有下属来报说旁边树林中听到有婴儿的哭声。
郑大生就循着哭声带人前往查看,就在树林中发现一只老虎,它的身下是一个正在吃奶的婴儿,眼前的景象将军士们惊吓得够呛,老虎见到有人过来,就丢下婴儿窜进山林,随即就消失不见了。
郑大生抱起婴儿,发现是个小男孩,看起来有点奇怪,满身乌黑,也不哭不闹,在他怀里对着他笑。
他认为老虎能喂这个孩子,必然不一般,加上他年过三十,家里还有妻子,但没给他生个一儿半女,于是打算将这个孩子收养。
他将这个孩子带回家中,交给妻子抚养,因他满身乌黑,背后还有“铁生”二字,于是便把这个孩子起名铁生。
铁生身强力壮,比其他人高出不少,性格上像极了郑大生,勇猛顽强,在十来岁的时候就敢和虎豹搏斗了,但打仗不能只凭勇猛,还要靠头脑,于是郑大生教他军事方略,并且拜乡里有名望的儒家先生为师,学习诗书和文章。
铁生身为将门之子,为人性情豪爽,喜欢结交朋友,经常和朋友行侠仗义,当然也闯过不少祸。
有一次,铁生和一个同学发生矛盾吵了起来,同学眼见他不是对手,便说他长得不像郑大生,肯定是个野种。
由于他的长得全身都是乌黑,与父亲郑大生差别极大,从小到大没少听别人说起,连他也觉得可能不是父亲亲生的。
他跑回家中,跪在父亲面前恳求:“父亲,从小到大别人都说我不是你亲生的,我也认为自己长得不像你。如今孩儿已成年,如果其中有什么隐情,还请父亲告诉我真相。”
郑大生也觉得儿子已成年,确实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世来历,于是将收养他的事情如实告知,铁生得知自己不是父亲亲生,大哭一场,接着马上去找寻亲生父母。
郑大生说他现在正是努力学习的时候,将来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了,再去找亲生父母也不迟。
过了几年,梁州总兵反叛,朝廷征调郑大生入梁州征剿,铁生请求父亲,希望能与父亲一起出征,父亲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
梁州叛军中,有两名贼将骁勇善战,一个叫杨凡,一个叫龙辰,二人在战场上互相配合,导致一时难以取胜。
这两个人曾经和郑铁生结为异姓兄弟,铁生立即报告父亲,说他可以劝降二人。郑大生表示同意他去劝降。
铁生见到杨凡和龙辰两人后,权衡大义分析利害,说梁州总兵以一隅敌全国,即便一时能占据优势,必定不会长久,如今大军压境,覆灭只在朝夕之间,两位兄弟应该早就打算。
杨凡和龙辰二人认为铁生说的有道理,所以他们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了。骁将投降,叛军见大势已去,纷纷不战而降,叛乱很快被平息了,事后朝廷论功行赏,铁生被授予参将。
这一年,北方匈奴再次入侵,铁生请求率领部下前往歼敌,顺道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朝廷同意铁生抗击匈奴。
铁生率领船队从兖州出发,不巧途中遇到狂风呼啸,船队靠岸休息,他发现岸边不远处有一间寺庙,便来到寺里,在菩萨面前请求保佑他能成功找到亲生父母。
寺里的住持听了他的请求,赞叹说道:“将军真乃孝子,我寺后山有一个山谷,对着山谷虔诚祈求,所求之事必然能实现。你不如到那里去试一试,说不定菩萨能给你一些启示。”
铁生听后立刻跟随住持来到后山,面对谷地虔诚地跪拜,期望能得到菩萨的指点。
他等待了许久,尽管没有看到菩萨,但是谷中缓缓出现一个人影,是一位蓬头垢面,两鬓斑白的老妇人,正朝着墙壁哭泣,仿佛被关押在什么地方。
铁生大为不解,问住持这是怎么回事,住持说这是菩萨在提示他。他希望住持能再说得详细一些,住持让他记下老妇人的样貌,或者以后时机到了自然会知道。
等他赶到北方时,匈奴头领病死,匈奴大举撤退,朝廷军追击歼灭八百余匈奴,剩余匈奴躲藏到山中,因山中悬崖深邃,路途险恶,将士们都不敢再前进。
铁生率一百余死士趁夜进攻,匈奴凭借地势守卫,铁生带着这一百余人冲进了匈奴巢穴,把匈奴一网打尽,战后发现山洞里金银财宝无数,堆积如山,还有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于是将她们带回。
掳来的妇女大都回乡去了,其中有个老妇人说她已无家可归,如果老爷不嫌弃,只要能够给一口饭吃,她愿意留在军中缝缝补补。
铁生看着这个老妇人可怜,就想把她带回家去,做个厨娘什么的,就在准备让侍从把老妇人带下去安顿的时候,忽然觉得这老妇人很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
他猛然想起,这位妇女跟自己在寺庙后山看到的那位老人十分相似,急忙向她询问籍贯来历。
老妇人说自己是荆州人,就是父亲郑大生找到了他的地方,于是跪在老妇人面前哭了起来:“娘啊,你可知道铁生仍活在世上?”
老妇人听后大吃一惊,说:“我丈夫薛康跟随朝廷抗击匈奴,被人陷害死在狱中。我一生都没有子女,被匈奴掳到这里,为他们缝缝补补,这才活到现在,哪会有老爷这样的儿子?”
听老妇人说完,铁生马上脱下上衣,让她看自己后背上的“铁生”两个字。
她这时仿佛明白了什么似的,大哭起来说:“天哪,这的确是我亲手写的,当年我无缘无故怀孕,生下一个人形似的铁孩子,已经被乳母抛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铁生赶忙问她当年怀孕的事情,此时军中一个参谋正好在旁边,听她叙述之后,在一旁放声大笑。
参谋说:“这有什么想不清楚的?肯定是你花园中的大铁柱有灵,让你怀孕了,被你丢弃之后,在荒野吸收万物精华,后来被老虎捡到喂养后,铁胎化作了婴儿。”
老妇人这才明白了,抱住铁生再也不愿意放手,大哭起来。
那时候薛家的财产和房子已被匈奴夺去,铁生决定把母亲带回兖州赡养。
回到兖州后铁生才知道,梁州总兵降而复叛,父亲郑大生战死,朝廷下诏厚葬。铁生因功被封为都督,派往北方。
父亲的去世让他更加看重亲情,如今找到了母亲,他只想在家好好侍奉母亲,所以哪里都不想去,向朝廷请求辞官归养,哪知朝廷不许,铁生再三请求归养。
有人劝他遵从安排,不太过执拗,不然一定会惹祸上身。
铁生却说:“我不是贪恋富贵的人,远征原本就是为了寻找亲生父母,如今母亲已经找到,只想留在他老人家身边尽孝,宦海沉浮谁都不能预料,万一哪一天遭遇不测,我母亲怎么办?”
最终朝廷还是没有准许他辞官归养。
之后,铁生母亲秦氏九十岁无疾而终,铁生为母亲下葬时,忽然有上千只鹊群在上空盘旋,衔着土块丢在墓旁,人们纷纷啧啧称奇。
多年之后,铁生被人栽赃诬陷,朝廷将他革职查办。他忍受不了这种不白之冤,抑郁而终。
铁生的儿子为父亲下葬时,发现棺椁内没有父亲尸身,只有一个长不足二尺的小铁人,有眼耳口鼻,四肢躯干,铁生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来历,明白父亲这是回归了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