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医学界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近日引发广泛关注。一位资深肝胆外科医生通过对3372例肝癌死亡患者的系统解剖研究,揭示了肝癌发病与死亡的内在规律,特别指出了五类高危人群。

这一发现不仅为肝癌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方向,更为预防性医学干预提供了宝贵依据。肝癌作为全球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0万。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哪些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规律?
这项历时十余年的大规模解剖研究,通过对肝癌患者的病理组织、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多维度分析,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肝癌的发展全貌。
研究发现,肝癌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历了从肝脏慢性损伤到肝纤维化、肝硬化,再到肝癌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特定五类人群显示出明显的高危特征。

第一类高危人群: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研究显示,在所有解剖的肝癌死者中,约8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5%为丙肝病毒携带者。
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细胞长期处于炎症状态,DNA损伤修复功能受损,肝细胞不断再生,大大增加了基因突变与癌变风险。
中医角度认为,肝炎属于"疫疬"范畴,长期肝炎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最终形成"积"与"癥",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肝癌。
第二类高危人群:长期饮酒者。在解剖样本中,42%的肝癌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60克,持续5年以上)。

酒精在肝脏中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直接细胞毒性,长期作用可造成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
中医理论认为,过量饮酒会损伤脾胃,酿湿生热,湿热郁结于肝,久而化火生毒,侵袭肝脏正常组织。研究证实,戒酒可使肝癌风险在5年内降低约40%。
第三类高危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令人意外的是,随着生活方式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的肝癌比例正逐年上升,在该研究的后五年解剖样本中,这一比例已达25%。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易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中医角度将此类情况归因于"痰湿内蕴,脾失健运",认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停滞,转化为痰浊和脂质,长期蓄积损伤肝脏。
第四类高危人群:有食物霉变暴露史者。研究表明,约33%的肝癌患者曾长期食用霉变食物,其中尤以南方农村地区居民为甚。
黄曲霉毒素B1(AFB1)作为一种强致癌物,能够与DNA形成加合物,引发p53等关键基因突变。同时,研究发现AFB1与乙肝病毒存在协同致癌效应,两者共同暴露的风险比单一因素高出59倍。
第五类高危人群:有家族肝癌史者。解剖研究发现,约15%的肝癌患者有一级亲属肝癌史。遗传因素不仅体现在某些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变异上,还表现为对乙肝病毒易感性的遗传差异。

研究证实,携带特定HLA基因型的个体,感染乙肝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显著增高。中医理论中的"先天禀赋不足"与此相呼应,认为父母之精血亏虚。
子女肝肾先天不足,易致气血失和,肝失疏泄,进而发展为肝癌。通过病理学分析,研究还发现肝癌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在慢性肝损伤阶段,肝细胞反复坏死和再生,形成"癌前病变";随后,部分肝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形成低分化癌细胞。
最终,癌细胞侵袭血管,形成转移灶。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0-30年时间,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宝贵窗口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西医治疗以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强调物理消除肿瘤和抑制癌细胞生长。
中医则注重整体调节,以扶正祛邪为原则,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等方法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具有显著优势。在早期肝癌中,术前中药干预可改善肝功能,降低手术风险;术后中药应用可减轻术后并发症,延长生存期。
对于中晚期肝癌,中医药可增强西医治疗敏感性,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肝癌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提高12%、15%和9%。

中西医结合治疗也面临着标准化难题。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规范。此外,中药作用机制和有效成分研究尚不充分,临床用药剂量和疗程缺乏严格控制。
基于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这位资深肝胆外科医生提出了针对肝癌的个性化预防建议:
对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检测,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检查,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增强CT或MRI检查。
同时,坚持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损伤。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戒酒。
研究显示,完全戒酒5年后,肝癌风险可降至正常人群水平的1.3倍以内。同时,补充B族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硒,有助于肝细胞修复。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控制体重,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少高糖高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研究表明,体重减轻10%可使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显著改善。
对有霉变食物暴露风险的人群,应避免食用发霉食物,特别是花生、玉米等易被黄曲霉污染的食物。储存食物应保持干燥通风,烹饪前仔细检查食材。
对有家族肝癌史者,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最年轻发病亲属早10年开始筛查,筛查频率应为每6个月一次,包括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影像学检查。
这项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肝癌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精准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识别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肝癌防治将取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肝脏外科杂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陈孝平, 王红阳, 吴孟超. 中国原发性肝癌多中心临床研究: 病因学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劲松, 李兰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的研究进展. 中华肝脏病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砖家就是搬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