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哲学家尼采这一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当人们明确"为何而活"时,这种意义会转化为内在驱动力,不但会让看似难以忍受的境遇(如贫困、孤独、挫折、劳累和痛苦等等)变得可承受,而且也会促使人们勇于直面人生的各种挑战,并从中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明确的人生意义具有生理层面的抗压保护机制。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从事有意义的活动时,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连接强度增强,解释了意义感为何能缓解痛苦和压力。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发现,不少意义坚守者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在集中营幸存者当中,那些心中有牵挂,(如等待团聚的家人)的人意志更强,存活率更高。
弗兰克尔从中提炼出"意义疗法"、并揭示了一个残酷而美好的真相:痛苦本身并无意义,但人有赋予痛苦意义的自由。

尼采强调,当人找到超越性的存在目的(如艺术创造、知识追求、精神超越),日常的困顿就转化为通向终极价值的阶梯。
当人们确定了积极的人生目标后,便可以从任何经历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我,并转化为成长契机。
成功来自对失败和挫折的反思、真理来自意识到错误,并由错误逐渐转化、能力的提升来自所克服的困难,并与所克服的困难难度成正比、内心的强大来自所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没有困顿,就没有意识的唤醒。人生即修行,烦恼、痛苦、欲望、妄念、失败和挫折即菩提。当意义成为武器时,困顿便化作阶梯。人们就不会再轻易感到畏惧或回避,而是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并从中找到通往人生成长、开悟和觉醒的道路。

吸引力法则认为,强烈的意图会改变行为模式,最终实现目标。
人生意义不仅是超越苦难的支点、生命意志的觉醒路径、也是困境的破解密码。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认为,人并非被动接受命运的生物,而是通过赋予生活意义来定义自身存在。假如人生没有意义,那就赋予它一个意义。
人生的首要任务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人们要主动创造生命意义、赋予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做的事情积极的意义,并热爱他们。

当人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极度专注时,曾一度认为是乏味甚至痛苦的劳动或工作将转化为精神修炼和创造力提升的过程。人们的意识将开始变得井然有序,逐渐进入心流状态。从而提升效率,在帮助自己高效完成工作和提升自我的同时,摆脱焦虑,获得愉悦和满足。
术到极致近于道,庄子等智者告诉我们,热爱并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不仅是将事情做到极致的关键,也是实现对道的体悟的关键。
因此,当人们不再追问"生活有什么意义",而是宣告"我要赋予生活何种意义"时,便找到了应对人生挑战的方法。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并从中提升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