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低温,房子难卖,地产商的营销动作也是花样百出。6月20日,网上流传出两张“另类”的销售海报。一个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建业河边的西式房屋。活动内容为“2元/斤,小麦换房”,最高可抵16万房款;另一份来自河南开封市杞县的建业城,"5 元 / 斤,大蒜换房。"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榜。有网友称销售是有创意的“助农好政策”,也有网友调侃“卖不动了就想出奇招”。
但没过多久,这样的营销方式没过多久就被售楼处叫停了。究其原因,是用于冲抵现金的小米、大蒜收购价高于市场价,说明这种方式的本质是变相降低首付,从而为购房者提供更大的利润,避开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限价令”。
在过去一年的楼市拐点中,限跌令屡见不鲜。在许多城市,均有以口头、文件等形式出现过。与此相伴的还有限涨令,它们在不同行情下主市场浮沉。
自去年以来,房价开始下跌。无论是四大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更令人惊讶的是,传统的销售旺季“金九银十”也不例外。据住建部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年初,全国商品房销售单价约为11029.8元/平方米,但9、10月份又回到了“万元以内”。据专家预测,房价大概率将不再是“只涨不跌”。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5月份,我国新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是9878元/平方米。"相比之前几个月略有上涨,但是和2021年售房巅峰时期的11228元相比,整体幅度下降了12%。
不过,不知有多少人感叹,总是房价起起落落,好像和我关系不大,因为对于买房始终是一个结果。近年来,有房有车已经成为结婚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物。甚至有人把资产的表现与房子直接挂钩,认为房子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
于是,就出现了一类资产上千万的“穷人”。说到这里,很多人恍然大悟,没错,这里说的就是国内的“房奴”。
杨先生是北京的上班族,每个月的月薪大约在1.2万元。前几年因为结婚买了五环内的学区房,140平米售价1200万。为此,杨先生掏空了祖父母、父母和自己三代人的“钱包”,才勉强凑齐了600万的首付,剩下的600万由夫妻二人30年共同偿还。加上利息,每个月大概需要还2万多的房贷。
幸运的是,爷爷奶奶都还健在,还有一部分养老金可用,所以这个家庭还算可以支撑。虽然一家六口住在一套公寓里有点挤,但也算是幸福。但从2017年开始,随着爷爷奶奶的去世,爷爷奶奶的养老金也没了,杨先生的还款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偿还贷款,杨先生和他的妻子管女士一起努力工作。他们每天一睁眼,就被沉重的贷款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在结婚的两年里,杨先生和妻子几乎入不敷出,但在两年后,杨先生有了孩子,他的日常开销剧增,生活压力增大,甚至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为此,杨先生戒烟戒酒,卖了汽车,全家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生活状态极其结局。
几年后,尽管杨先生的房子价值涨到了1500万,但这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他目前的生活状况依旧没有改变。事实上,像杨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大部分买房的年轻人都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他们正变成一种新“穷人”,拥有着价值千万资产的“赤贫阶级”,却常常为十几元的电费发慌。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房产升值了,那把房产卖了去别的地方住岂不是更好?为什么非要在黄金屋吃糠咽菜呢?
古语有云,“请神容易送神难”。对于“新穷人”来说,卖房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很多一二线城市对购房者有明确的要求,比如他们必须在本地工作,工作时间也有限制。
再加上杨先生买的是学区房,但非京籍子女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北京的教育质量是很高,但是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低,在北京读完高中再回江苏、河南、山西等地参加高考的唯一结果就是被那些“学魔”踩在脚下。
此外,二手房高昂的交易税和转让费也让很多想卖房的人望而却步。房价越高,交易税和过户费就越高。杨先生的房子虽然升值了300万,但实际成交价远低于1500万,甚至是1200万元的本金都可能还不上。因此,这些人不会选择出售房产。虽然有房子,但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这是他们的感受。
再者,房价的上涨让杨先生更加不敢卖房,卖了很有可能就再也买不起了。一旦被挤出北京,多年积累的人脉也就付诸东流了,所以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还清贷款。
“有房的穷人”主要就是因为资产被“冻结”了,无法流动。所以,家庭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不要把所有积蓄都花在买房上,这样容易造成虽然有房,却无力支付老人治疗费用的尴尬局面。要储备适量的流动资产,以备不时之需可以随时变现,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简单来说,中国人并不缺钱,但他们都把钱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了。想一下,如果这对夫妻俩不需要买房,每月净收入超过8000元,那消费能力肯定不会很弱。只有老百姓积极消费,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增长。因此曹德旺指出,多达4亿的房奴,正在“毁掉”经济。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