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拖二的带娃生活里,过着迟到的间隔年|育儿人画像12

大安于隅 2021-11-19 17:54:26

*此为“育儿人访谈计划”的第十二篇

受访人:Olivia,2019年投入全职育儿,全职资历迄今两年多

(应受访者要求,头像和文中昵称均为匿名)

Olivia是一位80后,两个男孩的妈妈。她在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结了婚,又在三十岁的年纪生了娃。她在相应年龄做了相应事情,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按部就班的和谐。

上学时候,Olivia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常常抛第二名几十分的距离。但其实,她天性并不是一个学霸样子。

她喜欢到户外、到自然里去疯去耍,喜欢跟小伙伴一起打闹、一起恶作剧。住在隔壁的上海老奶奶有次逮住了顽皮的Olivia,留下了一句让她印象深刻的评价:“哼哼,我就知道你肯定就是那个狗头军师!”

比起课本,Olivia更喜欢看那些“杂书”。小学时自己就把四大名著啃完了,早早涉猎了文史哲领域。那时,她想象中的未来,不是结婚生子,不是在家带娃,而是一个人自由自在,走向山河,游遍世界,体验不同行业和生活,其中还懵懂怀揣着救世济民的情怀理想…

但,在现实学业面前,在父母如山般压迫而来的严苛要求下,Olivia渐渐埋藏起了自己的天性。她学会了自律,不再分心于嬉戏打闹,而这也意味着,她同时学会了压抑,学会了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愿,压抑得平静如水,不动声色。

伴随学霸生涯而来的,除了那无人企及的高分,还有这后天练就的盖棺真实自我的“本领”。

当Olivia考上大学,学业和父母这两座压力山大却都突然一下消失了。父母对凌晨晚归的Olivia不再追问,也不再紧紧监视她的业余活动。没有了扣在头上的紧箍咒,Olivia开始给自己松绑,她进入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

那时候,她会经常去参加各种活动,户外露营、聚会交友,有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跟人一起下馆子。也因缘际会,认识了本来不可能有交集的老公,继而从一群人的吃喝玩乐,过渡到了二人世界的吃喝玩乐。

很长一段时间,Olivia沉浸在这种简单纯粹的满足里,享受美食美景,享受不同体验带来的感官愉悦。她感觉到一种被约束后的释放,好像在弥补自己早年上学时,被剥夺掉的那份享受快乐的权利。

虽然毕业了,工作后的她,在岗位上每天做着重复事情,恍惚间觉不到价值意义的时候,内心会漏出一些痛苦。但很快,学霸生涯练就的压抑本领,立马就堵上了这些缝隙,然后她又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着上班干活、下班玩乐的生活节奏。

上班后的Olivia和同事们朝夕相处,而当她倒带这段经历时,发现他们看到的笑,听到的言语,其实都只是她当时的面具。

可是那时,她不知道自己的面具,或者说她不知道自己有多害怕去撕开这副面具。

她正走在按部就班的安定生活里,有份稳定工作,有着安全保障,正如父母从小教育她的那样,生活就该是这个样子。潜意识里的她,害怕失去这份安定,害怕失去面具后的自己无落脚之处。

长大后的Olivia,过上了表面无忧无虑、稳稳当当的日子,她并没有一个人走向山河、游遍世界,相反地,她进入了从未想过的婚姻。

回看这个计划外的决定,Olivia意识到,当时安定表面下的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工作一样,婚姻是她忍不住想给自己抓住的另一根稻草。和真实自我失联已久的Olivia,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许生活就该是这样,从一个人希望走向世界的冒险中,缩回到现实婚姻的避风港里,过上公式化却是无比安全的日子。

如果不是老二意外来临,Olivia大概还会在这份应该这样的生活里,按部就班到退休年龄。继2012年老大出生,时隔六年,Olivia又成为了另一个男孩的妈妈。

当年老大是由奶奶和外公相继帮忙一起带大的,Olivia因此得以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她早上离家,下班和周末便回来陪孩子。当孩子渐渐长大,哭着不让妈妈去上班的时候,Olivia觉得特别内疚。

虽然大多数家庭也都是祖辈带娃模式,看起来也是应该这样的生活,Olivia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为什么自己生的孩子却不能自己带大?为什么比起父母,孩子却和祖辈们更亲近?

内心一直有不确定的声音,但一想到要放弃自己不热爱但也还算安稳的工作,Olivia感到一种本能恐慌。她探了探脚,却始终迈不出自己的舒适区。

直到祖辈们因为身体问题等现实原因,无法再给Olivia继续带娃的时候;直到Olivia有一回怎么也联系不上在家里帮忙看娃的阿姨的时候,在各种外界因素迫使下,那时已经坐完二胎月子回到职场的Olivia,又不得不做出了辞职回家带娃的决定。

没想到大半辈子都在逃避的恐慌感,还是降临到了现实生活里。这次,Olivia只能选择面对。

准备辞职阶段,为了克服对未来的不安和焦虑,Olivia第一次去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辞职后,Olivia开始深入参与这个领域,边日常带娃,边抽时间去报名课程、加入社群,还会时常和大家一起举办线上和线下活动,好像回到了年轻时的那股活跃劲。由此延伸开去,Olivia继而进入了内容更广泛的心理学领域。

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对于Olivia而言,更像是回溯自己的过程。

虽然,她在该读书的时候考了高分,在该结婚的阶段进入了家庭,看起来是在什么样的年纪就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但,直到三十多岁,Olivia才意识到,原来二十岁的自己漏过了一门很重要的功课,或者说,是她曾略微一瞥,但又被生活拽着拖离,从此被尘封于内心深处的功课——那就是对真实自我的追寻。

在这重启的向内探求中,Olivia开始意识到父母带给自己的影响,她看到他们的管教方式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心理痕迹。她也开始发现,自己在对儿子的管教中,其实也不知觉延续了父母当初的模式,比如严格要求儿子的作息时间,试图调教他的散漫天性…

Olivia慢慢看到了过去遗留下的心结,开始明白一些现状的成因,她不再止于追求浅浅的感官快乐,她想要发掘更多内心深处的自己。

于是,Olivia开始了长期的心理咨询,试图努力去化解自己的心结,与此同时,她也开启了迟到的对自我的试错,迟到的去探求自我的间隔年。

当初Olivia毕业后的几份工作,都是经人介绍获得的机会,Olivia一直抱着随缘试试的心态接受着,从未主动寻求过自己想要的机遇。她对自己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别人给予的框架内,她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不知道自己想做且擅长的是什么。

带娃的这两年,意识到认知盲区的Olivia,开始跳出自己的既有框架:她不仅学习职业生涯,参与社群活动;她还考取高考志愿指导师,为学生们指点迷津;现在,她又开始准备心理学研究生考试,计划深入领域的学习。

她好像又变回了小时候那个“狗头军师”样子,思维活泛,乐于尝试,只是这一次,不是为了嬉戏玩耍,而是为了探求自我。就在一次次跨出舒适区的尝试中,Olivia慢慢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看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

一开始辞职时的恐慌,也在这个求索过程里,缓慢得到了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自信。

三十多岁的Olivia,终于有勇气放下了手中稻草,也终于有底气放下了对安稳工作和家庭婚姻的外在依赖,她找到了真正的安全感来源,那就是她自己——她对自己的肯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回头看辞职了的这一两年,Olivia发现这期间学到的东西竟比十年职场里获得的还要多得多。

但这些,都还只是一个开始。Olivia说,她还并未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她只是刚刚上路而已。

现在,Olivia每天送孩子们上学后,做完家务,便只剩三个小时时间来专注于考研学习,下午四点便又得分神给孩子们。边一拖二,边准备考研的节奏,逼得她只得争分夺秒地利用起碎片时间,每次在厕所里还不忘啃啃英文阅读理解。

她不知道三个月后结果如何,但至少这一次,她不会再退缩了。

【访后记】

在万象城的咖啡店里,和Olivia聊到了正午时分。结束后,她去了商场里的书店,准备看些别的书,暂时给自己放个假~

和Olivia其实初识于一年前开始于我家客厅的“老母亲聚会”,那时便听她说,将来想去进修心理学研究生,没想到,她这么快就付诸行动了。

印象中的Olivia一直是个思维清晰、善于向内探索的人,这次交流后才发现,原来她也是经过了一段生命迷茫期的。Olivia说,大家所认为的生育危机,在她眼里,它是“危”也是“机”。女性因为生育而不得不离开职场的这段时间,其实也是我们可以用来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窗口。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写到最后,我想起了之前在另外活动中遇到的一位女生,她说她不想按照设置好的“社会时钟”去生活,哪怕六七十岁了,想要尝试的东西也可以照样去尝试。她眼神坚定、语气果敢的样子,也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我们能在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事情,那会是多么幸运的际遇。这种合适,不是指跟随着主流的社会时钟,而是指能依循着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内心追求。

又或者,其实并无合适不合适、应该不应该之说,也许框住我们的,根本不是年龄,也不是生育限制,而是我们手中,那还没有勇气放下的,面具和稻草。

回到家后,在书店的Olivia发来微信,说这是对今天交流的完美总结:

嗯,深以为然!

访谈时间:2021.10.21

成稿时间:2021.11.3

【育儿人访谈计划】

关注平凡育儿人的生活故事

在普通人的文字画像中

真实呈现全职育儿群体的现代面貌

访谈者/撰稿者:王大安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