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浙江精神”怎么书写?老师们来作示范了

不老仙 2018-06-13 17:48:01

2018.6.07 •高考

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精神不息流传

学勉中学  虞亦君

1903年,一个瘦弱的青年在东京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赠送同样来自浙江的友人许寿裳。一年多后,瘦弱的年轻人毅然弃医从文,试图以文学唤醒沉睡的国人。他就是鲁迅先生。在先生那里,“我以我血荐轩辕”不是一句悲壮的口号,而是一种切实的持久的行动。他的每一篇小说、每一篇杂文,都抨击封建文化的奴化人性,揭露底层群众的愚昧麻木。他因此被误解被曲解,被当作“世故老人”“封建余孽”。鲁迅在彷徨和孤独中,在攻讦和黑暗里,依然高声呐喊。在他看来,没有觉醒的勤劳和善良,更是有毒的砒霜。近百年之后,鲁迅先生的思想依然深邃,文章依然震撼人心。

鲁迅是浙江精神“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最好样本。浙江精神的底色,就是家国情怀,民族担当。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推动社会前进和民众福祉。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从勾践流传到蔡元培、鲁迅,流传到钱学森、赵忠尧、屠呦呦。一路流传,一路奔涌。

宁波有一座修建于明朝的藏书楼,叫天一阁。天一生水,水能防火。藏书楼主人对书籍的痴爱,可见一斑。天一阁珍藏各类古籍三十万卷,其中善本八万卷。这座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延续四百多年,几乎耗尽了范氏家族的心血和钱财。它历尽了战火、动乱、衰落,却在战火中修葺,在动乱中搬迁,在衰落中重生。几十代人如此辛劳,如此艰难,如此执着,就是为了保存一缕文化香火,让这缕文化香火氤氲浙江大地,染绿浙江山水。

千金散尽,不为吃喝玩乐,只为藏书流传文化流传,这是浙江人的胸襟,更是浙江人的情怀和精神: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保全文化传播文化。这种自我牺牲精神,由西施浣纱的苎萝山,流传到僧人智昙的六和塔,流传到范氏的天一阁,流传到王冕、王阳明,流传到陈洪绶、王国维。一路流传,无怨无悔。

义乌小商贩的换糖担子,几十年时间里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大街小巷,让义乌小商品闻名全国走向世界,走进世界杯赛场,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一枚针线一团鸡毛中寻找商机,不畏艰辛以双脚一步一步丈量中国大地,造就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是义乌人走在前头。以小家电、皮制品寻找致富道路,是温州人走在前头。走在前头,就是自立自强。以开放的胸怀和青山绿水,以梦幻般的西湖美景,迎接G20峰会,是杭州人走在前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水共治”的生态文明,是浙江走在前头。走在前头,就是引领包容,和谐发展。走在前头,是创新的勇气,是坚韧的毅力,是深邃的目光,是宽阔的胸怀,是浙江的智慧。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浙江弄潮,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这种“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让浙江的每一片大海,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乡村,每一座城市,组成史诗般壮丽的画卷。而每个浙江人,就是潮头的一朵浪花,画卷中的一草一木。虽然小,却汇成浪涛的不息奔腾,构成画卷的无限延伸,推动浙江的持续发展。

学勉中学的虞亦君老师,真可谓书虫一枚,正因为有大量的阅读,使他下笔如行云流水,考据可信手拈来,所以,要写好作文,阅读是基础。

与时俱进浙江人

牌头中学  李志良

近年来,因经济的强势发展,浙江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作为东南沿海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新时代的浙江在繁华的背后,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文化精神给予支撑呢?2016年,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G20峰会”时,习总书记铿锵有声地对“浙江精神”作了精练传神地概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浙江历史悠久,早在5万前就有原始人类活动于此。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古文明,如星星火种,成为浙江文化的滥觞。面对曾经的汪洋泽国,浙江先民凭着不懈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将一片片盐碱滩涂与沼泽洼地,开辟成可耕可种的肥田沃地。沧海变成桑田,孕育出了灿烂的浙江文明。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可贵财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灭吴国;东汉会稽王充著《论衡》,辨照是非之理,疾虚妄之言;明代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正是这些流淌在浙人血液中的精神文化因子,让浙江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1911年的辛亥革命,三千浙军收编沿途的游兵散勇,攻下了本需10余万大军才能攻克的南京城。改革开放后,浙江商人异军突起,确立了浙江人在经济界难以撼动的地位。也是在浙江这块热土,响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跫音;也是在浙江这块热土,实施了“五水共治”这项具有全国意义的的民心工程……这一件件令世人瞩目的事件,充分演绎了浙江人“勇立潮头”的精神,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著名作家李杭育曾说,“浙江人的性格比较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转变”,这便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实干精神。马云、陈天桥、丁磊、宗庆后等等,这些叱咤风云的浙江商人,他们发现和开拓了与众不同的商业空间,是新时代“浙江精神”的优秀代表。有人说,浙江人的性格‘’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温柔有激烈‘’,但不管如何,“干在实处”是浙江人共有的特质,励精图治、开拓创业的实干精神,显示出了浙江人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如今,浙江人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与舞台上,势将与时俱进,承继与发展“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热情,开创出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牌头中学的李志良老师,为人敦厚,不喜言词,但做学问严谨,已是著作等身。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暨阳分校 郭晓瑜

有这么一个地方,祖先们在一片盐碱的海涂和沼泽地上,在崎岖蜿蜒的群山下,逐渐开辟出可耕作的水田,开垦出富饶的平原,这就是浙江。从此这方水土滋养了一代代浙江人在此繁衍生息,砥砺着浙江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开放图强”的精神品格。经历了不同时代,如今浙江人民与时倶进,既继承了良好的过去,又有所创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成为新一代浙江人的精神动力。

乘船过钱塘江畔,你会惊叹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饱含着“浙江精神”。回顾漫长的奋斗岁月,你会发现这是一幅历史与人文交织在一起的长卷,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从“忠魂皓月千秋在”的岳飞到“休言女子非英物”的秋瑾;无论是科学救国、求是一生的竺可桢,还是冷对千夫指、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浙江精神”所包罗的深厚底蕴,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一代又一代浙江人智慧的结晶。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可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貌,使得先辈们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中生活得极为艰辛。然而,勤劳勇敢的浙江人凭借坚韧的意志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这个十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奇迹。“浙江智造”“义乌小商品”像参天的大树,根繁叶茂,扎根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长期的逆境生存让浙江人明白,只有真真切切地“干”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于是“干在实处”的思想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头脑中,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演变成了今日之“浙江精神”。

浙江精神,是勇立潮头,敢于逆流而上的拼搏。早在清朝年间,义乌农民就有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又如从白手起家到如今事业有成的海外浙商们,再如由马云所创立的彻底颠覆人们生活方式的阿里巴巴集团……正是这种“敢”的精神让现代浙商成为当仁不让的华夏第一商帮,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种精神在现时代在全国发挥着强烈的示范作用,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着更多的“浙江范式”。

近年来,浙江率先提出“五水共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等一系列政策和理念,有些已成为全国的改革样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浙江人是如何以其走在前列的改革精神和改革方式传承、创新着浙江精神,以其独有的包容性丰富、发展着中国精神。浙江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典范。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暨阳分校的郭晓瑜老师,有很好的文学素养,爱好读书,勤于练笔。宽广的文学视域,为她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鼓荡浙江潮,敢为天下先

暨阳分校 丁一锜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吟咏着苏轼隽永的诗句,痴想千年风华,观此潮,立此地,不得不为这一方天地而倍感自豪。江浙之地,向引风气之先,它的开拓务实、知行合一、勇立潮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始终滋养着这方神奇的土地。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当出身河东柳氏的才子柳宗元望见未染世俗的柳州山河,接触着百越子民,他也许不会知晓他们的身上传承的就是吴越先民的开拓务实之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当归隐田园的孟浩然感慨于建德江的恬静淡雅,他大概很难撷取数万年前“建德人”的蒙昧记忆,那些散落在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滨的文明曙光;“除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当仕途失意的王阳明被迫走进偏远的龙场驿,揽明月清风入怀,舍世俗功名于外,幼年格竹疑惑、壮年平乱果决,而今问道顿悟,终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写下了“知行合一”四个大字。

从学贵履践到经世致用,从浙东学派到清末朴学,从工商皆本到义利并重,从宁波帮到温州人,从方回春堂到胡庆余堂,一代代浙江人,一步步浙江传奇,何时不在书写浙江的传奇?无论是王充振聋发聩的“无神论”,还是龚自珍不拘一格的“人才论”,甚而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观”,浙江人何时又不以天下为念?

而今,一个崭新的时代又在鼓荡着浙江儿女走向世界。习总书记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响应着这样铿锵的决心,马云、陈天桥、丁磊、宗庆后、鲁冠球,耳熟能详的名字、叱咤风云的浙商,以骄人的“战绩”交上了新时代“浙江精神”的满意答卷。顾望我辈,青春正年少,理当奋起求明朝!昔日清末学子肯舍祖国父母之家邦,赴七万里长途,寻求祖国之未来;今日我浙江学子又怎能不立足生养的热土,将“干”落到实处,争做时代的弄潮儿?激动处,串串文字油然涌起:

“世事虽变,精神长存。江浙处身,天下在心。敢乘巨浪,与时俱进。问排除万难,有夏大禹,因势利导巧治水,十三年敬业不入家;看矢志不渝,有越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二十载坚持方雪耻;求踏实勤恳,有宋胡则,犯言直谏免赋税,七十秋仁德成大帝。先贤煌煌在前,我辈碌碌岂后?

当学乌程侯,吴越王,以天下为念,轻个人荣辱,重万民安宁;当学岳武穆,于少保,以国家为上,忘一己生死,求国泰民安;当学方孝孺,张苍水,以道义为本,断世俗纷扰,访楷模完人。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我心潮澎湃;立足时代的转折点上,我意气风发。”

时代已来,我辈已来。鼓荡浙江潮,敢为天下先!

暨阳分校的丁一锜老师,虽是教坛新人,却笃志向学。既有工科生的严谨,也有文科生的涵养。喜好文史哲,常于不经意间广博学生见闻,于细小处启发学生思考。

备战高考作文

小编采访了学勉中学的虞亦君老师,他说:“要写好高考作文,平时就要注重‘积累’‘阅读’‘思考’。积累,即要梳理课本,立足课本,从课本中找材料,在考试时正确运用。阅读,即要阅读报刊,阅读课外读本,让阅读从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社会,以拓展视野,增加见识。思考,即围绕做人做事,对所见所闻进行必要的思辨和反思,想一想自己应该怎么做。”

最后,小编想坦白下

当我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

真的傻眼了

真心佩服这些老师们还有参加高考的考生们

假如你也有同感,赶紧来为他们打CALL吧!

1 阅读:754
评论列表
  • 2018-06-14 12:20

    写得好,如此浙江,心向往之。。。

不老仙

简介:发布各种类型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