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澳大利亚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人不明白,中国人不怕美国”的文章。论述了中国不怕美国,已准备好打仗,大部分国家都想和中国做生意这一论点。这篇文章的出现并不算空穴来风,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从“造得多”走向“造得精”。高超音速导弹、隐身战机、电磁弹射航母,这些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名词,现在都在现实中服役。

(参考消息2024年相关报道)
在海军发展上,中国的步伐让人无法忽视。
从2012年辽宁舰服役,到山东舰、福建舰接连下水,中国航母的建造节奏呈现出“每五年一舰”的态势。福建舰作为最新一代国产航母,采用电磁弹射技术,意味着中国已步入世界顶尖海军行列。这些年南部海域、东部水域频繁举办实战化演习,不只是在练兵,更是在传达一个信号:中国不惹事,但也从不怕事。

(中国已步入世界顶尖海军行列)网络空间的“隐形战场”,中国也走在世界前列。据《解放军报》报道,中国早已建立完备的网络作战力量,涵盖防御与进攻两大方向。美国多次在国会听证会上提及“来自中国的网络威胁”,这不是指责,更像是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近年中国在信息化作战领域持续加码,陆军、空军、火箭军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新设立的战略支援部队也在加速整合网络、电磁、天基等资源,打造立体化“信息战”体系。这是基于对现代战争趋势的深刻理解与提前布局。

(中国在信息化作战领域持续加码)军事之外,真正让一个国家不动如山的,是经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4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一带一路”不只是一个经济项目,更是一张战略地图。从中亚天然气管道到东非港口建设,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欧班列,这是一种“用基建织网”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强化互联互通。而在投资环境方面,《外商投资法》实施以后,特斯拉、宝马、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纷纷在华增资扩产。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曾将中国列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在制度、政策、执行力多方面形成的合力。

(中国政府官网公告)“大部分国家都想和中国做生意”,这是实情。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近6.99万亿元人民币,是彼此最大贸易伙伴。而欧洲方面尽管有“去风险”的风声,但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意大利机械依旧在中国市场深耕。中欧班列全年运行超过1.9万列,创历史新高。哪怕政治上有摩擦,经济上依然是你中有我。再说澳大利亚。尽管它在政治上对中国多有挑衅,但铁矿石出口依赖中国已成事实。2023年,中国进口的澳洲铁矿石占其总出口量超过60%。

(中欧班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棋盘。很多国家正在走一种“双边下注”的平衡路线。印度一边参加“四方安全对话”,一边继续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合作;中东国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同时,也在与中方探讨能源安全与科技合作。这种多边主义的回潮,是对“非此即彼”冷战思维的现实回应。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众多国家的选择,不是因为它强硬,而是因为它能带来稳定利益。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确定性”就是最大的战略资源。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规则的角色,它正在成为规则的一部分。军事上它不是挑衅者,经济上它不是掠夺者,外交上它不是操弄者,而是一个越来越多国家愿意靠近的合作对象。至于那些依然持怀疑态度的人,可能要重新审视一个事实:中国不是要和谁对抗,而是要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走出自己的路。这条路可能不完美,但它真实、稳健,也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