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贵为摄政王,天子的生父,为何最终也没有选择称帝?

一点儿历史事 2023-12-24 20:58:11

载沣贵为摄政王,天子的生父,为何最终也没有选择称帝?

1908年十二月二日,已经步入末年的大清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此时刚满三岁的溥仪尚在襁褓,他哭着聆听大清百官的跪拜。

而他的父亲载沣也因此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大清历史上第二位摄政王。

PS:大清第一位摄政王是多尔衮,也是最终奠定大清基业的实际掌权者。

作为摄政王,很明显载沣的政治手段要远逊色于他的上一任多尔衮。

但比起年仅三岁的溥仪,载沣的政治手段无疑要强得多。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老佛爷”慈禧的帮助下,以光绪帝为首的进步势力更是被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慈禧死后,载沣成为了大清实际上的掌权者,但他的政治水平也极其有限。

不过比起尚在襁褓的溥仪,载沣无疑要强得多。

那为何这位“天子生父”最终也没有想过夺取皇位呢?

在解读这个问题之前,笔者给大家解释一个前提。

1.慈禧为何不选择载沣为继承人?

虽然载沣这个人没什么本事,但其实也是有优点的,比如他老实能干、勤快吃苦,做事也很踏实。

也正因为载沣的“老实人”性格,才被想要继续掌权的慈禧一眼相中。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上,载沣的名声也不错。

1894年,义和团运动大爆发,德意志公使克林德“不幸”躺枪。

德国仗着自己国力强盛,不仅要求清政府为克林德建立石碑,而且还要求他们远赴德国“负荆请罪”。

而载沣作为慈禧的亲外甥,光绪皇帝的胞弟,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抵达德国后,盛气凌人的德国皇帝仗着自己国力强大,竟然提出了“跪拜谢罪”的屈辱条件。

面对责难,一向谦和的载沣选择了强硬,甚至当即决定回国。

德国皇帝见状才只好语气松动,将“跪拜谢罪”改为“鞠躬行礼”。

这件事情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载沣也因此广受赞誉,甚至得到了“中国贤王”的美名。

看到载沣如此出色,慈禧对他自然更加器重,也让载沣有了日后“飞黄腾达”的机会。

一年后,年仅二十五岁的载沣成功入围政治权力机关——军机处,成为了大清最年轻的政治核心干部。

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皇帝(疑似慈禧投毒)驾崩。

图为光绪

光绪皇帝无后,让大清的权力交接问题也浮出水面。

此时的大清早已千疮百孔,在这危急存亡时刻,为了再次掌权,慈禧选择让年仅三岁的溥仪成为大清最后一任皇帝。

在慈禧的授意下,溥仪被过继给了光绪,而且同时兼祧两房,承继同治之子,成为大清下一任掌舵人。

而深受慈禧信任的载沣也一跃成为了大清第二任摄政王。

2.慈禧立溥仪的目的

第一点:慈禧权利欲旺盛

这一点上文中我们已经提过了,慈禧是一个权利欲望非常旺盛的女人。

也正因如此,她才可以凭借太后的身份把持大清朝政,把大清搅得一团糟。

慈禧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突然去世,所以她仍想要把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溥仪年仅三岁,非常好掌控,且与自己血缘最近,自然成为了慈禧最好的选择。

第二点:载沣是一个天生的“打工人”

在这里笔者要声明一件事情,载沣之所以平步青云,并不是因为他“才气过人”,更不是因为他深谙政治,而是因为他“老实”。

载沣做事的能力还不错,但领导能力极差,属于一个天生的“打工人命”。

也正因为他这种属性,所以他后来才在袁世凯那里栽了跟头。

慈禧也明白,载沣从一开始就不是做“国家领导人”的料。

第三点:载沣出身于慈禧天然亲近

载沣是醇亲王之子,醇亲王本来有七个儿子,但由于天灾人祸,三个不幸夭折。

剩下了载沣和他的三个兄弟。

其中,载湉很早就被过继给了咸丰皇帝。

没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光绪皇帝。

而除了载沣和光绪外,其余两个兄弟也均被过继给了别人。

因此,载沣也就成为了醇亲王的一根独苗。

醇亲王可是慈禧的铁杆支持者,在政变中出了不少力,因此慈禧也不会做这种让他断子绝孙的事情。

因此载沣从一开始就不适合当皇帝。

慈禧本来想的好好的,让三岁的溥仪即位,自己则继续掌权。

可她自己也没想到自己早已大限将至,会在几个小时后撒手人寰。

按理来说,溥仪年幼,裕隆太后又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妇道人家,根本对载沣造不成任何威胁。

3.载沣为何到最后了也没选择篡权夺位呢?

第一点:载沣本就是一个没有政治野望的人

载沣是一个政治欲望很低的人,比起权倾天下,他更想要回家抱孩子,颐养天年。

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溥仪撰写的《我的前半生》里得到答案。

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的父亲(载沣)虽然贵为国家最高权利拥有者,但实际上是个老实人,他的性格和祖父类似,是个权利欲很低的人。”

因此在与袁世凯公开决裂,并引咎辞职后,载沣才会高高兴兴地回家抱孩子,丝毫不顾紫禁城里那对孤儿寡母的死活。

第二点:载沣根本没必要篡位

虽然同为摄政王,但是载沣和多尔衮所面临的局面是截然不同的。

相较于无子的多尔衮,载沣的情况要好得多。

至少皇帝溥仪本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自己根本就不需要顾虑皇帝亲政后报复自己。

溥仪亲政以后,载沣就是实际的太上皇,这一点不会有任何问题。

第三点:载沣也有许多烦恼。

真正掌握国家政权后,载沣才明白其中的水到底有多深。

首先就是自己的死对头袁世凯,袁世凯此时手握北洋水师,是载沣集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而在他眼中,光绪归根结底就是袁世凯害死的,所以载沣对他自然是恨之入骨。

为了替光绪报仇,也为了巩固自身权利,载沣决定和袁世凯翻脸。

为了增加计划的可行性,载沣还特意找到了张之洞和奕劻等人给自己出谋划策。

但没想到本想大展宏图的载沣被奕劻一句话给吓破了胆。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兵变怎么办?”

当时的北洋军早已经是袁世凯的私人部队了,载沣要是杀了袁世凯,北洋军暴动起来,只会把大清提前送走。

载沣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最后也只是选择撤掉了袁世凯的职位。

这样做确实有可行性,一方面能稳住北洋军,另一方面还可以架空袁世凯。

只可惜袁世凯此时早已羽翼丰满,又岂是载沣能够抗衡的。

由于载沣皇族内阁等笑话般的倒行逆施的行为,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爆发。

而负责镇压的北洋军只听命袁世凯,对载沣的命令不屑一顾。

载沣无奈只好引咎辞职,向袁世凯妥协,不仅将自己一手创办的皇族内阁解散了,还重新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大臣。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载沣确实是没有什么领导能力。

但是我们可以说载沣没有政治能力,也可以说他没有敏锐的眼光。

但至少他没什么私心。

如果他像慈禧一样抓着权力不放的话,最终只会导致清政府这艘船跟着自己一同沉没。

从这点上看,政治平庸却容易紧张、说话结巴的载沣也算是能够认清自己。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阅读: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