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为何非要赐死白起?魏冉倒台的那一刻,白起的结局就注定了

文君侃历史 2024-07-20 14:18:04

秦国名将白起纵横军坛37年,为秦国攻城数十座,歼敌近百万。

他一生因战成名,却也因战而被秦昭襄王亲手送上“断头台”。

白起与秦昭襄王究竟有何仇怨?为何他会落得被赐死的下场呢?

第一段 千里马遇伯乐

要说白起之死,怎么都绕不开对他“痛下杀手”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王”,在他统治期间,秦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从十九岁初登基,到七十四岁驾鹤西去,他为秦国掌舵了整整五十六年。

在这五十六年里,从力排众议大举东进,到攻齐伐赵让六国惧秦,他的政绩之佳让人瞠目,更让人兴叹。

正所谓,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

秦昭襄王的政绩再耀眼,也不是他单凭一己之力可以办成的。

没有几个帮手帮忙,他再能干也绘就不出秦国兴旺五十余载的画卷。

他一生知人善用,他不仅对外籍文臣范雎委以重任,还对三朝老臣司马错信任备至。

虽说秦昭襄王有一身慧眼识人的本事,但他也有被人诟病的时候。

秦昭襄王一生最让后人咋舌的“污点”,便是他与秦国名将白起的“命运纠葛”。

早年间,白起能在秦国一众军士中拔得头筹,与丞相魏冉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魏冉是手握重权的外戚,他影响力虽比不上妹妹宣太后和外甥秦昭襄王,但他的一言一行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秦国的走向。

公元前294年,他因机缘巧合与重臣魏冉相结识。

凭着过人的胆识与能力,白起很快变获得了魏冉的认可。

很多人觉得是魏冉成就了白起,可实则不然,他的崛起与魏冉有关,但助他登上巅峰关键却不在魏冉。

白起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魏冉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有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第二段 败于邯郸,细思极恐

公元前273年,白起与魏冉奉命出征,赶赴华阳与魏、赵两国开战。

在他们的合力指挥下,秦国军队不仅一鼓作气歼敌十七余万,还让魏赵两军铩羽而归。

经此一役,魏冉在朝中的权势更胜从前,风光无人可比。

而功不可没的白起则借此扶摇直上,获得了加官进爵的机会。

虽说此时的白起在朝堂已经站稳了脚跟,但于秦昭襄王而言,他算不上左膀右臂。

在他眼里,白起更像是魏冉用来渗透朝堂,巩固权力的“工具”。

白起在朝堂每近一步,魏冉的权势就更多了份倚仗。

白起与魏冉是“捆绑”的,魏冉风光时,白起便风光,魏冉落寞时,白起也会跟着走下坡路。

魏冉的起起落落对白起而言,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有他在,秦昭襄王对白起的信任就会有所保留。

白起叱咤秦朝军坛近四十年,据不完全统计,他参与的十四次重大战役对秦国的战略走向与历史进程影响重大。

可是军功并不能代表一切,白起对自己的国家是忠诚的,但他在战争中造的“孽”也是真实存在的。

长平、邯郸战役是白起人生中最具争议的两场战役。

在长平战役中,他对待战俘的态度一直被人所非议,他身为一国将帅,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四十五万战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戮。

于时势而言,他的决定是明智的,但于德理而言,这是泯灭人性的。

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白起晋升的基础,但风光时,他或许怎么也没有预料到,自己成于战争,也败于了战争。

公元前 259年,秦将王陵率军攻赵失败,秦昭襄王为逆转局势,便命令白起率军讨伐,然而,白起拒绝了这一任命。

在白起看来,哪怕赵国凋零在即,秦军也没有必胜的可能。

如果执意迎战,反而会让其他诸侯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白起对局势的判断并没有让秦昭襄王作罢,为让白起出山,他还托应侯废了不少嘴皮子。迫于无奈,秦昭襄王只得主动上门跟白起谈条件。

奈何白起依旧是不为所动,甚至还用自己的性命来跟君王作筹码。

眼见白起不上道,秦昭襄王也不再坚持,一转身他便下令赐死了白起。

至此,纵横秦国三十多年的白起彻底消失在了人世间。

白起的“死”是注定的,哪怕魏冉还在也保不住他。

这时的他是不清醒的,他对王权丧失了该有的敬畏,忘记了自己做臣子的本分。秦昭襄王赐死他,既是对他的惩戒,又是对其他人的一种警醒。

在制度森严的旧社会,君臣之间的等级界限是一直存在的。

即使是军功卓越的臣子,也不能对等级做出更改,王就是王,臣就是臣,这就是古代社会的规则,也是等级社会的悲哀。

参考资料

孟祥才.论白起的事功和悲剧结局[J].孙子研究,2018(01):90-97.

陈晓川.试议白起之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208-209.

张堪辰.秦昭襄王继位与秦国外戚之争[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4):55-58.DOI:10.13834

1 阅读:424
评论列表
  • 2024-09-03 13:06

    “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白起晋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