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就散了,站着站着就倒了,"这是一个让法律人最心痛的腐败案。
2022年3月21日,曾在最高法工作18年的沈德咏被查。
这位68岁的老人,曾是最高法院的常务副院长,是国家首批授予的大法官,一个法治精神的捍卫者,却成了腐败分子。
最不该腐败的人,最终也走上了腐败之路。
从"法学泰斗"到"腐败分子"1954年出生的沈德咏是法律界的"学霸"。
从江西师范学院到中国政法大学,他的求学之路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法律功底。
毕业后,他从江西省委政法委起步,一路升至最高法院,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司法界"大佬"。
在18年的任职生涯中,沈德咏参与了多个轰动全国的重大案件审判工作,包括薄熙来、周永康等案件。
那些他曾经审判过的贪官,或许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审判者也会和他们一样走上被告席。
沈德咏是位德高望重的法学家,出版了10多部论著和法律工具书。
他常常在公开场合谈及反腐倡廉,2015年还特意为最高法全体干警上了一堂关于"共产党人人格力量"的党课。
这光鲜的外表下,却藏着一个见不得人的灵魂。
他纵容亲属和秘书充当"司法掮客",把法律变成了敛财的工具。
通报揭示,沈德咏"公器私用,纵容默许亲属、秘书利用其职务影响充当司法掮客"。
这种行为就像古代那些"清官"的家丁,老爷在堂上断案,师爷在后院收钱。
但现代版的"司法掮客"更加精明,他们披着合法的外衣,行违法之实。
沈德咏的一位秘书下海后开办了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案件标的竟然超过千亿元。
这个数字令人震惊。
试想,一个普通的律所怎么可能接到这么多大案要案?
答案很简单:这些案子背后都有"关系"的影子。
讽刺的离职告别书最讽刺的是沈德咏2018年的那封离职告别书。
他在信中写道:"问心无愧,没有贪渎擅权,没有媚上欺下,没有揽功诿过。"
当时他还说:"在北京东交民巷27号这所大院,前后20年,我始终如一、问心无愧,真实地做了一回自己。"
这些话现在看来,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字字诛心。
最危险的谎言,就是自己骗自己,连自己都骗信了,别人自然会相信。
一个通晓法律的人,一个教别人遵纪守法的人,一个审判他人的人,最终却要站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
沈德咏的腐败影响有多大?就像海南省高院副院长张家慧落马后,就发现了5起需要重审的案件。
那么,沈德咏在位18年,经手的案件会有多少需要重审?这些错案、冤案背后,又有多少人和家庭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法律界流传着一个段子:拿着吴爱英的证、读着黄松有的书、看着奚晓明的司法解释,接受傅政华的领导,刚买了沈德咏任组长编纂的民法典……这个段子背后是多少人的叹息和无奈。
每一个腐败的法官倒下,都会在法治建设的大厦上留下一道裂痕。
结语法律不是儿戏,司法公正更不能成为某些人手中的玩物。
当一个掌握着终极审判权的人腐败了,他不仅仅是在毁掉自己,更是在摧毁整个社会对法治的信仰。
就像有人说的:"法官的腐败,就像是给公平正义的天平上撒了一把沙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沈德咏还高谈阔论:"应重视中国社会各领域潜藏的风险危机。"
讽刺的是,他自己就是这个"风险"的制造者。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
所幸的是,这些腐败分子最终都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正如古人所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但愿通过严惩这些害群之马,能让公平正义的太阳永远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