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说赵博生与红十四军。
注意,这里说的红十四军,并不是1930年江苏通海暴动后组建的那支红十四军,而是在1931年江西宁都起义后隶属于红五军团的红十四军。
说故事之前,我们先简单的说说主角赵博生。赵博生(1897-1933),河北黄骅人。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领导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1933年1月牺牲,时年36岁。
当时赵博生是红十四军的军长,他也是红五军团的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1年12月宁都起义的时候,赵博生是起关键作用的主要起义领导人。红五军团组建以后,共辖有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三个军,十三军的军长是董振堂,十五军的军长是黄仲岳,加上赵博生部,整个军团基本全部为原冯玉祥西北军系统的老部队。
赵博生是河北省黄骅人。关于这个人,我以前听说是他的父亲和叔伯,早年是跟过袁世凯、段祺瑞的老北洋皖系要人。民国三年、四年的时候,赵博生就由其长辈提携,正式地进入了北洋陆军,并于1917年在保定军校科班毕业。看来肯定应该是赵家在北洋军界资深望重,到了二十年代,尽管一路干的是高参、参谋长,赵博生在这支老部队中仍是呼风唤雨可以说了算。这是日后宁都起义十分顺利、一气呵成的根本原因。
赵博生的军旅资历是很厚的,他的年龄与彭总相仿,但进入军界更早。到二十年代的末期,便已在旧中国打了长达十来年的军阀混战。另外,赵博生的学历很高,并且还曾经留学过日本,在文化见识上还要超过彭总。可以说,如果不是在1933年过早的牺牲,赵博生定是红军的主力军团一级首长,未来的军事生涯是不可限量的。
1931年宁都起义后,五军团初期有兵员一万七千左右。部队从上到下,骨干皆清一色的冯玉祥西北军官团系统,属下的各师、团官长,均为参加起义的军校科班生。拿红十四军的头号主力第40师师长边章伍来说,便也是1922年的保定军校毕业生,暴动时是二十六路军27师的参谋长。
边章伍这个人的能力很高,后来成为红军有名的战将。长征以后当过延安军委一局的局长,后任东北辽宁军区司令。建国后,他是中国驻苏大使馆的首任武官,当时的职位已经相当于中将了。只可惜还在1954年没授衔以前,边章伍就去世了。
另一个十四军出来的名将,就是孙毅了。孙是河北省大城人,老军校生,当时是十四军的谍报科科长。长征前夕他和李达、王秉璋等人都给调离了五军团。因为是正经军校毕业,孙毅在部队中的业务能力很全面。长征期间在101一军团,从教育科、侦察科一直干到了军团的参谋长,负责哪一块都行。解放后他和王秉璋,都给授予了中将。
十四军起义后的部队改造,整整进行了5个月的时间。当时,对于各国军起义部队,我党都必派出得力的、过去曾有过军校履历的干部来担任部队的政工领导。那会儿搭档赵博生任红十四军政委的,就是建国后担任新中国法界大官的黄火青。
黄火青那会儿还是中央巡视团的成员,这是国家政治保卫局下属的一个机构。包括黄火青,当时计有数十位政工干部编入了第十四军,具体严密地领导着这支起义的新军。
红十四军在1933年赵博生牺牲之前,兵力总计有3900人左右,下属边章五的红40师和赵之奇的红41师。1933年实行军团编制改制之后,军的番号被撤销。
当时整个红五军团的总兵力为1.26万人,员额总数仅相当一、三军团的半数。部队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这支部队一直被作为江西红军主要的“师资”力量给到处抽调,许多业务骨干被充实到了其他各红军主力部队。
那会儿,中共苏区的军校、教育和训练力量当中,可以说差不多有60%以上都要依靠五军团的供给。另外,因为是清一色的河北军阀主力部队,同时军中并未经过共产党的长期运动,军委对这支人马的政治可靠度长期都不放心,所以故意将其部属的建制拆散。到了长征的后期,五军团的老底子已经缩水到只有一个标准加强团的地步了。
最后退到河西走廊的董振堂红五军,只有三千人了。
但是,无论怎么说,在1934年以前,红五军团还是中央苏区的三个主力军团之一,其他像什么红七、红八、红九军团,还是到后来才成军的。从综合战斗力上说,只有一、三、五这三家,才是朱毛中央红军的台柱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