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美贸易战吸引了多少国人的眼球。
关税这把火烧得全球供应链瑟瑟发抖,美国钢铝,汽车零件,连电动车电池零件都跑不了。
可就在这乱战里,有个德国老家伙伍尔特,愣是稳如磐石。
这家“螺丝大王”一年从中国赚走上千亿利润,还被不少人误认成国企,硬生生靠一颗螺丝拧出了全球霸业。
关税炮火下,伍尔特的种种像根定海神针,戳中了咱们的痛点:中国制造喊着国货崛起,却还在价格战里挣扎,人家却早把匠心玩成了信仰。
它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90岁老人的螺丝梦:从家族到全球
2025年4月20日,莱因霍尔德·伍尔特就要满90岁了。
这老爷子19岁接手父亲的小螺丝铺时,公司就俩员工,年销售额8万欧元,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起。
那会儿是1954年,德国刚从二战废墟里爬出来,他家的小作坊连招牌都没了,只剩一堆螺钉螺帽。
可他不认命,偏要干出点名堂。
1994年,他把公司交给女儿贝蒂娜·伍尔特,自己退居幕后,盯着家族信托。
如今,伍尔特集团全球员工超8.8万,2024年销售额突破202亿欧元。
这老爷子还不闲着,建了个卡门·伍尔特论坛,把螺丝赚的钱砸进艺术收藏。
他说过:“我计划的是500年后的事。”
这股长远劲儿,从家族小铺拧到了全球舞台,硬核得让人服气。
中国市场:低调赚钱,误成“自己人”
伍尔特1994年闯进中国,在天津开了第一家店。
那时候,中国制造业刚起步,工厂里热气腾腾,他们却不搞花里胡哨那一套。
销售员背着螺丝样品,跑遍汽配城、工地、电子厂。
有回推销,汽修老板嫌5块钱一颗太贵,销售员现场拧:国产螺丝数值乱晃,伍尔特的稳得像磐石,老板二话不说掏钱。
20多年下来,他们的螺丝进了90%的豪华车4S店,连高铁轨道都靠它撑着。
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钢结构要顶住万吨压力,还得防变形,国内供应商没辙,伍尔特工程师飞来工地,带着专利螺丝蹲了仨月搞定。
这种硬活儿干多了,有人就嘀咕:“这么牛,能接国家大单,肯定是国企吧?”
2024年,他们在华30周年,销售额还涨了,新物流中心扩建保住上千岗位。
伍尔特没吭声,低调赚着钱,硬是混成了中国市场的“自己人”。
硬核作风:不上市、不妥协的风波
伍尔特这公司,透着一股“老派倔强”。
全球企业都盯着股市圈钱,他们偏不上市,家族全资控股,80%供应商锁在德国,自己只造4%的零件,其他全外包。
可质量卡得死死的。
德国总部有个“螺丝监狱”,抽检不合格就停产,负责人得戴着问题零件挨批。
有个老供应商偷换便宜材料,第二天就被踢出局,20年交情说断就断。
2024年,他们在中国扩张猛,有人酸溜溜地说:“赚这么多还不上市,藏啥秘密?”
还有人质疑:“自己不造算啥制造?”
可伍尔特不慌,2023年全球销售额近200亿欧元,新能源车的“导电防松螺丝”让特斯拉抢着签专利。
电商催降价,他们直接怼:“我们的螺丝能用8倍寿命,凭啥跟便宜货比?”
这股硬气,硬是让他们在风波里站稳了脚。
员工的归属:螺丝里的暖心味儿
伍尔特不光产品硬,对员工也好得没话说。
2025年,公司70周年庆典在筹备,最热闹的不是财报会,而是给优秀员工发镶钻胸针。
德国总部没独立办公室,董事长跟销售员一块儿喝咖啡。
在美国,员工有带薪假、养老金匹配,连心理援助都有。
在德国,还有健康基金和特殊保险。
2024年,中国海盐的配送中心扩建,不光保住1024个岗位,还带动就业。
这种“把人当人”的做法,让8.8万员工死心塌地跟着干。
莱因霍尔德把螺丝生意干得有血有肉,硬是拧出了家的味道。
匠心逆袭:从废墟到王座的底气
回到起点,1945年的德国,满地废墟,伍尔特靠一堆螺钉螺帽撑起家。
莱因霍尔德接手后,不走低价路,憋着劲儿研发高精度紧固件。
德国重建时,工厂全靠螺丝撑着,他的货“拧几下就咬死”,直接成了工业救星。
1970年代石油危机,同行裁员,他反手把产品种类从几百种扩到上万种。
这股匠心,硬是把废墟小铺拧成了全球霸主。
2025年,他们紧跟新能源风口,螺丝进了电池组,连90年代的分拣系统都能靠换芯片再战30年。
这底气,不是靠运气,是靠死磕出来的。
国货的影子:伍尔特给咱们的镜子
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长才2.6%,内需疲软,价格战没停过。
国货热潮喊得响,可跟伍尔特一比,差的那口气太明显。
人家从一颗螺丝干到全球第一,靠的是匠心和耐心,咱们却还在“快点赚、便宜点卖”里打转。
我既佩服伍尔特的硬核,也急咱们的浮躁:啥时候,咱们也能拧出这股劲儿?
螺丝虽小,信念够硬,就能撑起一片天。
我希望中国也能拧出自己的“伍尔特”,不是学人家的套路,而是用咱们的坚持,拧出属于自己的硬气。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2025-1-3
美通社2020-7-30
北京日报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