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俗气的棒槌瓶,为何能成为瓷器经典器型

东方寻宝 2024-01-05 16:47:52

如果要用一件物品来形容这个瓶子的外形,相信很多人都能想到“棒槌”。没错,这种瓶子不仅外形长得像棒槌,名字也是这样,业内统称为“棒槌瓶”。“棒槌瓶”不仅外形看起来怪怪的,这个名字也让人总感觉不对劲,在一些方言中,“棒槌”这个词甚至带有一定的羞辱性,那么,在方方面面都追求形美、意美的古人,为何要烧制这种瓶子呢?

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有这么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里的“捣衣”说的并不是洗衣服,而是做衣服,更准确地说是做寒衣。棉花在宋末元初才引进中国,在这之前,大部分平民穿的衣服都是葛麻为原料制作的。葛麻做的衣服坚韧耐磨,却生硬冰冷,需要用棒槌在砧板上反复敲打,使其柔软平整,以便于裁剪、缝制,也才能跟里面的絮贴合为一体。因此有人根据清代棒槌瓶上常见的图画,猜想这种“棒槌瓶”实际上是寓意“棒槌平”,平的不仅是衣服,也是对远在边疆的家人的思虑,平的更是边疆胡虏。

今天人们所说的棒槌瓶,主要指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式样,多为民窑所烧。其样式是: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因此又称圆棒槌瓶。这种棒槌瓶大小不一,最高的有70厘米,最矮的仅十几厘米。

棒槌瓶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时代的棒槌瓶有着不同的特点:

康熙早年的棒槌瓶器形偏矮,但胎质细腻,画风简单;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逐渐发展为细长,被称为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样式。

雍正时期,我国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工艺之精冠绝于各代,仿官、哥、汝、钧等历代名窑制品非常成功。同时,粉彩在这一时期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风格柔和淡雅,表现出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为了与康熙中后期的棒槌瓶相区别,人们将其称为“软棒槌瓶”,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但其器型曲线相对前朝棒槌瓶造型更为圆润柔和。这一时期的棒槌瓶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

后世的光绪、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棒槌瓶叫做“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呈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有青花器和三彩器。这一器型在清末到民国年间的仿品较多,但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棒槌瓶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品,不仅寓意深刻,而且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10
评论列表
  • 2024-01-05 22:20

    第一张图是桶瓶吗?

东方寻宝

简介:10年省级卫视《宝玉石观赏石》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