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之前,喝了18碗酒,吃了四斤熟牛肉。
在很多有年代感的影视剧中,"熟牛肉"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酒菜。
艺术来源于生活。
可见,"熟牛肉"完全有资做为传统下酒菜的魁首。

那么第二名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花生米。
"花生米"可是既有历史又很亲民的道下酒菜。
一盘花生米不过几块钱,在贫穷的年代,是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的。
不仅如此,它还很适合小口慢嚼,是所有下酒菜中最符合氛围的道菜。
而且,制作简单,可以是油炸的,也可以是水煮的。

第三名
应该是拍黄瓜。
拍黄瓜可是道不可多得的下酒菜。更是不挑地区,不挑家庭,不挑手艺,简单易做。
黄爪的清香脆爽,吃一口既能缓解酒的辛辣,又能提神醒脑。一盘拍黄瓜一碗酒,不要太搭调了!
拍黄瓜是东北叫法。
主要是因在黄瓜切段之前用刀拍一下,这样既把黄瓜的清香激发出来,又容易入味儿。
拍黄瓜在其它地方的应该叫凉拌黄瓜。
其它地方我不知道,四川的凉拌黄瓜,有好几种拌法。
可以拌成红油的,也可以用蒜沫和青椒切碎拌,还可以把青椒换成小米辣。
不管怎么拌都是道既下酒又下饭的菜。

这第四道下酒菜却没有了统一答案。
东北人,有的说是拉皮,有的说是咸鸭蛋。
我觉得咸鸭是个调侃。我小时候就听我舅舅跟我讲过。
说在某地,有一家人财主,特别"抠门儿"。
有一次,父子俩喝酒用一个咸鸭蛋。父亲用筷子抠一小口,嗦一下筷子,递给儿子。在父亲的监督下,儿子又抠一小块儿,嗦一下筷子,递给父亲。
父亲十分恼怒,用筷子打了儿子一下,因为儿子嗦得太使劲了。
父子俩,一个咸鸭蛋抠了半个月还剩一半儿。
最后,女主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父子俩太辛苦了。就干脆把半个咸鸭蛋捣碎煮了一锅汤给父子俩喝。又喝了半个月。
当时我听这个笑话时,还跟舅舅讨论过是不是咸鸭蛋太咸了。所以印象深刻,到现在都没忘。
可见咸鸭蛋并不是个很好的下酒菜。

有朋友推荐了,茴香豆,我想这个浙江的朋友会认可。因为鲁迅先生早就用孔乙己帮茴香豆代过言了。
有四川的朋友却说:"有水平的下酒菜当属是卤鸡脚,卤鸭脚板儿"。
这个我个人觉得挺有道理。四川的卤鸡脚,鸭脚可是香而不腻,回味无穷。一杯小酒,几个卤鸡脚别提多惬意了。

可以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也有人推荐煮毛豆和糖拌西红柿。
我看这两个还比较大众化。应该南北方都有。
还有朋友推荐小葱拌豆腐的。这个朋友定是个东北人。
小葱拌豆腐应该只有东北人才喜欢吧!

有朋友说是凉拌皮蛋。
看来,这四大下酒菜,只有三个是公认的。第四个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不样的。
你认为第四大经典下酒菜应该是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