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棒!
”这是许多家长常挂在嘴边夸奖孩子的句子。
无论是孩子考了好成绩,完成了一个小任务,甚至只是乖乖吃饭,都会得到家长一声“真棒”。
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当这种夸奖重复太多次时,孩子的反应可能越来越冷淡,甚至不太在意?
前几天,我听到一位家长抱怨:“孩子现在夸也没用,说了他也无动于衷。
”其实,夸奖这件事不是说得越多越好,也不是一句话可以万能解决。
有一次在公园里,我看到两个妈妈带着孩子玩,其中一个男孩耐心地在搭积木,妈妈随口赞了一句:“你真棒!
”但孩子显然并不理会,自顾自地继续搭。
另一边一个小女孩正在画画,她的妈妈却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女孩的画,然后说:“哇,你选的这几个颜色好特别,我都没想到可以这样搭配!
”小女孩立刻停下手中的画笔,得意地跑过去和妈妈聊起来,甚至还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么选颜色。
两个孩子的反应截然不同,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原因呢?
其实,夸孩子也是一门艺术,用好了不仅能让孩子更自信,还能激励他们继续尝试新的事物。
以下,我想通过几个小故事,聊聊如何更有效地夸奖孩子。
第一句:鼓励表达,让孩子更自信有一次,我的外甥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跟我分享他设计的一个“秘密基地”。
他用了各种东西搭建了一块“小天地”,满脸期待地等着我的反馈。
我差点脱口而出“挺不错的”,但硬生生忍住了。
取而代之的是:“哇,这个好有意思!
你为什么要这么搭呢?
继续说说!
他一听就来了劲头,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设计理念,还认真地带我“参观”了每一个细节。
如果当时我只是机械地夸一句“真棒”,可能他会笑一下就跑开了,而不是花那么多时间去讲解他的想法。
孩子的自信,很多时候来自于“我被认真对待了”,这种感觉能让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甚至觉得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
所以,当孩子跟你分享“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或者“他的新发现”时,别只停留在表面,尝试用具体的语言继续引导,让他们觉得你的夸奖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敷衍的。
第二句:认同态度,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有些家长喜欢关注结果,比如孩子的成绩,或者他们完成的某个任务。
但其实,对孩子而言,过程中的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有一次,我家侄子写作业,他很认真地把字逐个抄得很工整,我看了忍不住夸他:“哇,你写得好认真啊,每一笔都在格子里,没有一个出格!
”能看得出来,他特别开心,还主动问我“真的比之前的好看吗?”
后来,我发现他对自己的作业字迹越来越上心了,甚至有时候自己重写一遍。
如果当时只说“不错,写完了吗?
”他可能早就赶紧合上本子跑去玩了。
这让我明白,夸孩子时,不妨从态度入手,告诉孩子你看到了他的努力和用心,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
这样的认同对他们来说,更有激励作用。
第三句:表扬毅力,帮助孩子战胜困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这时候,家长最重要的并不是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知道“坚持是值得的”。
有次邻居家的小男孩跟我聊到学画画的事,他说因为构图太难画得很痛苦,甚至一度想放弃,但后来得到妈妈的一句鼓励:“这个构图真的很难,但你愿意一遍一遍去画,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夸奖,却对小男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说那之后即使遇到难题,也愿意试着克服。
家长的肯定其实传递一个信号:困难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付出的努力被看见了。
下次面对挫折时,孩子可能会更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
第四句:认可习惯,培养自律与责任感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自己整理书桌、收拾房间。
但这种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命令或者约束的结果,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记得我有次去朋友家,看她的女儿忙着整理房间。
我问朋友怎么做到的,她笑着说:“其实没秘诀。
我每次看到她整理得很认真,就会立刻跟她说‘比我整理得还好,房间看起来特别舒服!
孩子需要这种正面的激励,夸奖并不是说“你整理了房间真棒”,而是具体到“哪里整理得好”“为什么值得肯定”。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好的行为变成一种自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结尾:夸奖其实很简单,但也很讲究。
它不仅仅是一句“你真棒”,还可以是更用心、更具体的倾听和反馈。
通过认同表达、态度、毅力和习惯,孩子能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下次,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时,不妨试试这一些具体的夸奖方式。
或许你的鼓励,会成为他成长路上非常重要的养分。
毕竟,他们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而你夸出的每一句肯定,可能正悄悄地决定着他们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