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完全掌控东汉朝廷,董卓为啥还坚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

诗珊谈历史 2025-03-29 03:17:18

《十八路诸侯》第68期

袁绍关东起兵带着一堆刺史、州牧、郡守讨伐董卓。面对关东的乱局,董卓做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前往关东平定叛乱,而是决定要迁都。董卓意在何为?后汉书上的答案是董卓“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但在疆场上厮杀了一辈子的董卓真的怕关东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吗?应该不会吧。

相比较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董卓可能更担心的是留在京城的这些世家大族们吧,担心自己在关东和袁绍打仗的时候后院起火。所以,董卓第一步要做的就完全掌控东汉皇室,以及东汉朝廷,而不是冒然的前往关东陷入和袁绍的争斗之中。可董卓不熟悉世家大族云集的洛阳,如果将都城迁到之前董卓自己一直都在驻防的长安,那要让董卓放心很多。

图1、总是上来就要和大家说几句的董卓(《董卓进京》)

说干就干,董卓最大的优点就是行动利索干脆,绝不拖泥带水,十足的军人作风——雷厉风行。和之前废立皇帝一样,打定主意之后,董卓立即召集群臣,自己第一个站出来宣布了迁都长安的决定。董卓到现在都没意识到,废立皇帝时自己操作的失误,稍微改进一下,找一个自己的手下替代自己将迁都的事在朝堂上说出来。也是,董卓的脑子里就没操控这根弦,永远冲在最前面,真是打仗打习惯了,把朝堂当战场了。

图2、说一不二的董卓(《董卓进京》)

从董卓的几次讲话中,可以知道董卓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大老粗,还是很懂些古典的,上次引用了伊尹、霍光废立皇帝的典故,这次引用了一个很偏门很神秘预言《石包谶》中的话。董卓是怎么解释迁都原因的:“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一共有十一世;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到现在正好也是十一世。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这样才符合上天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和上次废立皇帝一样,朝堂上没有人有反应,“百官皆默然”。朝堂上的百官,真没想到董卓这个“二愣子”真是愣啊,愣的令人发指,愣的让人无言以对,轻易的废立皇帝还不算完,还要迁都。真是狠的怕愣的,董卓这个“二愣子”,能和他说什么?

图3、反对迁都的黄琬、杨彪

不过总还是有人会站出来的,上次废立皇帝时站出来的是尚书卢植,这次站出来的比卢植的官位高,董卓刚刚任命的司徒——“四世太尉”之家、弘农杨氏出身、杨修的父亲杨彪。杨彪和董卓这样辩驳说:“迁移首都,改变制度,是天下大事。因此商朝时盘庚五次迁移首都,闹的商人无不怨声载道。之前长安因为王莽的变乱残破不堪,因此光武帝才把都城迁移到洛阳来。定都洛阳的时间已经很久,百姓在洛阳安居乐业。如今无缘无故,抛弃皇家宗庙,废弃皇家陵园。如此伤及国家根本,恐怕会让百姓惊骇震动,进而引起糜沸之乱。再说《石包谶》这样的妖邪之书,岂能当真?”

图4、杨彪

杨彪不愧是出自“四世太尉”之家,确实在为大汉着想。轻易的迁换都城,放那个朝代都会是大事。不是中央集权的商朝,迁个都都闹出不少事来,更何况东汉这样的集权体制之下。变换国都,相当于更替心脏的位置。心脏一动,和地方连接的血脉都要动,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算的。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