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杭州西湖,别忘了上孤山访古,满山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光阴故事

旺财的连环画 2023-03-10 10:28:32

西湖里有座孤零零的山,叫孤山,游人通常都是从山下走过,绕着圈地看西湖

孤山的海拔不高,只有38米,却是西湖里唯一的天然岛屿

孤山的年纪很大,据说满山堆叠都是白垩纪火山喷发的流纹岩

孤山不孤,孤山上有漫山遍野的历史遗迹、光阴故事

那年春日,白堤上草长莺飞、乱花迷人眼,杭州刺史白居易打马湖东,即兴吟哦: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00年前,南宋理宗在孤山南坡修建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作御花园,西湖歌舞几时休

300年前,康熙皇帝下江南,在杭州建孤山行宫,儿子雍正勤政不爱游山玩水,御笔一挥改行宫为圣因寺,旅游达人孙子乾隆六下江南深爱西湖,又在圣因寺西重建行宫

孤山静静地伫立在西湖西北处,四面环水,只有白堤与城市相连,东望是白堤上白娘子遇见许仙的断桥,西北边是南朝名伎苏小小乘着油壁车辚辚走过的西泠桥

山东南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山南麓有清行宫遗址、西湖天下景和浙江博物馆,山北麓有放鹤亭,北宋隐士林和靖在这里结庐隐逸、留下梅妻鹤子的传说

孤山上有"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孤山下有百年老店楼外楼

还有,清代学者俞樾的俞楼,上海滩大佬杜月笙的寂庵,有纪念欧阳修的六一泉、有纪念范仲淹的范公亭,有绿树蔽日的绿云径、四照亭,有杨虎被蒋委员长吓得不敢住的青白山居,有因为误会做过财神庙会的敬一书院,有林启、苏曼殊、秋瑾、陈士英、、、的传奇故事

天高云淡的初秋,沿着指示图,去刷一遍孤山

走过苏小小的慕才亭,站在西泠桥上东望,左边是北山路,右边是孤山,这里湖面总是澄清,这里空气充满宁静,,,

西泠桥边这幢别墅是上世纪30年代杜月笙用来金屋藏娇的地方,叫做寂庵,女主人是杜月笙宠爱的二姨太,这位舞女出身、15岁就嫁给杜月笙的温顺女子,给他生下了3个儿子

杜月笙常把寂庵当作招待达官贵人的西湖会所

解放后,寂庵收归国有,成为中国第一座印学博物馆,展示印学发展史,以及西泠印社收藏的数千件珍贵的印章、印谱

其中有一批珍品,是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自镌自用的田黄石印章,共十二方

西泠印社的正门在前山,沿着湖边孤山路左转,近两年这个转角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时看着不咋地是吧,如果到了深秋

会不会让你心底泛起一点想在转角遇见谁的涟漪?

转过去,最先遇见的是俞楼,和《枫桥夜泊》诗碑的传奇故事

一幢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在绿荫丛中,俞楼是清末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

德清人俞樾(1821-1907),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曾国藩这样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俞樾满腹经纶,但不善应对,仅当了一任河南学政便被弹劾去职

回到江南,俞樾在孤山之阳浙江巡抚阮元创办的诂经精舍掌教三十余年,章太炎、徐琪、吴昌硕等都是他的门生,著书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

晚年所书《枫桥夜泊》诗碑,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镇寺之宝,被誉为中华第一碑

侵华战争时期,松井石根为了讨好想一睹诗碑真容的裕仁天皇,搞了个“天衣计划”想偷偷换走这块诗碑

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担心国宝落入日本人之手,请来金石篆刻家钱荣初,让他刻一个一模一样的假碑替换,谁知被大汉奸梁鸿志发现、派人劫下假碑

就在日军“天衣计划“将要实行的前一天晚上,寒山寺发生了一起惊天命案,著名雕刻家钱荣初暴毙在寒山寺门口,口袋里留下鲜血写就的遗书:刻碑,亵碑者死,勿忘祖训,合遭横事

据说,酷爱《枫桥夜泊》诗的唐武宗在第一块诗碑上下了诅咒:诗碑与他合葬,后人再刻《枫桥夜泊》诗碑者必万劫不复

北宋时,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由翰林院大学士王珪书写,碑成后不久,王珪一家屡遭变故,王珪暴毙

第三块诗碑出现在明朝,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文征明所书,碑成后不久,文征明染病身亡

第四块诗碑便是晚清时俞樾书写的这块,鉴于前人教训,起先俞樾有点犹豫,但最后还是壮着胆子写了下来,碑成后不久,俞樾染病身亡

诅咒的传说和钱荣初的血书吓住了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放弃偷碑计划

舍身取义以死吓退日本人的,并不是钱荣初,而是他的同族知己钱达飞

满腹经纶、拼命著书的俞樾长这样

俞楼往东便是西泠印社的正门,孤山路31号

一道花窗白墙隔出一番玲珑天地

门外远山如黛,西湖微澜,湖上轻舟短棹,湖边垂柳依依

门内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叠有序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召集同人集资、规划,买山立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创建了西泠印社,集中国印学之大成,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吴昌硕、李叔同、沙孟海、赵朴初、启功、、、近代书画印学史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入门有莲池,莲池畔是竹阁和柏堂

柏堂门楣上挂着首任社长吴昌硕题写的匾额:西泠印社

厅内正中屏风上,是画着印社四位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的“西冷先贤图”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中的孤山寺曾经就在此处,南朝天竺僧所建,初名永福寺,北宋时改名广化院,南宋《咸淳临安志》中记载:陈文帝天嘉二年建广化寺,寺有当时所植二柏,,,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曰柏堂

南朝,同时代的苏小小是否也曾到孤山寺进香?青松翠柏的山间,一道明黄的僧墙,白雪纷飞的冬日,一位红衣的佳人踯躅而行

柏堂西侧是竹阁,同款的朱红木阁,四周翠竹掩映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常在竹阁中宿夜,留有《竹楼宿》诗: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

后来的苏东坡也爱坐竹阁,南宋《墨庄漫录》记: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坐孤山竹阁前临湖亭上,,,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亭前,靓妆数人,中有一人尤丽,方鼓筝,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态度。二客竞目送之,曲未终,翩然而逝,公戏作长短句,,,

这是900多年前某一日,孤山、西湖岁月静好的模样

如今孤山寺已不见踪影,徒留柏堂竹阁的名字和传说

穿过柏堂竹阁往山上走,左边是“西泠印社”前山石坊

‍一棵250岁的老樟树颤颤巍巍地站在山崖上‍

建于1912年的石交亭,寓意“结交金石”

拾级而上,月洞门里,左手边是山川雨露图书室

右手边是1905年在明代旧址上重建的仰贤亭,三面匾额分别由沙孟海、赵朴初、王个簃书写

中堂壁间巨额石碑,镌刻“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浙派篆刻开山鼻祖丁敬身像,亭中有创社四君子联手共作的石圆桌:丁仁铭,王寿祺篆,叶铭监造,吴隐刻石

再往右,与仰贤亭以曲廊相连的是宝印山房

这里有个中国印文化主题邮局,这邮筒仿的是1896年的大清邮筒,据说一模一样

一套印有“西湖十景”的明信片,十方西泠印社篆刻大师设计的十景印章,十个对应十个景名的孤山邮局的邮戳

去年,邮局还推出“我在西泠印社写给你”的声波明信片制作,游人可以DIY一张印有专属记忆相片的明信片,扫码录下想对未来的自己或Ta说的话,盖一方西泠印社纪念章,“寄出”一份穿越时空的浪漫

最早这个印文化主题邮局是在山顶的四照阁,21年邮局三周年的时候入驻了宝印山房

出仰贤亭旁边的月洞门,迎面是西泠四泉之一的印泉和鸿雪径

1911年久雨墙圮,掘地得泉,一路往上,依次还有潜泉、文泉和闲泉

鸿雪径之名出自苏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如金石将时光的痕迹印在纸上

鸿雪径旁的山壁爬满青苔和藤曼

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着“印藏”两字,曾经这里是一个石匣

1918年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为僧前,将所藏的94方自用印赠给西泠印社,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仿昔人“诗家”“书藏”遗薰,在此处石壁上开凿收藏

1963年启出时94方印保存完好

紫藤架下一路上行,鸿雪径的尽头是凉堂,相传南宋绍兴年间,画师萧照曾于此斗酒作画,令凉堂声名远扬,1924年在南宋遗址上重建此堂

孤山之巅有个平台,中间一座细高的石塔,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华严经塔,八面十一层

此处原为古四照阁旧址,1924年,西泠印社在此建塔,第一层镌刻有弘一法师李叔同撰书的《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字迹已漫灭不清,上八层华严三圣像依旧精巧剔透

塔下有文泉

平台的西面是1922年的汉三老石室,外形仿吴越国阿育王舍利塔,内藏国家一级文物、东汉建武年间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汉代的“三老”,是一种掌管教化的虚职,这块碑文刻的是一位“三老”及其后两代人的名讳与忌日,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

这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之一

1921年,此碑辗转上海,沪上外商欲出重金收购,印社创始人之一丁仁、首任社长吴昌硕集资11270元大洋赎之

浙派篆刻开山鼻祖丁敬身默默守护在石室旁

石室东上侧是吴昌硕纪念室,1920年的观乐楼

1927年,吴昌硕曾在此小住

平台东侧有题襟馆,1914年由海上题襟馆书画会筹资建造

题襟馆下有闲泉和小龙泓洞,小龙泓洞人工凿就,穿洞而过,直达西泠印社的北门

题襟馆前的平台,是眺望西湖的绝佳场所,康有为曾应创社人叶铭之邀,为西泠印社题写“湖山最胜”书作

凭栏远眺,雷峰塔,湖中三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馆前平台上有师生在写生,台阶下飞檐翘角、明窗灰瓦的茶室就是1914年仿着宋代古迹、重建的四照阁

印社的北门没有开,原路折回下山,一路树木葱茏,鸟语清脆,摩崖石刻间碑亭错落隐现

看一下西泠印社历任社长的年谱:

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享年83岁

第二任社长马衡,著名金石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金石鉴赏家,享年75岁

第三任社长张宗祥,著名书法家、版本学家,享年84岁

第四任社长沙孟海,著名学者,文学泰斗,享年93岁

第五任社长赵朴初,著名学者、书法家、佛教活动家,享年93岁

第六任社长启功,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诗、书、画"三绝",享年93岁

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国学大师、汉学家,享年101岁

发现了没,除了术业专攻,学富五车,还有一个共同点:七任社长都是高寿,是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如红尘中的桃源,还是九住心专注一趣者寿?

从山上下来,回到凡间,一缕人间烟火气飘来,西泠印社的隔壁,是楼外楼,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宋嫂鱼羹、东坡肉、西湖莼菜汤的楼外楼

还想去找后山的苏曼殊墓、放鹤楼和南坡上的清代行宫遗址,不走白堤,又绕回印社正门西边的绿荫里

绿荫里遇见一座雕像,面容沉静地看着远方,不知道是谁,回来查了查,原来是中国美院院长、西泠印社社员潘天寿

隔着树丛,雕像西边是六一泉

此处原为宋代高僧惠勤讲经处,1071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经欧阳修推荐,与惠勤相识于孤山,品茗论禅,结为诗友

18年后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彼时欧阳修、惠勤已相继过世,苏东坡不胜感慨,适有泉出讲台下,遂取欧阳修的号“六一居士”命名此泉

亭中石壁上有几个空龛,不知原来是否是放置题记碑文之处?如今空留斑驳的岁月足迹

上到山顶,一座1879年重建的西爽亭,海霞西爽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碑文说此处曾有望海阁,可赏海上朝霞

滴溜溜原地转了一圈,并未见海,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沧海桑田?

下山东转,开了导航去找苏曼殊墓

一个只在世上活了34年的诗僧、画僧、情僧,一个作家、翻译家,一个革命者,一个匆忙一生三次出家三次还俗的传奇人物

路过西泠印社的后山石坊

又忍不住拾级而上,想去看看印社的后门

一共108级台阶,石阶尽头的白墙飞檐应该是题襟馆的背面,后门没开

导航只显示平面距离,不知道苏曼殊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看这石径清静可爱,先在山上找找

石板路沿着山脊向东西延伸,两边绿树蔽日,叫作绿云径

两座玲珑剔透的假山石,嵌着乾隆御题的诗文碑:径纡探绝胜,森秀入苍云;苔迹时留印,樵斤未许闻;蒙蒙湿鹤毳,濯濯润螺纹;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纷

绿云径的东端是四照亭,四照亭的台基都是原物,亭子是1956年照原样修复的

所谓四照,说的是四面都能照见美丽的风景

绿云径的西端是领要阁,乾隆认为湖山幽邃,不可胜穷,只能差领其要,故名“领要”

领要阁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二十几平米的台基,走上石阶,便是孤山的最高点

其实这一片已经是当年清代行宫的地盘,爱写诗的乾隆曾经亲提“行宫八景”: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储月泉、鹫香亭、领要阁、玉兰馆

200多年前,四照亭中,乾隆指点江山、随兴吟哦;100年前,孤山诂经精舍名儒俞樾的学生章太炎、徐琪、吴昌硕们在绿云径上谈古论今、激扬文字

转了一圈原路返回,苏曼殊应该是在山下

山下大草坪上,几个少年正躺成一个个大字,兴高采烈地摆拍

导航说苏曼殊就在附近,寻寻觅觅,终于在幽暗的树丛中发现了一座高2米许的六角形石幢,刻着“苏曼殊墓旧址”的铭文

苏曼殊,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生母是其父的日本侍妾河合仙氏的妹妹,三个月时生母离开,6岁随父回国后倍受族人冷遇,13岁一场重病,被单独撂在柴房里等死,幸亏他大嫂照顾才捡回一条性命

苏曼殊通晓日文、英文、梵文,是将拜伦、雪莱的诗带到中国的第一人

苏曼殊画的是寒鸦瘦马,淡雅出尘

苏曼殊写的是风花雪月,清艳明秀,擅长鸳鸯蝴蝶派的文字,偏又静心编撰了《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埃及古教考》、《英汉辞典》、《粤英辞典》等多种专著

苏曼殊一生遇见过许多女子,初恋菊子投海自尽令苏曼殊心灰意冷,回到广州后便去蒲涧寺出了家,着僧衣而出入青楼,雪梅、金凤、花雪南、百助枫子、、、流连花丛,却不曾越雷池半步

苏曼殊还是位革命者,辛亥革命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参加过留日学生青年会、拒俄义勇队,每日练习射击,以备参加武装起义,与章炳麟、柳亚子交游,与孙中山关系密切

鲁迅曾感慨: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苏曼殊在朋友间留下了诸多率真、糊涂、畏鬼、贪吃暴食的逸事,难以想象这是一名僧人所为

苏曼殊生前对西湖情有独种,曾向好友表达心迹:终隐浮屠,夙恋此湖,藏骨于此,可无渐于林逋

1913年冬,苏曼殊又一次到杭州,独往壶春楼小酌,尽兴而归,途中来到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亭,大雪纷飞,触动情肠,随即赋诗一首:

何处停侬油壁车,西陵终古即天涯;

拗莲捣麝欢情断,转绿回黄妄意赊;

玳瑁窗虚延冷月,芭蕉叶卷抱秋花;

伤心独向妆台照,瘦尽朱颜只自嗟!

民国七年(1918),苏曼殊在贫病交加中告别人世,遗物仅有两张未赎取的当票,枕边一粒纸球,写道:僧衣葬我

数年后,闻讯的中山先生遣陈去病到杭操办,葬苏曼殊于西湖孤山之阴,与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遥遥相望

34年的人生,竟可以活得如此丰富

诗人刘大白凭吊孤魂: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苏曼殊墓塔与其它坟墓被清除,那一场迁坟运动中,被拆迁的孤山名人墓还有:苏小小、林和靖、明代才女冯小青、秋瑾、徐锡麟、陶成章、尹维峻、、、

后来,苏小小墓和墓才亭按原貌修复,苏曼殊墓只复建了缩小的石塔

沿着湖边往东走,是之前常来的放鹤亭,孤山隐士、梅妻鹤子的林逋林和靖的放鹤亭

放鹤亭中有一座的石刻“舞鹤赋”,南齐鲍照所作,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书写,康熙皇帝也曾来此临摹

《宋史》卷四五七记载: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孤山上,林和靖结庐而居,踏雪赏梅,饮酒赋诗,陪伴他的是两只仙风道骨的白鹤

若有客来访,恰逢林逋泛舟西湖,家中小童便会在亭台间放出白鹤,林和靖一见白鹤必棹舟而返,与客相见

两只仙鹤中,一只名叫“鸣皋”,每次客人来访的时候,去给林逋报信的总是这只“鸣皋”,据说之前林和靖墓旁还有鸣皋的鹤冢

放鹤亭旁白墙之内,是林和靖的墓园,园中芳草离离

林逋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唱千年,北京故宫藏有林逋所书诗卷,但他的绘画却没有能保存下来

林逋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林逋终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却留下了一首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方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是林逋生前自用之物,玉簪是否与诗中相对泪盈之人有关?

玉簪不言,往事不知

北宋中期,杭州城的热闹市井在东南,西湖是一个离城好几里的荒郊野地

那时的孤山,荒坟累累,人迹罕至,林逋隐居孤山二十年,从未迈进繁华热闹的杭州城

曾经的小隐于野,如今却成了大隐于市

孤山植梅自林逋始,“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放鹤亭下,满坡梅树,每到岁末,红梅初绽,暗香浮动,湖畔花下,游人如织

孤山另有一个别名,叫作梅屿

走过九曲桥,池边一幢灰墙黑瓦的小楼,是林社,林启纪念馆

林启是谁?比白居易、苏东坡名气小很多的一任杭州市长,但是他在提倡农桑、兴立学校上的贡献着实叫人崇敬:1896年-1900年,守杭4年,创办了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我国最早的蚕桑学院,浙江省理工大学前身)、养正书塾(浙江近代第一所官办中学),厉不厉害?

馆外有林启铜像,林启坐在绿树荫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百年之后,百年树人

从林启旁边的小路上山,最后去找清代行宫,幸好孤山不高,爬上爬下如履平地

路过净因亭,传说林净因是林和靖养子的后裔,1350年东渡日本,以林氏馒头风靡东瀛

这似乎是这座山上唯一一处不同于名士风流的人间烟火

路过纪念范仲淹的范公亭

1050年,61岁的范仲淹被宋仁宗调任知杭州,恰逢大饥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市长带领杭州人民自救,三项举措中有一项是:利用本地赛龙舟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促进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发展

林市长推动了新式教育,范市长开创了杭州的旅游业

路过1685年浙江巡抚赵士麟创立的敬一书院

敬一书院的简历有点狗血

书院只开办了一年,赵巡抚离开后此处成了杭州人纪念他的赵公祠

清代后期,赵公祠的来历在民间记忆中已漫灭不清,误认为赵公祠供奉的“赵公”是财神爷赵公明,索性改建成了财神庙

到民国时,财神庙年久破败,参加1929年西博会的上海江湖大亨张啸林和他的把兄弟黄金荣、杜月笙一起,出资将财神庙修缮一新,人称"西泠财神殿",每月初一、十五杭州的生意人在此举办名为“财神会”的联谊活动

解放后做了浙江省博物馆的宿舍,1994年动迁之前,在宿舍院子里挖出半块残碑,碑上刻有"敬一书院界"五个字,敬一书院历经300多年终得正名,赵巡抚含笑九泉

游西湖的人从众,上孤山的却着实不多,一个人在山上乱转,只有鸟语虫鸣相伴

转得有点心慌的时候,看到指示牌:清行宫遗址

西湖环绕的孤山,背山面湖向阳之处,自然是风水宝地,清代《西湖志》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南巡驻跸西湖,臣民欣忭踊跃,创建行殿于孤山之南

在这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确认了西湖十景

雍正五年(1727),改行宫为圣因寺

乾隆十六年(1751),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

咸丰年间,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于1860年、1861年率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行宫在战火中被毁,仅存遗址

民国十六年(1927),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

因为是从山上下来,所以走的是后门,最上层的绿云径、领要阁、御碑亭、四照亭刚刚路过了,下面一层是玉兰馆、戏台、鹫香亭、瞰碧楼和竹凉处

西湖天下景的亭子在御花园的东北角

亭上有一副用行书和草书相间写成的叠字楹联很出名: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走过300年未变的贮月泉池,西南高台上是有机玻璃罩起来的行宫台基、庭院、走廊和围墙的遗迹

2022年的阳光透过树叶落在300年前的石子路上

时光摇曳,芳草葱茏

绿树丛中露出两个石亭的顶,是后建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为纪念南洋华侨资款救助浙江水灾而建,西边是武亭,东边是文亭

走下台阶,就是西湖边孤山下、乾隆皇帝的楠木寝宫和办公的奏事殿

楠木寝宫

从头宫门进去,经过垂花门、月台,就到了奏事殿

曾经这里有踱着方步上朝的地方官、飞奔着通报传旨的小太监

头宫门外一座牌坊,初建是为了庆祝行宫中的皇家藏书楼文澜阁的完工,光华复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说,美好的德行就像日月一样,一天一天永远流传

一圈下来,还剩浙江博物馆和浙江图书馆没去

图书馆孤山馆舍由三幢民国老建筑组成,1906年的红楼、1911年的白楼和山顶的宫殿式别墅—青白山居

青白山居是1936年国民党陆军中将、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斥巨资建成的私宅

据说,建成不久恰好蒋介石来杭,舟游湖上,一眼瞥见孤山之巅的这座豪华建筑,惊讶地问道:啥人的房子,介漂亮,好似一座宫殿!

随员据实告之,蒋介石面露不悦之色,杨虎闻讯,从此不敢享用此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图书馆将原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36000多册移藏于此

文澜阁本是清行宫的皇家藏书楼,现在属于浙江省博物馆

缘起于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1929年创建的浙江博物馆,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

90多年来,经历过战火中的辗转、停办,和平年代的分拆、扩建、发展,形成了现在包括孤山馆区、武林馆区、沙孟海旧居、黄宾虹纪念室、古荡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在内的博物馆群,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宝藏》的取景地

实在走不动了,下次专门来逛,仔细看看那些镇馆之宝: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五代十国吴越国瑬金纯银阿育王塔,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清金箔贴花花轿(万工轿),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

在杭州很多年,看遍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却是第一次细品孤山,没想到光阴的故事一篮子都装不下,这山竟是历代文物、各朝名士的传奇堆叠而成

山上凭栏远眺,一面湖水一座城,湖山绝胜;山中访古寻幽,朱阁轩窗、水榭亭台,钟灵毓秀

关键还人少,十分清静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