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知府私访疑案,和尚一语道破。

历史智 2023-10-05 19:54:01

江苏人士明恕斋先生,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曾经担任县令,他为官清廉,勤于政事,是个好官。

他升任太平府知府时,因为一宗疑案,换上便装亲自查访。偶然在一座小庙里休息,庙里的和尚八十多岁了,见了他合掌肃立,呼唤他的徒弟备茶。徒弟在远处应声说:“太守要来了,可以先请客人在别的屋子里休息。”和尚回答说:“太守已经到了,赶快献茶来。”

明公大吃一惊说:“怎么知道我要来?”和尚回答说:“大人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都知道,岂止我老和尚一人知道!”又问:“你怎么认识我?”回答说:“太守不能认识郡中所有的人,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出来?”和尚说:“是为某件案子的事而来,双方早就派了他们的同伙,分散在您经过的路上了,不过都假装不认识大人。”明公听了,若有所失,又问:“你怎么不佯装不认识我呢?”

老僧急忙跪下磕头,说:“死罪死罪!就想等大人这么问呢。大人作为一郡之主,政绩不比汉代名臣龚遂、黄霸差,但是让百姓心中稍嫌不足的就是喜欢微服私访。这不仅容易让那些大奸大恶设计迷惑您,就是乡里小民,谁没有亲朋好友,谁没有恩怨呢?访查到甲的朋友,那么甲就有理而乙就没有理;访查到乙的同伙,甲就没理而乙就有理。询问到与当事人有仇的,那么当事人肯定没理;寻访到与当事人有恩的,那么当事人肯定有理。至于妇女小孩,所见所闻不真实;衰翁病婆,话语糊涂,这些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吗?

大人亲自访查还是这样,如果再依靠别人的所见所闻来定案,能有好效果吗?而且,私访的弊端,不仅仅体现在听到诉状这一点上。民情败坏,私访也有害,在修河渠、筑堤堰上尤为突出。小民只顾自身的利益,当水有利于自己时,就竭力拦截下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水成为祸患时,就把邻里当做沟壑,这就是他们的神机妙算。谁肯出面根据地形的大局,制定长久的治水计划呢?老僧是世外之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人世间的事物,更何况官府的事务?但是佛法慈悲,舍身帮助众人,只要有利于大众,本来就应该冒死直言相告。望大人明察。”

明公认真思考老僧的一番话,不再私访,径直回府了。第二天,明公派衙役给老和尚送钱粮。衙役回来向他报告说:“大人回府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们说:‘我的心事已经了结。’竟然安详地辞世了。”

凡是审案断案,只要虚心研究观察,真伪就会明了,过分相信别人,过分相信自己,都是不对的。过分听信别人的弊端,正如老僧所讲的;盲目相信自己的害处,也有说不完的例子。哪里再有一个老和尚,也为我们说法啊!

本故事纯属虚构,主要情节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4 阅读:615
评论列表
  • 2023-10-06 21:34

    而明末清初收藏家、文学家黄虞稷千倾堂书目把吴承恩(西游记)归于地理类,黄虞稷认为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旅游游记地理书籍,不是故事小说,清朝咸丰年间重修的淮安府志,竟然没有吴承恩写过(西游记)的记载,明代天启淮安府志中说吴承恩推崇儒学,反对佛教,百回本(西游记)有很多佛教内容,吴承恩反对佛教,那么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几乎没有可能是吴承恩,希望各个出版社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能从严谨的学术角度,尊重史实,不要再把吴承恩署在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上面,因为吴承恩几乎没有可能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作者都署名佚名或无名氏。

  • 2023-10-06 21:35

    中国汉字是笔划,不是笔画。汉朝许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面收录的汉字有一万多个,清朝的(康熙字典),里面收录的汉字有四万七千多个,(新华字典)里面收录的汉字有一万多个,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 2023-10-06 21:35

    中国汉字总数有几万个,清朝的(康熙字典)里面收录的汉字有四万七千多个,一般不常见的汉字,都能在(康熙字典)里面查到,(中华字海)字典里面收录的汉字有八万多个,(汉字海)字典里面收录的汉字有十万多个,普通人在小学的语文课里学习、掌握的汉字,大概有两、三千个,虽然只占汉字总数很小的一部分,但都是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汉字,并不太妨碍普通人在生活中的阅读、观看,中国的初中、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为什么没有生字表?为什么不继续教初中、高中的学生学习更多的汉字?这样下去,除了在小学的语文课学习的两、三千个常用汉字,大多数的汉字会渐渐失传,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熟练的掌握、书写出几万个汉字了。

  • 2023-10-06 21:35

    (我的心也像大海),(天上飘来一朵云)。

  • 2023-10-06 21:28

历史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