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共产党包容开放的政策和海纳百川的气概,引燃了全球英才来华创新创业的持续热情。

《读报手册》
毛主席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在开国大典上他庄严宣告,中国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他支持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判中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如今已经成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毛主席一贯认为,中国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必须首先把本国的事情办好。强调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中日民间友好交往,增进同世界各国的友谊,并且坚决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维护世界和平和支持人类进步事业。同时,他广泛会见来自五大洲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友好使者。
毛主席始终同大国霸权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他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多次郑重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在他的领导下,我国顶住超级大国的巨大压力,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以崭新的面貌活动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声望。
基于此在毛主席时代,毛主席是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建工厂、开矿山、开银行、建医院、建学校的。
毛主席认为我们有的是资源,有的是人才,缺的是资金,是技术。你借给我钱,提供技术,我们可以自己办。毛主席认为,这是主权问题,这一坚定立场彰显了毛主席对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发展的深谋远虑。
遥想旧中国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肆意在中国的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开设各类工厂、矿山,疯狂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却受尽屈辱和剥削,国家主权丧失殆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毛主席深知,主权若不独立,民族便永无复兴之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但毛主席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外国资本,妄图以不平等条件在中国开厂、办矿等行为。我们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在苏联的有限援助下,开始艰难的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无数的科研人员和工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扎根深山荒漠,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己研发技术,从制造出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到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门类,这一步步走过来,虽然艰辛,但我们走得坚实而有力。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也没有依赖外国人来建医院,而是大力培养自己的“赤脚医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让医疗服务覆盖到最基层的百姓,提升了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在教育方面,我们努力发展自己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正是毛主席的这一高瞻远瞩的决策,为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们在后续的经济建设岁月中,能够挺直脊梁,自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固迈进,避免了沦为他国经济附庸的命运,使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得以捍卫,民族的希望之光得以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