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盘点了苏-57的15种涂装方案之后,不禁要问,苏-57搞了这么多不同的涂装方案,其目的何在?这些低可视涂装有些什么特点? 总体上看,苏-57涂装测试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研究各种迷彩图形、色系在不同环境、不同距离区间的光学隐身能力;其二是探讨机体涂敷假飞机图案后在近距格斗状态下的欺瞒效果。 常规的迷彩方案追求的指标比较明确:改善飞机的低可视性,力争在一定范围内使其淹没于背景中,以达伪装、隐蔽之功。
俄罗斯空天军和战斗机研制部门为何如此热衷于在飞机身上画飞机?就低可视的要求而言,这么做有何好处? 简单地讲,其首要的目的不是匿影藏形,而是隐真示假,通过涂装搅乱对手观感,导致“错视”(而非低可视)。一语蔽之,通过创制“假象”的方式,诱使敌人上当受骗。 如果说作战飞机涂敷通用迷彩、色块迷彩的基本述求是使对手由于看不见、看不清而导致失察的漏洞发生,那么喷绘小飞机的涂装则是为了让敌方因为看走眼、看花眼而造成景象失真、信息失实、判断失当、决策失误、行动失败。毫无疑问,要想蒙蔽敌人双眼、引发错觉,关键就是要打造出一个能够以假乱真的“目标”。可见,喷绘在苏-57浅色机体上的小飞机画面非常关键,也极为讲究。 技术人员在苏-57机体上的假飞机样式有哪些? 从苏-57验证过的一些假飞机涂装看,设计者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还是比较全面的,所选方案复杂多变。它们大致上分为多个图案、几套尺寸、数款色彩、两大类型、三种变体。其总体思路与基本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参考、借鉴。 下图为第一种类型,即在战斗机浅色底漆上单面喷绘深色小飞机的投影图(主要绘制在机体背部)。
第二种类型是下两图中在战斗机浅色底漆上双面喷绘深色小飞机画面(机体的背部和腹部均涂)。
第三种是在下图这种战斗机上喷涂多色切割迷彩。
第一种变体是所描画的飞机图案边界清晰,深浅两色泾渭分明。第二种变体是喷涂的深色飞机图案的边沿略有些模糊,但与机体底色的反差比较大。第三种变体是绘制的飞机图案与机体涂装之间深浅颜色的交融过渡区域比较宽,双色的界限很“浑浊”,不明澈。 此外,在苏-57战斗机上喷绘的小飞机,其图案有大有小,颜色有蓝有灰,亮度有明有暗。它们的“气动外形”也花样繁多,不断变更,可设计为后掠翼、菱形翼,也可绘制成三角翼、梯形翼等不同的样式。 在苏-57机体上喷绘的小飞机如何实现误导敌方飞行员? 在浅色的飞机涂层中间画一架颜色较深的“飞机”,应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创意。那么,如此打扮战机的外表,想达到什么目的呢?前面已经提到,这么做或许会使敌方飞行员在近距空战过程中发生误判,影响其决策和战术技术动作。
如何利用复杂的色彩以及制造假象的特殊涂装,诱使对手产生错觉,导致其辨识上的疏失、决断上的差谬呢? 一般可通过两个方面的措施将敌人引入歧途,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利用比真实飞机小的图形,使对手在目视观察的条件下,判断双方位置时发生偏颇。战斗机的基本色(如蓝灰、天青、月白等)一般都比较淡,很容易与明亮的天空贴合。而人工绘制的飞机图案则显得高调刺目,与蓝天白云的反差较大。
因此,在模拟空战(或真实空战)状态,飞行员第一眼望见的和立即关注的焦点,可能并非对方大尺寸的真飞机,而是覆盖在它身上的、色彩突出的“小飞机”。目视飞机的大小,往往被作为距离远近的判据。在此情形下,你或许会受到误导,直观感觉“敌机”离得尚远,其实双方的间隔已经很近了。 二、利用与真实飞机外形完全不同的图案,使对手用肉眼观察和确定目标性质时,出现纰漏。俄罗斯工程师为苏-57设计的多款假飞机画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几何外形”甚至“气动布局”均与苏-57不同。
无论是苏系列还是米格系列战斗机,采用的都是后尾式或三翼面式气动布局,没有选择无尾气动布局的方案。而它们喷绘的假飞机图形均为无尾式。当敌方飞行员在刹那间瞅见目标时,若对瞧到的机型分辨不清,甚至识别出错,接下来的操作再处置不当、反应不及时,那可能就会错判空战态势。 人为打造的这些假飞机涂装方案,哪种更能诱导敌方飞行员发生误判?是影影绰绰、模糊飘渺的图形效果好,还是皎洁明澈、耀眼炫目的画面效果优,还需要实际PK一下。 用一套既定性、又定量的测试手段进行准确的评估,才能给出较为客观的答案。总之,不管军机的涂装怎么千变万化,其指导原则是不变的,必须坚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基本宗旨。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持续试验,逐步完善,才能最终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低可视化迷彩涂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