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社区书记看起来很闲,反而更有成就?

彬哲说趣事社会 2025-03-23 10:50:56

在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用的文章标题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会聊天是社区书记最被低估的核心能力”。由于今日头条的标题有不得超过30个字的规则,这个副标题因为字数超标,用不上了。

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社区书记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既是最基层的"芝麻官",又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纽带。在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看起来"很闲"的社区书记,往往能创造出更出色的治理成效。

这几天看管理学方面的一些资料,才晓得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蕴含着管理学的智慧和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

优秀的社区书记深谙"聊天"的艺术。与人交往,人们比较反感的是“只有遇到麻烦才与你联系的人”,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你肯定是有事。这虽然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有事没事经常联系,喝茶、聚会、聊天的人,感情才会保持和加深。

当前,总体来说社区工作处于一种资源短缺的环境,与多方面建立、保持和增进感情,其实是一个创造优良工作环境的过程。

经常跟跟领导聊天,相当于是在在科层制的褶皱里寻找机会,政策空白处找到资源活水。与上级领导的沟通不是简单的汇报工作,而是通过日常交流让上级了解情况、理解社区需求,“打听优惠政策和机会”,及时争取多方面支持。其实很对这种现象就有形象的比喻,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某社区书记每月定期与街道领导"喝茶聊天",将社区治理中的难点痛点转化为具体项目,三年间为社区争取到数百万元资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资源整合能力,远比埋头苦干更有效。

管理学中的 "资源依赖理论" 在此得到生动诠释:优秀的社区书记不是等待资源分配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编织政策网络的连接者。他们通过高频次、低压力的聊天,在制度缝隙中发现机会,把上级的 "原则性要求" 转化为 "可操作的资源"。

与辖区单位的"聊天"则是用柔性关系激活沉睡资源。对于社区工作来说,相当于是在辖区单位中织就共建网络。社区工作有个条块结合的场所,引导、团结和争取相关单位和组织共建共治共享既是目标,也是措施和手段。

某社区书记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定期座谈,建立起"社区合伙人"机制,将辖区单位的场地、人才、资金等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出全市知名的社区服务品牌。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增强了社区治理的力量,提升了社区服务的能力,让社区治理事半功倍。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成功的社区治理往往建立在 "弱关系网络" 之上。一些能干的社区书记用聊天构建的,正是这种介于正式协议和私人关系之间的柔性连接,让辖区单位从 "资源索取对象" 变成 "价值共创伙伴"。

与居民的"聊天"则是在家长里短中培育治理共识,相当于是在市井烟火中凝聚社区居民的共治力量。都说社区是居民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程度决定了这个社区的活力和治理水平。怎么引导、发动居民?老死不相往来,高高在上,肯定不行。

很多社区书记习惯经常在小区散步,与居民拉家常,了解群众真实想法。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化解了多起可能激化的矛盾,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让社区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种聊天本质上是在构建 "情感账户"。哈佛大学尼可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的研究表明,社区信任每提升10%,公共事务参与度会增加23%。会做工作的社区书记用家长里短的聊天,把基层政府的要求和社区的愿望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让 "要我做" 变成 "我要做"。

与同事的"聊天"则是激发团队活力的关键。相当于在日常交流中激活团队效能,用情感账户激发团队活力。俗话说,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工作日常主要依靠的力量,还是身边天天在一起的社区专职人员,是否能打造高效愉快的事业团队,始终是衡量一个社区书记优秀与否的重要尺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评比就有情绪。一些真正能干的社区书记,不只是自己总埋头苦干,而会通过有意识的与伙伴们闲聊,了解同时的情绪和心理,及时疏通不快和烦恼,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志愉快地人尽其才。这种轻松的日常聊天,不仅增进了团队凝聚力,还还可能不经意间催生了许多创新性的社区治理方案。

管理学中的 "社会交换理论" 揭示,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关怀时,会自发产生 "超额奉献"。能干的社区书记用聊天构建的情感连接,让社工从 "执行者" 变成 "合伙人",创造出远超 KPI 的工作效能。

社区工作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多方参与的交响乐。优秀的社区书记懂得,真正的治理艺术不在于亲力亲为,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激发各方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这种"看起来很闲"的背后,是对基层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

0 阅读:0

彬哲说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