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首位功臣,赐免死金牌,为何又灭他全家70多口

畅敏风云 2024-01-31 09:35:41

1390年,朱元璋砍了李善长一家70多口。李善长被斩前,曾拿着免死金牌去见朱元璋,希望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为何还是没逃过一死?没想到朱元璋却让他看看金牌的背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切还得从轰动一时的胡惟庸案说起,此案为明朝洪武四大案之首,案件持续10余年,受牵连人数多达3万,其中便包括了李善长。

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尽管胡惟庸案爆发时,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但仍旧避免不了被灭族的命运,因为此案牵连的大多是明朝的高级官员,因此案件发生后,朱元璋便废除了丞相制度。那么,身为明朝开国功臣的李善长为什么会受到此案的牵连?难道他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当初朱元璋平定滁州后,李善长便以当地乡老的身份迎接了朱元璋。朱元璋求贤若渴,在和李善长交谈过后,便让他留在了自己身边。

一开始,他让李善长处理一些简单的文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也逐渐有了信任和了解,朱元璋也意识到李善长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于是便让他为自己做参谋,并承接了后勤大总管一职。

当时正值元朝末年,百姓因受不了元朝的压迫,纷纷起义,而朱元璋作为一个较为优秀的起义军首领,投奔他的人也是越来越多。随着队伍的逐渐壮大,朱元璋本人需要打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有时难免有些分身乏术。于是他也将更多的任务交到了李善长身上,比如考察新人的品行和能力,以及做好吏治民生等问题。

李善长确实是一个有大才的人,因为在朱元璋还未登基之时,他就已经在着手梳理盐铁税法,促进境内民生经济的发展。

或许相比徐达、常遇春等武将,李善长并没有赫赫军功傍身,但能在每场大战中都调度好军粮,那也是大功臣一个。

朱元璋登基后,他被封为韩国公,这一爵位的含金量有多高呢?赐了各种金银珠宝、免死金牌不说,还有各种职位傍身,位列文臣之首,就连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也不过只是个伯而已。可见初期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认可以及器重。

既然初期朱元璋如此器重李善长,后来又为何会灭他全族呢?这其实和李善长的所作所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善长坐上左丞相的位置以后,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没有分寸感。按理说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对于李善长这种功高震主的老臣来说,更应该低调行事。但他却并没有,不仅不低调行事,反而经常在群臣面前强调自己的权威。

从前起兵打仗的时候,朱元璋忙于军务,顾不上后方,将大本营内一切的权力交给他,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认可。在那段时期,他确实可以在别人面前强调自己的权威,毕竟若是威望不够,那便难以管理人员。

但是如今局势变了,朱元璋已经成为了开国皇帝,身为臣子的李善长就更应该有分寸感,时刻谨记自己臣子的身份。可惜李善长不懂这点,相传朱元璋生病让他代理政务期间,他更是十分目中无人,遇事不请示朱元璋,直接自作主张。更过分的是,他甚至没主动去看望病中的君王。

朱元璋本就生性多疑,李善长的这些举动在朱元璋眼里无疑就是目中无人,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生分了许多。朱元璋病好以后,便开始处处限制李善长,想要将他手中的权力收回来。

此时的李善长,也终于明白自己得罪了朱元璋,于是就收拾东西,告老还乡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胡惟庸就是李善长的学生,李善长还曾向朱元璋举荐过他。

而李善长回乡以后也并没有就此消停,为了修自家的宅院,他竟然跑去向武将汤和借兵。自古以来,帝王都十分看重兵权,毕竟兵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向汤和借兵的行为,无疑是在往朱元璋的雷点上踩。

考虑到他已经告老还乡,应该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来的份儿上,朱元璋还是选择忍了,并没有对他怎样。

可惜的是,这边李善长消停了,但他的学生胡惟庸竟然起兵造反了。最重要的是,在胡惟庸正式起兵之前,他还去找过李善长,并且告诉他,只要他愿意和自己一起谋反,等事成以后就封他为淮西王。

当时摆在李善长面前的无非就两条路,要么直接和胡惟庸一起反了,要么就立刻告诉朱元璋有人心怀不轨,可惜他两条路都没有选,就是这也想要那也想要。

他不想承担谋反失败的风险,但也不想拒绝胡惟庸所说的淮西王之位。于是他既没有答应胡惟庸,也没有告发他,只是说自己已经老了,让胡惟庸好自为之。

纵使他没有参与谋反之事,但这本身已经是知情不报了,就凭这点,朱元璋就能理直气壮地杀他。

除了知情不报以外,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关键就在于李善长挡路了。朱元璋晚年经历了丧子之痛,他最看好的太子朱标因病去世了,在大臣们的举荐下,朱元璋还是决定将皇位给太子一脉,于是扶起了皇太孙朱允炆。

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迈,眼看就没几年活头了,而朱允炆尚且年幼,恐怕难以管住那些位高权重的老臣。于是,为了能够给朱允炆一个清净的朝堂,朱元璋开始为他清理障碍,李善长便是他想要清理的人物之一。

自己在位时,李善长都敢目中无人,倘若有一天自己死了,李善长还不得仗着自己老臣的身份,处处压制朱允炆。

该以什么样的名义处死李善长,成了困扰朱元璋的一个问题。虽说他晚年血洗朝堂,杀了不少功臣,但那些都是有罪名的,换句话说,就是他安了合适的罪名给那些人的。

如果毫无理由就去抄别人的家,那也难免会落人话柄。正当朱元璋为此事绞尽脑汁时,有人来告发李善长曾参与胡惟庸的谋逆案,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于是,在1390年,朱元璋便砍了李善长一家70多口。李善长被斩前,曾拿着免死金牌去见过朱元璋,希望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

没想到朱元璋却让他看看金牌的背面,上面赫然写着一句谋逆者不免死。也就是说,自从李善长决定不告发胡惟庸的那一刻起,他的死就已经注定了,免死金牌带来的最后一丝希望落空后,李善长在牢狱之中改编了一首唐朝的诗,用来讽刺朱元璋大杀功臣,也算是在临死之前出了一口恶气。

后世提及朱元璋时,总觉得他太过残暴,老年昏庸,大杀功臣。但是,就当时明朝的情景来看,朱元璋其实还没昏庸到不分好坏的地步。

之所以会血洗朝堂,除了有些人犯了不可饶恕之错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为年幼的孙子铺路。

1 阅读:103